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俊
(張家港澳洋醫(y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慢性膽囊炎是一種常見的膽囊疾病。此病主要是由急性(或亞急性)膽囊炎反復發(fā)作或膽囊內(nèi)長期存在結石所致。慢性膽囊炎患者在合并膽囊結石后可出現(xiàn)膽絞痛、黃疸、惡心、嘔吐等癥狀。臨床研究表明,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的病情若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就容易誘發(fā)胰腺炎等并發(fā)癥,從而可嚴重影響其健康[1]。手術是現(xiàn)階段臨床上治療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的首選方法。近年來,臨床上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在本文中,筆者對張家港澳洋醫(yī)院收治的86例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類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的效果。
選擇張家港澳洋醫(yī)院收治的86例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的入院時間均為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其中,排除對進行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存在禁忌證的患者,排除合并有急性膽囊炎、膽管結石及膽囊息肉的患者,排除結石的直徑≥3 cm、膽囊壁增厚及膽囊壁發(fā)生鈣化的患者[3]。將其中接受常規(guī)開腹手術的42例患者設為REG組,將其中接受腹腔鏡手術的44例患者設為OBG組。在REG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占64.29%),女性患者15例(占35.71%);其年齡為37~68歲,平均年齡為(54.95±3.16)歲;其慢性膽囊炎的病程為1~6年,平均病程為(3.84±1.25)年;其結石的直徑為2.7~17.6 mm,平均直徑為(7.47±2.16)mm。在OBG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占63.64%),女性中16例(占36.36%);其年齡為29~65歲,平均年齡為(55.24±2.89)歲;其慢性膽囊炎的病程為1~5年,平均病程為(3.51±1.17)年;其結石的直徑為2.5~16.8 mm,平均直徑為(8.24±2.08)m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REG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開腹手術。麻醉方法是: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手術方法是:在患者右側的肋緣下做一個斜向切口,打開其腹腔。找到并分離其膽囊三角,暴露其膽囊。對其膽囊動脈與膽囊管進行分離、夾閉與離斷等處理。將其膽囊切除,對手術創(chuàng)面進行電凝止血。對其腹腔進行沖洗,放置引流管,縫合其手術切口[4]。采用常規(guī)的四孔手術法對OBG組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麻醉方法是: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手術方法是:使患者保持頭高腳低的平臥位。在其臍下做一個小切口,為其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氣腹的壓力為12 mmHg左右)。在患者劍突的下方、肋緣下與右鎖骨中線的相交處、肋緣下與右腋中線的相交處分別做一個穿刺孔,置入手術器械。在腹腔鏡的輔助下對其腹腔內(nèi)的情況進行探查,明確其各臟器的位置,找到其膽囊三角。對其膽囊三角進行解剖,明確其膽總管、膽囊管、膽囊動脈、肝總管之間的關系。對其膽囊動脈與膽囊管進行分離,分離成功后夾閉并離斷其膽囊動脈與膽囊管。將其膽囊切除,對手術創(chuàng)面進行電凝止血。將切除的膽囊剪碎,并經(jīng)劍突下的切口取出。最后為患者放置引流管,縫合其手術切口。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持續(xù)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住院的時間及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如切口感染、膽漏、皮下氣腫等)的情況。術后2 h,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值為0~10分,患者疼痛的嚴重程度與其得分呈正相關)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的嚴重程度[5]。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REG組患者與OBG組患者手術持續(xù)的平均時間分別為(139.36±25.45)min與(126.87±30.74)min,二者相比,P<0.05。REG組患者與OBG組患者術中的平均出血量分別為(138.46±22.13)ml與(49.55±14.64)ml,二者相比,P<0.05。REG組患者與OBG組患者術后住院的平均時間分別為(7.52±2.48)d與(5.37±1.42)d,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持續(xù)的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住院的時間(d)REG 組 42 139.36±25.45 138.46±22.13 7.52±2.48 OBG 組 44 126.87±30.74 49.55±14.64 5.37±1.42 t值 2.052 3.840 2.848 P值 0.043 0.000 0.006
REG組患者與OBG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9.05%與2.27%,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術后2 h,REG組患者與OBG組患者平均的VAS評分分別為(5.34±1.21)分與(3.87±1.07)分,二者相比,t=2.501,P<0.05。
慢性膽囊炎是消化內(nèi)科的常見病。此病在肥胖者、飲食習慣不良者及合并有膽囊結石的患者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膽囊結石是指生長在膽囊內(nèi)的結石。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在病情發(fā)作時可出現(xiàn)膽絞痛、黃疸、惡心、嘔吐等癥狀。手術是現(xiàn)階段臨床上治療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的首選方法。過去,臨床上主要對此類患者進行開腹手術。用開腹手術治療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雖然能夠取得較好的療效,但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其出血量較多,且術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另外,術后患者還會遺留較大的瘢痕,從而可影響其形體的美觀度。腹腔鏡手術是近年來臨床上新興起的一種治療手段。與對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開腹手術相比,對其進行腹腔鏡手術的優(yōu)點有:1)手術切口較小,術中患者的出血量較少。2)術中可避免過度暴露患者的腹腔,從而可降低其腹腔感染的發(fā)生率。3)術后患者的疼痛感較輕,有利于其及早下床活動,從而可縮短其胃腸功能恢復的時間。4)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低。5)患者在康復后遺留的瘢痕較小[6-9]。陳伯泉[10]等將100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分為甲組與乙組(每組各有50例患者),對甲組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乙組患者進行開腹膽囊切除術。研究的結果顯示,甲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疼痛評分均低于乙組患者,其住院的時間短于乙組患者。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對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具有療效確切、手術的時間短、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