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琳 周冬婉 凃玲英
【摘要】本文提出融合參與式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若干探索與實踐,探索如何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教學平臺變教為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層次,如何讓學生在不斷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完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和途徑的探索等,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 自主學習 教學效率 團隊協(xié)作
【基金項目】2017年湖北工業(yè)大學新課改背景下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研究項目(項目編號:校2017004)。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232-02
一、引言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全面落實學校提出的“721”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任務,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持續(xù)改進”的教育理念,課堂改革勢在必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國內課堂教學中討論式教學法的運用雖然在新課程背景下使用較多,但比較系統(tǒng)研究參與式教學法的理論體系還沒有真正建構起來。近幾年來,教師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探索出了許多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單元教學法”、“程序啟發(fā)教學法”、“實驗—討論法”、“研究探索法”等,它們都是以問題為中心,結合學生參與課堂的形式進行的。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痹瓉砜鬃雍茉缇鸵呀?jīng)教給我們如何教學了: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fā)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再往下進行了。
這個也讓我深受啟發(fā),我一直覺得我應該把我知道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生怕他們哪里不懂了,所有的知識我都想一字不漏的告訴他們,把我最好的技巧都交給他們,但是效果卻并不如意,總是達不到我想要的效果。
現(xiàn)在我嘗試課堂內容的轉變,每章結束后,要求學生自己做總結,而不是由我給出總結,讓他們互相討論之后,我再來補充他們不夠全面的部分。在引入某一個知識點之前,先給出一個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關注,讓他們想探究,但不一定能探究下去,這個時候我再給出適當?shù)姆椒ㄒ龑?,鼓勵,但并不直接給出結論和知識點,形式上是我在引導,但實際上是學生自己在探索、思考,按照孔子的說法,這樣會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當然,探究之后還需要反饋,適時地總結歸納,緊扣主題內容,讓學生還是跟著我的教學計劃,掌握相關的內容。
三、解決方案的具體實施
希望學生能夠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方法和評價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一)教學方法的改進
作為教師,如何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應該按照教學邏輯來完成,包括:認知邏輯:即怎么一步一步,可以學得輕松高效;知識邏輯:即要吃透教材,有效整理,將教學內容設計重組。引導是關鍵,如何給出學生相關的聯(lián)系提示,如何以前驅知識作為基礎,借助舊知識推出新知識,給出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lián)系來提示學生;如何引導學生的思維學習方式,思考方法也值得好好斟酌。反正一切有效、省力、經(jīng)濟、簡便和適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每個老師有不同的風格,老師和學生之間就會有一個磨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總結反思,總能找到一個折衷點,讓學生能夠全心投入。
1.提出問題,激發(fā)興趣,保證教學效果
討論的問題源于身邊的實際,結合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展了學生思維的品質;討論的問題提在課前,課上展開討論,這樣更合理高效地利用了45分鐘課堂教學時間。
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可以集思廣益,這樣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教師則穿插其中,參與學生討論。在學生對問題初有結論時,教師組織交流,逐步深入討論。
在討論期間,教師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意見,甚至是尖銳、激烈的意見,組織學生辯論,在辯論中開闊視野,發(fā)展思維,這時創(chuàng)新的亮點也許就閃現(xiàn)在其中。學生借助于討論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在嘗試思辨。
2.提高質量, 掌控全場,保證教學進程
要求學生在課下必須進行有效學習,這是“融合參與式教學法”的源頭保證。要求教師參與討論的全過程,教師要逐步教會學生提問、討論。在討論中,教師不急于下結論,讓學生充分發(fā)言。在討論尾聲時,教師作小結兼顧到學習起點最低的學生。精選問題,高質少量。不適合在一堂課討論多個問題,這樣學生容易產生疲勞感。討論時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以保證討論的質量。積極的課堂氣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的掌控。
3.設置氛圍,自主探究,保證主動學習
提供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空間: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就是“讓學生主動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理論也十分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融合討論式教學”能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層次:要想真正地成才,能不能善于思考、敢不敢質疑問難、有沒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十分關鍵的。
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掌握自己、學會自學的過程,也是讓學生跟同學進行有效合作、充分依靠集體力量去完成共同任務。
(二)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進
評價方式包括三部分:自主評價,互相評價和教師評價。自主評價取決于小組內部分工與貢獻度評價;互相評價取決于學生作為專家去向別人闡明觀點和講述解決問題的方案的效果;教師評價主要還是以正面肯定為主,少批評,采用鼓勵式的方法。表揚要是鼓勵性的,批評則應該是建議性的,要給出具體有效的方案,讓學生知道從哪方面下手,如何進行改進。
四、解決方案的收效
融合參與式教學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自學能力,而且,這種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達成知識和技能的教學目標,同樣是非常有效的,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在討論中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疑問,而且在解答其他同學疑問的同時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一步深化,并且在交流各自觀點時,碰撞產生出新火花,使學習真正成為主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討論中都有機會和老師及其他同學一起探究,都可以在探討中進行感悟、作出判斷、調整思維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形成多元互動的活潑局面。
3)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學生在相互交流的平臺下會逐漸意識到相互交流看法的困難以及所表達的意思不能立即被對方理解的無奈,逐漸學會用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學會用類比和比喻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變通的理解他人的思維框架。
五、總結
“融合參與式教學法”教會學生提問題,“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短期效應是提高學習的興趣,長期效應是發(fā)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深入挖掘參與式教學法內涵的同時,采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意識。在探討有限課時內完成教學目標,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解決方案。關注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思維、態(tài)度、性格和價值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鐘有為,黃偉.“參與式”教學的理論依據(jù)和特點[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4).
[2]張金川.淺談九年級化學參與式教學的實施策略[J].教育革新,2008(03).
作者簡介:
韋琳(1975-),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信息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