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其凱
【摘要】修改文章的不二法門:“三分寫七分改”。修改文章的好處:一、語言句子更通順。二、段落銜接更自然。三、材料取舍更合理。四、主題立意更明晰。刪繁就簡,能使文章更加簡約,達到言簡意豐,余味無窮,越嚼越有嚼頭的效果。那么怎樣修改呢?一、自刪。二、他刪。三、后刪。
【關鍵詞】作文修改 刪繁就簡 自刪 他刪 后刪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085-02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三分寫七分改”歷來被奉為出名篇佳作的不二法門。因為修改而被傳為佳話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前有推敲之爭,后有一字之師。范成大改《夔州竹枝歌》,白居易請老嫗改詩,王安石先被蘇軾錯改詩,后又妙改“春風又綠江南岸”。
作為我們來說,當然不能跟大家相比,可“三分寫七分改”的古訓我們應該牢記。呂叔湘老先生說過:“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曾經修改他們的作品三遍五遍乃至十幾遍才定稿。在文學史上傳為佳話,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首先說說修改文章的好處有哪些。
一、語言句子更通順。
我們都知道,當我們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時,往往言不由衷,詞不達意。寫作過程中,我們心里所想和手中之筆寫下的卻不一致。修改就能徹底改變這一點。檢查是否用錯標點符號、提筆寫錯字、添字、漏字等現象。讀句子,查語感,改正病句。使語言句子更加通順、流暢。
二、段落銜接更自然。
修改文章的另一好處是使段落銜接更自然。通過斟酌,推敲使段落過度更自然,銜接更準確。
三、材料取舍更合理。
對于材料的取舍我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只有通篇的比較、衡量,我們才能做出取舍,該用什么,不該用什么,都必須放到文章中,讀,一遍遍的讀,最終才能使材料的選擇趨向合理。
四、主題立意更明晰。
我們確定主題,進行旨意的表達,這是文章行文過程中始終把握的一點。可是我們在作文過程中不會時時注意到的。只有通過修改,包括每個字詞,每句話,每一段落,每一個材料,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步驟,進行合情合理的修改,才能完成一篇好文章。
刪繁就簡,能使文章更加簡約,達到言簡意豐,余味無窮,越嚼越有嚼頭的效果。那么怎樣修改呢?關于修改文章的方法可能無數人探討過無數次,在這里我只想粗略地就我的一點看法談談。
一、自刪。文章寫完后,這只是萬里長征剛走完一步。修改才正式開始。先自己讀讀,感覺一下,大體的脈絡,做到心中有數,有無主題立意出現錯誤,有無文題不符。然后再就細小的方面進行逐一的檢閱,找到一處,標注一處,修改一處。
二、他刪。自己的文章,往往是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按照自己的作文路徑來完成的。而讓別人進行修改增刪,可以做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一個更高的點上,對文章各方面的缺點可能看得更清。另外,他人的修改習慣和自己的不同,更利于優(yōu)勢互補。
三、后刪。對于當時完成的文章,作者也好,讀者也好,都沉浸在一種特定的語境范圍中,往往有些問題是無法看清的,而后刪則正好避免了這一點。后刪就是把文章放一段時間之后再重新就行修改。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對事物有了新的看法、主張、見解,這時再進行修改,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