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子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對于大多數不做測繪工作的人來說,大家從來不會主動把三角板、卷尺之類的測量工具帶在身邊,然而就有那么幾個不經意的意外瞬間,你會因為沒有工具丈量某個物品或者地面的長度而跳腳。沒有法子的法子,只好估算了。你邁開步子,張開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伸平手掌,試圖嚴謹、慎重地比劃,好得出“幾個巴掌長” “大約為多少步”“有多少拃”諸如此類的結論。什么?你還不知道,原來你的身體上藏著這么多尺子?
不是只有現代人才想要精確地掌握物體的長短,古人的衣食住行也離不開尺寸、長短。世界文明的歷史告訴我們,最早的尺子不依賴任何外物,它們就在人的身體上。
早在西漢時的《大戴禮·王言》里就說道:“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這16個字里的信息量可是相當大的。它提到了古代三種測量的手段——手指、手和肘,也說到了古代三種測量單位——寸、尺、尋。
最早的一尺就是一拃?!俺摺笔莻€象形字,它像不像一只手上張開的兩個手指?而一拃,指的就是在長度計量器具出現之前,人們伸展手時從大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離,大約為20厘米。一寸就是中指尖到中指節(jié)上的一段,相當于一尺的1/10??赡阒灰纯醋约旱闹兄妇蜁l(fā)現,這一寸似乎短了一些。沒錯,古代的一尺長相當于今天的7寸或8寸,隨著歷史時期的不同,尺的精確長度也在不斷變化著。當你聽到有人說“七尺男兒”的時候,如果按照今天的長度標準來換算,那請一定記得打個“折扣”。因為這里說的“尺”妥妥的是古代的“尺”!
那么問題來了,每個人的手大小是不一樣的,而且男人的手和女人的手明顯存在大小差別,難道同一時間不同的人之間,“尺”“寸”長度也要變來變去?
這個問題,古人也有解決方案,尤其是在用女人的手進行測量時,特別規(guī)定了“咫”這樣一個單位?!墩f文解字》里說,一個中等身高的女人,其手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長度為“咫”。看到這,腦海里是不是出現了一個成語叫“近在咫尺”?這個成語用來形容距離十分近,好似近在眼前?!板搿痹诮裉斓降资嵌嚅L?它相當于今天的六寸二分二厘。
跟今天用一半的量為部分度量標準的習慣不同,古人還給四尺的長度賦予了一個單位“仞”。根據古書記載,“仞”,就是人體中心線到伸展手臂的手指尖的距離,而這剛好就是四尺的長度。而如果張開雙臂,兩只手指尖之間的長度就叫作“尋”,它等于兩仞、八尺。比“尋”更大一點的古代長度單位是“常”,一常等于兩尋、四仞,也等于十六尺。這些長度還都屬于普通長度,所以“尋?!倍诌B用,引申出了新的意義,即普通、一般的意思?!安粚こ!币簿褪遣灰话愕囊馑?。
不止是中國,在古埃及,人體部位也是用來當作尺用的。比如“腕尺”,這種長度是具體可測并且被固定下來了的,因為腕尺的長度就是古埃及法老的胳膊長度。胡夫法老的腕尺長度為49厘米。舉世聞名的胡夫金字塔就是用他的腕尺標準建造的,它高300腕尺,等于147米。
在歐洲,有以手掌寬度或者長度來計算長度的“掌尺”,比如英國的掌尺相當于7.62厘米,荷蘭的掌尺卻是10厘米長。8世紀末,羅馬帝國查理一世規(guī)定,他的腳長為1羅馬尺。10世紀,英王埃德加把自己大拇指兩個關節(jié)間的距離定為1英寸,還把從他的鼻尖到伸開手臂中指末端的距離定為1碼。
還有“文”也不能忽略喲,今天我們仍然在使用它。一文等于十尺。在古代,“文”是用來指成年男子的身高。根據古代的尺碼,一個成年的男子約有一文高。這么一說,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漢語中的一種稱呼——“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