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莉 鄧小文
摘要:項目教學是電子技術類課程日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講授模式,在項目教學中,學生以項目的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項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掌握學習內容,解決與現(xiàn)實相關場景中的實際問題,實現(xiàn)學習目標。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借助于移動教學平臺,利用信息技術實施項目教學,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置多個層層遞進的教學項目,每個項目分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實踐、課后評價三個階段,豐富課前的教學資源準備,在課堂上以任務驅動的形式激發(fā)學生交流實踐的積極性,實施多元化評價,優(yōu)化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電子技術基礎實踐能力。
關鍵詞:移動教學平臺 項目教學 電子技術基礎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電子行業(yè)持續(xù)迅速發(fā)展,電子設備生產(chǎn)、銷售、維護等多個行業(yè)都需要電子技術方面的專業(yè)人才,“電子技術基礎”是中職學校電子技術等專業(yè)的重要基礎課程,開設這一課程是社會發(fā)展和職業(yè)選擇的需要。在我校多年的電子技術基礎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程因理論性強,內容較為抽象等原因,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影響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對本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成為很多研究者關注的課題。本文嘗試從應用移動教學平臺和項目教學相結合的角度探討中職“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活動研究與實踐。
一、“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分析
1. 基礎知識薄弱導致學生積極性受到打擊
初中階段的“物理”課程中的電路部分是“電子技術基礎”的前置課程,大多數(shù)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的物理基礎薄弱。進入中職階段的學習后,學生因缺乏基本的電路知識與技能,因此在電子技術基礎的學習中出現(xiàn)很多問題。這種教學現(xiàn)狀使學生學習困難、學習效果差,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教學內容脫離真實的社會情境
電子技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非常密切,從小玩具到各種家電、手機,都有廣泛的電子技術的應用。而“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為了展示最基本的電路知識,通常是把最基本的電子電路提取出來進行講解與練習,而忽視了這些基本的電子電路與真實的社會情境之間的關聯(lián)。每個知識點都是單一的問題解決,各知識點彼此孤立,缺少聯(lián)系,與實際的電子技術應用實踐、職業(yè)需要、社會需求相脫節(jié),學生無法掌握完整的應用流程。與單任務、單知識點的案例教學相比,基于真實情境中的綜合項目教學模式更合適。
3. 理論與實訓脫節(jié)
目前中職學校的“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通常采用理論+實訓的模式,即先在教室學習基本理論知識,再到實訓室進行實操實踐。而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通常因為場室安排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出現(xiàn)脫節(jié),理論知識因未及時實踐鞏固退化,而實訓課堂的多個環(huán)節(jié)缺乏理論知識的支撐而難以實施。針對這一情況,教師為提供實訓課堂所需資訊,不得不在實訓課堂上再次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復習,這占用了寶貴的實訓時間,影響了整體的教學效果。
二、基于移動教學平臺的項目教學概述
1. 移動教學平臺的來源與發(fā)展
移動教學平臺是指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利用移動終端設備開展課內外教學活動的教學軟件。在2000年前我國針對移動教學平臺的研究比較少,但現(xiàn)在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研究移動教學平臺[1]。尤其是在“翻轉課堂”的推廣應用后,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移動教學平臺,如優(yōu)幕、小螞蟻等,其中也有專注于職業(yè)教育的,如職教高地等。它們都有著簡單易用、內容實用、互動分享、激勵反饋等特點,基于現(xiàn)在的多媒體技術以及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生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互動學習。
2. 項目教學模式的含義
項目教學提供真實的內容和技能應用情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將教學內容重新整合,精心設計教學項目,讓學生在項目中自主建構專業(yè)知識和技能[2]。在項目教學模式中,學生能親自動手參與實踐并體驗,將教學內容與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相結合,運用專業(yè)的設備和技能,親自動手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使學習過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實用性。 “電子技術基礎”的項目教學,主要是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整合,通過對真實完整的項目的安裝和調試,從前期的計劃與決策,到實施,到最終得到項目成果,并進行檢查評價,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綜合素質和專業(yè)能力的提高。
3. 基于移動教學平臺的項目教學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中運用的可行性
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中運用基于移動教學平臺的項目教學,在基礎設備、課程內容、資源環(huán)境等方面都具備可行性。新一代的中職學生,對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使用已非常熟悉,而且也基本上人手一臺智能手機,為基于移動教學平臺的教學提供了硬件基礎。本課程大部分內容適合以項目的方式開展教學,便于組織自主學習探究、小組合作類型的教學活動。同時,針對理論與實訓脫節(jié)的情況,引入移動教學平臺的教學形式,把完成項目所需要的資訊收集工作主要放到課外,有助于學生利用移動教學平臺觀看各種類型的學習資源,收集完成項目所需的資訊,在課堂上獨立或在教師指導下完成項目,并進行教學反饋與評價。目前,很多中職學校都積累了各自的教學資源,比如課件、微課等,把這些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放到網(wǎng)絡上,實現(xiàn)各類資源的共享?;谝苿咏虒W平臺的項目教學能夠充分利用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滿足不同知識水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有助于充分利用學習時間,提升教學效果。
三、基于移動教學平臺的項目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流程的設計以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為宗旨,是連接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橋梁。以“三極管直流放大電路”項目為例,依托移動教學平臺,“電子技術基礎”的項目教學可以分為如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1.資訊環(huán)節(jié)
在資訊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針對要實施的項目,制作出相關的教學資源,比如任務工單、課件、微課等,使學生能夠明確學習的內容、知識點、儀器設備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等。然后將這些教學資源發(fā)布在移動教學平臺上,并通知學生在課前進行學習。學生登錄移動教學平臺,學習老師發(fā)布的教學資源,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也可以在移動教學平臺上進行疑問反饋,教師可以把學生的疑問收集起來并進行匯總歸納,作為課堂交流的重點。
在“三極管直流放大電路”項目中,在移動教學平臺上發(fā)布的資源有:任務工單,將本項目分為4個小項目,并明確每個任務的要點和要求;成品電路調節(jié)效果的視頻;實訓模塊連接操作要點講解視頻;電路變化原理講解微課。
2.計劃與決策環(huán)節(jié)
通過移動教學平臺,學生了解了基本的知識和操作要點,對如何完成項目任務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會有一些疑問,在計劃與決策階段,通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如何完成項目任務,進行交流討論,從而制定實施計劃,或是提出來與老師一起交流探討,這個過程,往往也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強調的過程。
在“三極管直流放大電路”項目中,需強調的重點和難點有:區(qū)分三極管三個極的方法、區(qū)分二極管正負極、電位器三個端口連接要點、直流電源接口識別、用電壓表測量電壓的操作要點。
3.實施與檢查環(huán)節(jié)
在實施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按照計劃的步驟完成每個階段的工作任務,同時小組內進行檢查,教師在各個小組間進行巡回檢查指導。檢查的內容包括工具的使用是否正確,是否依正確流程,時間進度,最終結果等。
在實施與檢查環(huán)節(jié)中,也可能需要用到資訊環(huán)節(jié)中的教學資源的支撐,此時學生亦可利用移動教學平臺,查看相關的教學資源,如效果展示照片和視頻、操作要領講解視頻、原理講解微課等。
在“三極管直流放大電路”項目中,學生需完成的任務有:
(1)根據(jù)元器件清單找出所需元器件并清點,確認電源準備情況;
(2)根據(jù)原理圖接線并檢查
(3)接通電源調試
(4)按照任務工單要求,進行相應的觀察、測量和記錄
(5)根據(jù)實訓觀察結果和測試結果,理解三極管的直流放大作用及現(xiàn)象,以及三極管的三種工作狀態(tài)及效果。
4.展示與評價環(huán)節(jié)
各小組完成項目任務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成果的展示與評價。展示的方式有多種,包括現(xiàn)場演示、PPT演示、口頭介紹等,同時可以借助實物、圖片、視頻等多種載體進行展示。評價也可以貫穿于整個項目的過程,評價的內容涵蓋作品完成情況,小組整體表現(xiàn)情況及個人表現(xiàn)情況等。
在“三極管直流放大電路”項目中,展示與評價環(huán)節(jié)均在移動教學平臺上完成。各小組在完成任務工單上的每一個小任務后,將自己的階段成果和完成的任務工單進行拍照上傳移動教學平臺,并將最終調試的結果配合解說錄制成視頻,上傳到移動教學平臺上,并進行小組自評。教師可以登錄移動教學平臺,查看各小組的完成情況,將各組的成果分享發(fā)布給所有學生,學生可以在平臺上查看其它小組的完成情況。
四、總結與反思
在“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程中采用項目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主動獲取電子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yè)技能。采用基于移動教學平臺的形式充分利用了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有利于學生自主進行自由、靈活、合作共享的學習,是對傳統(tǒng)課堂的重大改進?;谝苿咏虒W平臺的項目教學不僅適用于“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也適用于電子技術類的其他課程。總結對本課程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有以下幾點反思:
1.項目的編排設置。這是影響整個課程教學的直接重點和難點,要根據(jù)課程內容編排設置層次不同的項目,可能需要不僅僅是一個老師,而是一個學科組團隊所有成員共同的努力。設置的項目不僅要體現(xiàn)課程內容,又要貼合社會生產(chǎn)需要,同時最好有可視化的效果,能吸引學生。
2.教學資源的準備。在項目實施前,所有資訊環(huán)節(jié)所需的教學資源都要準備好并上傳到移動教學平臺上。這個工作量是非常大的,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積累素材,尤其是視頻和微課,還需要對原始素材進行加工。錄制視頻,比較其他的學習資源形式,視頻錄制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3.學生的參與。在多次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課前不做任何學習準備,另外有部分學生只是簡單瀏覽課件而不觀看視頻,這部分學生均未完整地完成資訊這一環(huán)節(jié),會影響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交流與實踐。缺少了學生的主動參與,項目教學的效果必定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要加強課前階段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另外喻趣味于教學資源中,引導學生積極利用移動教學平臺充分學習。
4.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一開始從移動教學平臺上吸取知識,教師的角色從課堂上的“講授者”轉變?yōu)檎n堂交流中的“指導者”。指導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推動個別化的學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電子技術基礎”這里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課程,如果完全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是很難解決調試問題的。因此,教師的指導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專業(yè)理念、專業(yè)技能和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張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分析及案例[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