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心理學和現(xiàn)實教學實踐出發(fā),閱讀和寫作有其不同的內(nèi)容和各自的能力目標,但另一方面,閱讀和寫作的心理過程相互交融,在實際教學中關系密切,因此無法完全將讀寫分離,而應在不否認其差異的基礎上將讀寫進行優(yōu)化結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閱讀 寫作 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081-01
我國的語文教材大體上一直是以“文選型”為傳統(tǒng),這種教材編寫傳統(tǒng)也反映了我國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讀寫結合,即閱讀和寫作教學相混合,但讀寫是否應該結合一直飽受爭議。
一、讀與寫的分
首先,閱讀和寫作作為不同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發(fā)展有著不同的要求。
謝錫金先生將閱讀理解能力按閱讀過程分成四個層次:尋找明顯訊息、直接推論、綜合并解釋篇章、評價篇章內(nèi)容及語言形式。[1]而PISA2009將閱讀任務分為三類:訪問和檢索、整合和解釋、反思和評價。[2]兩者大體上都認同閱讀應該包括檢索信息、推斷綜合和評價這幾個方面。寫作是以書面語言表達觀點的過程,根據(jù)弗勞爾-海斯的寫作認知模型,寫作需要作者理解寫作任務,收集外部資料,調動關于主題、讀者和修辭的知識,制定寫作計劃,在頭腦中生成內(nèi)容并進行排篇布局,最后將觀念轉述為書面文字,進行修改。因此可大致認為寫作包括理解、提取、表達、評鑒這幾個方面。
就目的來看,閱讀是從已有的文字信息中獲得知識,而寫作是通過將頭腦中的知識轉化為書面文字來整理和積累知識。兩者所需要的能力素養(yǎng)不同,因此訓練手段也應該不同。
二、讀與寫的合
但事實上,讀寫就心理過程來說有著極為相似又相互作用的部分,使之無法徹底分離。
其中最為顯著的表現(xiàn)就是寫作時所需的“讀者意識”模糊了作者和讀者的界限?!白x者意識”是指作者在寫作時考慮與讀者有關的因素,如怎樣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讀者,讀者在閱讀時會有怎樣的反應……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需要一直將自己化身為讀者來進行內(nèi)容選擇、排篇布局、表達修飾……可以說,優(yōu)秀的寫作者必然是一個優(yōu)秀的閱讀者,他的寫作過程事實上是一種逆向的閱讀過程。
另一方面,建構主義認為,讀者在閱讀時運用了對話閱讀的心理模式。對話閱讀模式強調在特定的閱讀環(huán)境中讀者不僅追求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意思,更會依據(jù)當時的閱讀知識經(jīng)驗和心理狀態(tài)對文章做出創(chuàng)造性、個人化的理解。[3]閱讀活動不僅是在對所讀的文本進行意義建構,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4]如果讀者將這種理解寫下來變?yōu)闀嬲Z言,就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注解、筆記,甚至可以看作一篇略顯粗糙的讀后感。
閱讀和寫作除了在心理過程中難以分割外,在實際學習活動中也無法做到兩不相干。在閱讀課堂上,寫作需要或多或少地介入閱讀,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記筆記。高效的閱讀需要學生適時地做筆記,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摘錄或評論。而在寫作課堂上,寫作更是離不開閱讀,如果寫作教學完全拋開例文,直接教授寫作技巧,寫作教學必然蒼白干癟,學生將無法獲得對這些技巧策略的感性認識,寫作水平也難以提高?!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正確、敏銳、豐富的感受力(朱作仁),是寫作時不可缺少的隱性知識,而獲得語感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閱讀。此外,閱讀為寫作的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寫作時所需的主題、讀者和修辭等陳述性長時記憶均來自閱讀積累。
三、如何進行讀寫結合
首先,由于閱讀和寫作并不完全相同,閱讀課和寫作課應該承擔起不同知識的教學任務。閱讀教學除了講解文本外,更應該教授學生閱讀的策略技巧,如想象、概括、聯(lián)系上下文等。寫作教學則應教授寫作的順序、詳略等程序性知識,特別是實用性文章的寫作策略,是可教而易教的。
在明確閱讀和寫作各自的教學任務后,教師應該進一步利用讀寫的天然融合性,使讀寫相互促進,進行最優(yōu)化的讀寫結合。要使閱讀能促進寫作,首先應該使學生成為積極的讀者,促使學生進行獨立的閱讀思考、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而提高其認識水平。在作文命題方面,可學習西方寫作課程經(jīng)驗,嘗試以任務情景中的作文題來代替哲學性的作文題,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寫作情景和動機,讓學生解決具體問題,使學生有東西可寫。還可學習新加坡,將課文作為讀寫結合的結合點,對課文進行縮寫、續(xù)寫、改寫。[5]如此一來,“文選型”教材也能真正發(fā)揮出其作為寫作教材的作用了。
參考文獻:
[1]謝錫金.提升兒童閱讀能力到世界前列[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1
[2]陸璟.PISA測試的理論和實踐[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5
[3]董蓓菲.語文學習心理學[M].2015:154
[4]南西·納爾遜·斯皮維.書面語言:一種建構主義觀[A].萊斯利·P·斯特弗,杰里·蓋爾.教育中的建構主義[C].高文,徐斌艷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47
[5]朱建軍.新視點教與學系列叢書·語文課程“讀寫結合”研究:理論標準與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11
作者簡介:
朱燕儀(1993.12-),女,漢族,浙江杭州人,華東師范大學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