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世紀以來,巴赫金的理論和思想一直受到世界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巴赫金在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中不斷強調思想對話性,本文從“共在”和狂歡化體裁角度來解讀巴赫金的思想對話性。
關鍵詞:巴赫金;對話;共在;狂歡化
作者簡介:程靜(1985.10-),女,漢族,河北邢臺市人,碩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學講師,研究方向:俄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翻譯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1
米哈伊爾·巴赫金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巴赫金一生飽經磨難,1928年被捕,1929年被流放達5年之久,之后便蟄居于莫斯科附近的薩維洛沃市。但不論是在流放中、戰(zhàn)爭年代,還是革命的動蕩期間,他都堅持創(chuàng)作。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65歲高齡的巴赫金才被“發(fā)現”,并引起世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我國對巴赫金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開始是關注他的復調理論,繼而關注他的狂歡化理論,最后才抓住對話理論。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才逐漸體悟到復調理論和狂歡化理論的背后和深處是巴赫金畢生追求并為之付出重大代價的對話精神,是對話理論,認識到不理解對話就談不上真正的理解復調和狂歡。對話精神正是巴赫金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根基,是巴赫金思想最有魅力和最具震撼力的精華所在。
在巴赫金看來,對話是人類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tài),它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他認為思想的本質是對話性的。巴赫金的對話思想強調的是主體性、對話性、未完成性。為了深刻理解巴赫金的對話思想,還需要深入了解巴赫金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解析。
一、“共在”意味著思想的對話性
在巴赫金看來,共在不僅是空間上的特征,更意味著思想的對話性,這種思想對話性是復調理論與狂歡化理論間的深刻聯系。
巴赫金把作為自我意識的主人公和思想都徹底對話化了,或者說將個體和思想都導引回了它的關系的世界中,存在成為共在的事件,對話成為它們一致的存在方式。巴赫金強調共在是存在的相遇、對話,更是對自己的存在的拷問。而這一切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來說則意味著一個關鍵的決定:生存還是死亡(這里的生死就是精神的生與死,肉體的倒是次要的多的東西)。
共在的實質是價值觀念的共在和對話。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研究中,從主人公的對話關系的論述最后落腳在了對思想本身的對話本質,事實證明,思想的共在才是巴赫金在復調理論中想最后揭示的精髓所在。這首先應該是來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本身的思想的高度對話性,托氏小說的主人公的思想家特征是眾所周知的,但托氏研究者們則往往從資本主義社會的背景和托氏本人的思想沖突尋找托氏主人公思想上激烈斗爭的原因,從而忽略了托氏小說藝術思維上的革新,即總是從作品之外的作者和社會背景入手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托氏是如何表演了那么復雜的社會思想狀況的。在巴赫金看來,這無疑是社會學詩學的誤區(qū),是對托氏的藝術表現能力的嚴重忽略,換一個角度看,則是藝術創(chuàng)作美學的失誤。復調理論所作的則是從托氏作品的藝術思維本身,從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的角度說明托氏作品對思想的表現力。復調理論五一是從審美活動本身開拓出一條聯系審美活動和人類其他活動顛覆性的通道。
二、狂歡化體裁中思想對話性
比起狂歡節(jié),巴赫金更關注狂歡化文學,即把狂歡節(jié)的形象特點轉化為文學的語言??駳g化文學直接來源于狂歡節(jié)的節(jié)慶活動和表演以及相應的語言體裁,它浸透了狂歡節(jié)的世界感受??駳g化文學是以對以標準語和高尚體裁為核心的官方文化的徹底顛覆——從語言學和小說理論角度看,狂歡化體裁是話語體裁論和雜語理論的最佳范例。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研究修訂版的一個重要修改就是引進了狂歡化的范疇,從而在一個具體的時空范圍內深化了巴赫金對陀氏小說中思想的對話性的研究。從體裁角度講,陀氏的作品被納入了古希臘時期以來的狂歡化文學中的復調小說中,并成為它的典范性和突破性成果。從時空的角度講,這其實是巴赫金把陀氏小說納入了狂歡化的時空內,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對話、時空、情節(jié)結構等都被納入了狂歡化體裁的顛覆性的價值涵義體系中。陀氏作品的思想對話性和民間文化的狂歡節(jié)世界感受,在這個過程中融為一體。
巴赫金認為,狂歡化提供了可能性,使人們可以建立一種大型對話的開放性結構,使人們能把人與人在社會上的相互作用,轉移到精神和理智的高級領域中去。從而打破了這個領域內的獨白意識的統(tǒng)治,這在陀氏作品中表現為認識和倫理上的唯我論。正如狂歡節(jié)打破日常生活的程式化,狂歡節(jié)文學對陀氏作品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封閉的文學藝術思維方式的破壞,文學表現思想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解放,而這個同時產生了一個尖銳而深刻的價值立場,即對認識和倫理的物化的、孤立的現象的反抗。這是文學贏得了人格化的尊嚴和參與到了世界整體中的表現,這些歸根結底體現了文學的參與性精神。
三、小結
“共在”強調思想的對話性,而如果說思想有所謂的肉身化形式,那么狂歡化體裁無疑就是一種顛覆性思想的審美形式化。思想的對話性在這里直接延伸到歷史詩學和文化學中汲取養(yǎng)料,因此產生了審美活動中的人物、語言、情節(jié)、結構等的狂歡??駳g化成為了思想的代名詞。人物的狂歡化、語言的狂歡化等,其實都表達了一種幾乎到了直白地步的顛覆性思想,它的對話性則轉變成了范疇和形象的兩重性。自狂歡化被賦予思想的生命以后,巴赫金幾乎就從未約束過它,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參考文獻:
[1]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巴赫金全集詩學與訪談.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梅蘭. 巴赫金哲學詩學和文學思想研究. 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3]王永祥. 巴赫金的對話性美學思想[J]. 藝術百家,2009(4).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