摘 要:兒童文學是為滿足兒童獨特的精神需求和成長需要而創(chuàng)編的,它是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從整體文學中分支出來的一種新型文學,自其誕生之初就蘊藏著豐富的主題,而成長是其永恒的母題,傳遞著對兒童成長之路的密切關注,肩負著對兒童成長的培育責任。本文主要選取了英國兒童文學作品中的代表作《柳林風聲》、《彼得·潘》以及《哈利波特》,主要從道德成長、情感成長以及帶來的啟示來探析作品中的成長主題,以期對兒童們的成長產生有益的影響。
關鍵詞:《柳林風聲》;《彼得·潘》;《哈利·波特》;成長;啟示
作者簡介:肖程元(1992-),女,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2
經典的兒童文學是兒童道德成長的催化劑,是情感建構的指南針,對兒童的個性塑造以及對兒童今后的成長道路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如聶珍釗教授所說:“兒童文學是兒童成長的教科書,發(fā)揮著引導兒童到道德完善的作用”(268-269)。在兒童文學作品中,“成長是它永恒的母題”(王泉根,51)。就“成長”的概念而言,其并不是固定已成的。美國學者莫迪凱·馬科斯曾在《什么是成長小說》(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中指出:“一類把成長描述青少年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過程;另一類把成長闡釋為認知自我身份與價值,調整自我與社會關系的過程”(222)。國內學者芮渝萍則認為成長小說是“通過對一個人或幾個人成長經歷的敘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變化過程”(7)。在成長的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向著被世人所宣揚的方向發(fā)展,并趨向成熟。顯然,成長是動態(tài)的,這也就是說,人是一個處于變化中的個體,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斷地產生變化。通過描述作品中主人公在成長經歷中所顯現出來的各種朝好的方向的變化來使讀者們的理性思維得到啟迪,情感世界得到觸動。無論是《柳林風聲》中的蟾蜍,《彼得·潘》中的彼得,還是《哈利·波特》中的羅恩,他們都正處于成長的過程中,各方面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雖然他們成長的背景不同,但他們卻都經歷著成長中的迷茫和彷徨,他們朝著善良、成熟和理性邁進的步伐卻是一致的,并都獲得了道德和情感上的成長。
一、道德成長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它是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guī)范。在生活中,能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他人、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guī)律和原則,以及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在小說《柳林風聲》和《哈利·波特》中,道德成長主題總是貫穿于小說中主要人物的成長經歷中。
《柳林風聲》是一部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由英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所著。主要講述了鼴鼠、河鼠、獾、蟾蜍等幾個小動物之間發(fā)生的故事。這里主要以蟾蜍為例,看它是如何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實現了道德的成長,變成了一只好的蟾蜍?,旣悂啞つ峁爬拊f兒童文學中的“動物、玩具、小女巫以及其他有生命的物體等,都不過是兒童的偽裝而已。它們的行為舉止與兒童相仿”(129)。所以《柳林風聲》中的蟾蜍其實是兒童人格的一種映射,在閱讀時,兒童讀者們可以獲得一種認識自我的鏡像,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小說中的蟾蜍有些魯莽,愛炫耀也比較喜歡冒險,并且會不斷地闖禍。蟾蜍一心向往的生活方式是“每天都充滿刺激”(23),它在駕駛汽車時會完全忽略對自己以及對他人安全的責任所在,橫沖直撞,以致造成了好幾起交通事故。此外,蟾蜍還有偷竊行為,但這并非是因為它貪圖錢財,而是源于他的愚昧。它認為自己趁著車主們吃飯的時候把車開走的行為不算是偷竊,只是借用而已。其實蟾蜍之所以會經常做出種種傻事,并非因為他貪婪或者兇惡,而是因為缺乏一種理性思考的能力,它對道德的認識處于一種蒙昧的狀態(tài)。蟾蜍的行為表明,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對滿足個人欲望的本能力量是占據著他們的大腦,又因為對道德模糊的認識,缺少一種對自己理性的約束力量,所以他們會經常在無知的情況下做出一些不符合常規(guī)的事情,在受到懲罰時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幸的是,蟾蜍在朋友們的溫情感召和經驗教訓下能夠迷途知返,逐漸成長起來,將之前魯莽、沖動的壞習氣一一改之,從而成為了一個有道德、懂禮貌、溫和的紳士,走上了理性與成熟兼具的道德軌道。
《彼得·潘》是由英國作家詹姆斯·巴里創(chuàng)作,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彼得·潘不小心將自己的影子落在了達令家,在返回尋找之時遇到了溫蒂,她幫彼得·潘把影子縫好后和弟弟一起跟著他飛去了永無島,從而在那里開啟了一段夢幻之旅。
詹姆斯·巴里筆下的彼得·潘是一個任性、頑劣的兒童形象,他不愿接受任何形式的束縛或教化,一心只著迷于眼前的自由,過著快樂無憂但卻道德意識蒙昧的生活。但是,在溫蒂進入他的世界之后,彼得·潘似乎開始有了理性的思考,慢慢地成長起來。當溫蒂覺得自己應該帶著弟弟回到現實世界時,為了阻止他們離開,彼得·潘答計劃著在他們到家之前關閉溫蒂家的窗戶,企圖讓溫蒂以為他們已被媽媽忘記從而跟他一起重返永無島。然而,當他看到溫蒂的媽媽因想念孩子而沮喪痛苦的神情時,一向隨心所欲的彼得·潘竟然心軟了,為溫蒂他們飛回家而留了一扇窗。這種行為正是他身上道德理性意識蘇醒的映射,開始慢慢成長。此外,溫蒂的成長也很明顯,在永無島上享受過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之后,她并沒有醉心于其中,而是決定返回現實世界,接受現實世界中成長的教化和磨礪。通過在永無島上扮演者媽媽的角色,溫蒂慢慢地明白了人必須要勇于承擔責任的意義。返回現實世界其實正是成長要義的體現,回到現實生活中承擔自身的責任,接受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提升道德理性意識,是成長必要的過程。他們如同兒童讀者們鏡像,幫助他們在成長中喚醒道德意識,引導自身的成長。
二、情感成長
兒童情感轉變的過程也是他們成長歷程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從兒童成長的視角出發(fā),蘊含著可以使得兒童的情感更豐富,更充實的魅力,可以讓兒童在閱讀中獲得情感的熏陶和成長。在小說《柳林風聲》和《彼得·潘》中,情感成長主題也是一直貫穿于小說中主要人物的成長經歷中。
在《柳林風聲》中,蟾蜍因缺乏道德和理性的約束經常闖禍,此時作品中的其他動物便以社會規(guī)范制度來評判它,并引導他一步步地成長。其中狗罐就在幫助蟾蜍走向道德情感成長的歷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除了以嚴格的規(guī)范對它不好的行為給與批評外,還用溫暖的情誼感去引導蟾蜍避惡趨善。在啟發(fā)蟾蜍具備道德認知的同時,又引導它培養(yǎng)道德情感,幫助他一步步地成長。它從最開始為了認識外面的大千世界而離家出走,再到最后它選擇回歸家園的冒險之旅中,它體會到了無助、困難和孤單,同時還有伙伴之間的愛和善良。以蟾蜍的成長經歷為主,作者將這群小動物之間的善良、真誠、友愛用兒童易于接受的方法展現出來,有利于幫助他們塑造良好的品格,培養(yǎng)他們的理性意識,以及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對幫助兒童樹立道德觀念和遵守社會規(guī)范起著積極作用。
J·K·羅琳的著作《哈利·波特》已經家喻戶曉,有不少學者對作品中的主人公哈利如何成長為一名英雄的經歷進行了分析,但其中羅恩·韋斯萊經常被忽略。羅恩有五個哥哥和一個妹妹,與他們相比,羅恩各方面的都顯得平庸無奇,漸漸地,他開始形成了一種自卑的心理。在格沃茨魔法學校,羅恩常常會因為自己的家庭貧困和成績不優(yōu)秀而被同學們諷刺,這種嘲諷和壓力慢慢地把他的不自信轉變?yōu)榱艘环N嫉妒的心理,在這樣心理的驅使下,常常會使他做出不道德的選擇,犯下錯誤。比如在一開始,羅恩對于戰(zhàn)勝伏地魔滿懷希望,并跟好友一起出發(fā)去冒險??墒窃谂c哈利和赫敏尋找魂器的途中,羅恩因種種困難開始失去了信心,和好友之間的關系開始出現了裂痕,最后羅恩竟然將在困難中的摯友拋下獨自回家了。其實正是羅恩內心的自卑、嫉妒和失望等情感才促使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但是因為對惡魔的憎惡,對朋友的友誼又促使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重新回到了哈利和赫敏的身邊,一起戰(zhàn)勝了伏地魔。
在成長的歷程中,羅恩因道德情感的不成熟而犯了一些錯誤,但最后他能及時戰(zhàn)勝內心不成熟的思想,重新加入了消滅伏地魔的正義之旅之中。在羅恩成長的過程中,這雖然只是一這個小插曲,但卻成了他成長中的轉折點和催化劑,讓他從一個沖動、沒有道德責任意識的男孩變成一個有勇氣、重情義、有責任感的男子漢。羅恩的成長過程,對同樣因為沖動或者缺乏理性思維約束的兒童讀者蘊含著撫慰和鼓舞的作用,讓他們學到了在做錯事以后要及時悔改的勇氣與力量。
三、成長啟示
兒童文學作品用形象且容易被兒童理解和接受的語言傳達著豐富的思想,在開闊兒童視野的同時,還可以幫助他們對復雜的生活產生一種美好且有價值的認識。經典的兒童文學是兒童成長的精神食糧,猶如太陽一般照亮了他們道德以及情感的成長之路。我們應該把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推薦給兒童,使他們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能夠引導兒童走出脆弱、未完成狀態(tài),進入成熟或者成年狀態(tài),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找到真正的自我?!读诛L聲》,《彼得·潘》和《哈利·波特》中人物的成長經歷向我們闡釋了成長的本質和內涵,人不可能一直處在童稚任性的狀態(tài)中,成長是一種必然趨向,是人生中的一種跨越與蛻變,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一些迷茫和彷徨,以及個人欲望和社會規(guī)范之間的落差和沖突,但不能因此選擇放縱,而是應該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勇敢地去面對各種困境,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傳承真善美等美好的品質,積極去追逐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事物。
參考文獻:
[1]Mordecai Marcus. 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1960.
[2]J·K·羅琳. 哈利·波特平裝全集[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3]肯尼斯·格雷厄姆.《柳林風聲》[M].舒?zhèn)プg. 南寧:接力出版社,2012.
[4]瑪麗亞·尼古拉耶娃.兒童文學中的人物修辭[M].劉游波,楊春麗譯.合肥: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
[5]聶珍釗. 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6]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7]王泉根.論兒童文學的基本美學特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1.
[8]8詹姆斯·巴里. 彼得·潘[M].楊玲玲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