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延芳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初中階段的必修課程,對于初中生的品德和政治教育起著重要的意義。但是讓我們困擾的是思政教育一直都沒能完全的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作用。尤其是在一些相對落后的地區(qū)來說,為了應對考試,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了只是單純的老師讓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死記硬背的過程。那么我們需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對思政的教學工作進行一定的改革,從而提高我們思想政治教學的質量,真正的培養(yǎng)出具備高素質的初中生,下面就素質教育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策略進行探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
【關鍵詞】素質教育 初中教學 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070-01
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領域也進行了多次的改革,素質教育成為當前討論的重點話題,也得到了很多老師的認可。以往的教學模式下,沒有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無法從多方面進行發(fā)展。因此在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師要不斷的提升自己,通過自己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水平。
一、要注重老師的素質的提升
(一)作為思政老師要堅持不斷的學習
知識是無止境的,因此作為思政老師我們要不斷地夯實我們的專業(yè)知識,隨著社會的改革,關于政治的一些理論也會相應的發(fā)展變化和補充,所以政治老師就要緊跟時代,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使其順應發(fā)展的需求。
(二)作為思政老師要勇于實踐
作為政治老師來說,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外,還需要具備較強的業(yè)務能力,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三)作為思政老師要為人師表
作為老師我們必須要以身作則,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和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形成榜樣,用自己的品行感染學生。
二、提高課堂效率
在思政課堂中老師首先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讀書的質量,對一個材料要做到準確的把握,其次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一定的思考和議論,讓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其次是老師要針對課堂的重點進行點撥和講解,最后就是通過適當的練習檢查學生課堂的吸收效果,對所學知識進行一定的鞏固,通過這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效進行,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
三、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思政教學的優(yōu)勢和作用,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這就需要老師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那么如何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呢?我們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展開,讓學生針對一些政治話題通過話劇或者是小品的形式表演出來,讓學生始終在一種相對興奮的狀態(tài)下學習。例如我們在學習《文明交往》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打電話找校長的小品,讓學生上臺表演,通過表演真實的體會禮貌用語的使用。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根據我們課堂的實際內容涉及各種形式的情境教學,通過學生真實的參與,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四、注意對課堂導入的設計
課堂導入對于一節(jié)課的成功與否占據著很大的比重,一個好的課堂導入往往能最大化的吸引學生投入到課堂中,并且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也會因此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為了能夠設計出更加吸引人的課堂導入,我們可以采用一些音樂、視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們在講到與人交往的內容時,就可以放一些關于友誼的歌曲,以此展開教學,想必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提供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
老師教學的重點當前應該轉移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上面,更多的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老師要明確學生并不是學習的工具,要善于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老師要善于轉變自己的觀點,進行角色的互換,留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
六、教學中注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
很多的初中生對于政治的學習并不擅長,主要是因為政治課程和實際的脫離,甚至有些學生沒有意識到學習思政的重要性,盡管老師在課堂中引用了很多的實例供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理解,但是對于學生來說還是不夠的。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會面臨很多的問題,比如說和父母緊張的關系的處理,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等等。這些都需要引起老師的高度關注和對學生悉心的引導。老師要隨時隨地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尊重學生的想法,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幫助學生用政治的觀點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作為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師有必要轉變自己的陳舊的觀點,不斷地為自己的思政課堂注入新鮮的元素,從學生出發(fā),展開素質教育,通過該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幫助社會輸送更多具備高品格和高素養(yǎng)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麗霞.政治教師課堂教學與素質教育[J].大觀周刊,2012,(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