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圓圓
[摘 要]新媒體環(huán)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訴求。然而,不論是教師群體還是學生群體,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qū)。運用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興起的新建構主義理論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很有必要。因此,在分析新建構主義理論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的基礎上,幫助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內容的建構,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隱性知識的教育效果,加強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搜索、選擇等傳輸手段的培養(yǎng),鼓勵用寫作、交流等溝通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激勵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最終自覺將其轉化為知識結構的一部分。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策;新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8)12-0101-04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探尋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正在應運而生。但新事物在成長過程中總是不會一帆風順的,總是要經(jīng)歷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曲折向前發(fā)展。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進行改革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誤區(qū)出現(xiàn)。
一、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誤區(qū)
首先,教師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雖然愿意嘗試新事物,但似乎不得要領,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往往流于形式,不能進行實質性的改變。例如,雖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涌現(xiàn)出一大批MOOC、SPOC等各種形式網(wǎng)絡課程,但有多少學校、多少任課教師真正在使用這些課程不得而知,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采用傳統(tǒng)大班授課模式。有些學校即使是使用了網(wǎng)絡課程,也僅僅是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內容搬運到了網(wǎng)絡上,“配方”比較陳舊,還不能適應新媒體傳播快捷、信息量大等特點,讓學生感覺“換湯不換藥”。有的學校進行了改革嘗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仍在探索中,雖然這一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真實不得而知,不少學生抱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門課上花費的時間精力太多,帶著情緒學習,為了學分完成學習任務,這無疑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還有的學校將手機等新媒體手段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在上課過程中通過手機點名、互動,還有的學校將年輕人喜歡的“喊麥”形式也引入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這確實解決了抬頭率的問題,但這種改革形式大于內容,課堂很熱鬧,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可能將精力更集中在互動過程中而不是集中在要學習的內容上。教師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使用微博、微信、博客、網(wǎng)絡論壇等社交平臺,運用多元化、生動化的方式跟學生進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課堂,但真正能將這些平臺熟練運用起來的教師并不多。
其次,大學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習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新媒體的“共享性”、“開放性”使大學生不再局限于課堂才能獲得相關知識和信息,改變了原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然而信息量巨大和不可避免的碎片化學習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大部分學生無法抵擋新媒體環(huán)境下各種信息的影響,削減了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新媒體環(huán)境下現(xiàn)代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很多大學生“機不離手”,購物、訂外賣、打游戲,都可以用手機實現(xiàn)。學生一方面可以利用便捷的網(wǎng)絡途徑獲得大量知識,另一方面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依賴性大大增加。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牢固樹立,辨別是非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大量信息面前很容易受到負面的、非主流觀點的影響。同時,很多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去思考,不會的問題就去百度搜索。大學階段應是思維最活躍的時期,由于大學生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依賴,久而久之就更不能辨別虛假、錯誤信息,人與亦云,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新媒體時代,社會發(fā)展迅速,“大學生理想信念功利性日漸突出,變異性日漸增長,感性化日漸顯現(xiàn)”[1]。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功利主義的影響,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不能立即看到教育的成效,不能成為日后找工作的籌碼,用簡單的是否有用來衡量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應該以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視角,通過對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審視,提出微時代視野下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徑,以期對促進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有所裨益”[2]。
二、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訴求
正如前文所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誤區(qū),因此,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新的知識觀、教學觀和學習觀,需要新的理論指導我們的教與學。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經(jīng)典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應用和創(chuàng)新是循序漸進的三個階段。學習是對前人知識的重復,應用是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而創(chuàng)新則是在所學基礎上的飛躍,這三個階段呈遞進關系。新建構主義則認為這三個階段有著內在聯(lián)系,應在學習中同時進行。經(jīng)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到的“意義建構”,側重于前兩個階段,即對知識的把握和應用;而新建構主義所主張的“建構”,則包含知識的創(chuàng)新。為此,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為創(chuàng)新而學習,對學習的創(chuàng)新,在學習中創(chuàng)新”作為網(wǎng)絡時代學習的首要目標[3]。
(一)新建構主義知識觀
1.知識三級結構假說
新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形成過程是一個有機生長、變化的過程,可以分為一級結構(感性認識)、二級結構(理性認識)和三級結構(聯(lián)想)。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者進行知識的整合重構,形成新的知識,這就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聯(lián)想過程[4]。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同樣存在三級結構的知識建構的過程。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說教還是課后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和認識在剛開始處于一級結構即感性認識的階段。要想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認同必須注重二級結構和三級結構知識觀的形成。學生經(jīng)過思考,在實踐中逐步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才能真正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到三級結構即聯(lián)想階段,是學生將所接受到的新思想、理論與原有的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行融合的過程,對原有知識進行重構,逐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逐步完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知識嫁接理論
在知識三級結構假說的基礎上,新建構主義提出了知識嫁接理論。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帶有“接受”性質的知識嫁接過程,即將前人(傳授者)的知識如同樹木嫁接一樣 “嫁接”到后人(學習者)頭腦中,而不是所有知識都由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同時嫁接的目的是為了結出新的果實,即實現(xiàn)知識創(chuàng)新[5]。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播者,而是要真正做到把這些思想 “嫁接”到學生的頭腦中,獲得學生的認同感,最終要實現(xiàn)學生的“自嫁接”,即主動獲取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接觸到大量的碎片化知識,如何在這些知識中辨別是非,讓學生將有利于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知識挑揀出來重新建構原有的知識體系,是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點工作,而不是僅停留在把相關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即可。這需要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反復練習,學會知識的“自嫁接”。
(二)新建構主義學習觀
1.零存整取的學習策略。新建構主義主張學習者可以將碎片化知識記錄下來,分多次存入自己的實體或虛擬“知識銀行”,再經(jīng)過個體知識內化理解后,整合形成創(chuàng)新知識??梢酝ㄟ^積件式寫作、個性化改寫和創(chuàng)造性重構等階段,實現(xiàn)知識的“零存整取”和創(chuàng)新[6]。
學生在海量數(shù)據(jù)面前,在便捷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面前存在大量的碎片化學習。通過不斷碎片知識的積累,從簡單的重復和接受別人觀點的“積件式寫作”到有選擇的進行“個性化改寫”,即根據(jù)自身已有的知識背景,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融合,最后進行創(chuàng)造性重構的過程,在接受了新知識的基礎上不斷補充、修改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最終實現(xiàn)新的知識體系的建構。碎片化學習比較零散,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將化整為零和化零為整有機結合起來。一定要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規(guī)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思維方式,才能真正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2.隱性知識的挖掘策略。新建構主義承認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個人隱性知識大都與實踐有關,不容易用語言、文字或符號表達,處于一種不被察覺的狀態(tài),需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解決問題”的方式使內隱于學習者頭腦中的知識流動起來,隱性知識在不斷的激發(fā)中得以深化認識、沉淀生成、共享轉移[7]。
要實現(xiàn)知識創(chuàng)新,對隱性知識的挖掘非常重要。個人隱性知識大都與實踐有關,需要通過個人的內省和深度的交談,并輔之以不斷的寫作,才能被挖掘出來,變成顯性知識。而隱性知識的挖掘則需要洞察力[8]。
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除了接受課堂上的顯性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知識對學生的影響。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除了來自教師課堂課外的教育,還需要不斷的自我反省。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與其他課程的學習不同,不局限于課堂的知識點的講授,更多是課后的隱性知識的影響。這種教育需要通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思考和反省,與同學、老師深度交流,并寫下自己的心情感受,使這種教育逐步內化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將原有的隱性知識不斷挖掘出來,逐步轉化為更容易接受的顯性知識。
(三)新建構主義教學觀
新建構主義強調教師講授和指導的重要作用,認為教師在傳授專業(yè)知識之外,更要教會學生根據(jù)個人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建構自己的個性化知識體系。新建構主義教學方法具有“分享交流”、“協(xié)作探究”和“整合重構”等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9],各環(huán)節(jié)相互重疊 、循環(huán)往復,并呈現(xiàn)循環(huán)中螺旋上升的趨勢。
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應從學生的個性出發(f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每個學生的特點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同,按照千篇一律的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當然非常有限。新建構主義教學觀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都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的主動性,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傳統(tǒng)模式,強調知識的“分享交流”,在互動過程中“協(xié)作探究”。教師要與學生共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不要讓學生覺得教育就是教師的事情,與自己無關,要讓學生正視問題,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更認同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終促使知識“整合重構”。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逐步重新建構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整合重構”之后教師應繼續(xù)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尋求更高層次的“分享交流”,形成良性循環(huán)。另外,對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教師應該注重過程,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不能只看卷面考試的結果,應從“學習者知識分享的參與程度”和“學習者個性化知識體系的完成程度”兩個方面對學習者的學習進行評價[10]。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思想變化的過程,調動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引導,避免學生思想上的滑坡和誤入歧途。
三、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應不斷拓展新媒體環(huán)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響,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而新建構主義是針對網(wǎng)絡時代的學習特征提出來的,其核心理念可用“情境、搜索、選擇、寫作、交流、創(chuàng)新、意義建構”來概括[11]。在新建構主義指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建構主義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的指導下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傳導與接受過程的方法改進、手段選擇及提升整體實效性的協(xié)同策略上進行改革。
(一)幫助大學生進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建構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呈現(xiàn)出信息量巨大的特點,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多元和便利,但大學生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符合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在此基本前提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需要適應新環(huán)境的變化進行相應調整,注重大學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認知特點和價值需求,讓大學生盡可能從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得到更多的有效內容,對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新建構。這一有效內容體現(xiàn)在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過程中。首先,教材體系需要合理完善與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體系的銜接,反復強調的內容可以一帶而過或從大學生的認知角度重新進行解讀。其次,教材體系需要及時更新不斷補充新內容,然而教材最大的缺點就是更新需要時間,存在滯后性,因而在將教材體系轉變成教學體系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加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而不是簡單的說教,淪為傳聲筒。這些教學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彌補教材的滯后性。教師應主動回應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運用新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將有針對性、現(xiàn)實性、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呈現(xiàn)給學生,增加互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高深的理論能接地氣,深入淺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在網(wǎng)絡平臺嘗試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避免單純的說教,改革傳統(tǒng)的考核模式,注重學習的過程性,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內容的建構離不開思想政治理論的科學性。教學過程中任何形式的創(chuàng)新只是淺層次的改革,真正能讓這些內容起到教育作用,讓學生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還需要理論的科學性作為強有力的后盾。因而,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術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學術水平,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思辨性和說服力,才能讓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成長學習的大學生感受到理論的重要性。
(二)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隱性知識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跟其他課程的教育不一樣,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隱性教育的功能更為重要。新建構主義認為顯性知識可以通過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的講授影響教育學生,而隱性知識往往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解決問題來引導學生,使學生在真實有效的情境中深化認識并逐步轉化為自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因此,新媒體環(huán)境下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知識的教育效果。真實的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讓學生更有認同感,在產(chǎn)生共鳴的情況下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一方面要注重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另一方面要加強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例如,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通過大學生感興趣的社團活動、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等,突出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引導;利用參觀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實踐活動加強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通過勞動實踐周、各類大學生知識競賽、主題班會、舞臺劇等形式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應優(yōu)化符合網(wǎng)絡傳播特點,大學生喜愛的、感興趣的情境創(chuàng)設。應運用積極傳播正能量的影視作品、書籍等文化產(chǎn)品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設計和生產(chǎn)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產(chǎn)品,運用網(wǎng)絡平臺加以宣傳。在紛繁復雜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接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逐漸抵御西方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的微電影、微視頻的制作都呈現(xiàn)出較高水準,通過自身隱性教育資源的挖掘,更能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這些方式還可以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當中,顯性知識教育加上有效情境創(chuàng)設的隱性知識教育,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說服力。
(三)加強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搜索、選擇等傳輸手段的培養(yǎng)
新建構主義認為學會網(wǎng)絡搜索和如何對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進行加工整理,保持知識的有序化、系統(tǒng)化,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多數(shù)人需要重新學習的一種能力[12]。應以個人需求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中心,選擇有用的信息和知識,強調主動攝取對自主建構有價值的知識片段,避免重復學習和無意義的學習。不論是高校教師隊伍還是大學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都應學會如何搜索、選擇,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傳輸?shù)那疤釛l件。首先,教師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不斷完善自我,逐步提升自我媒體素養(yǎng),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利用好搜索、選擇等手段。教師應熟練使用新媒體平臺,在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過程中及時與學生溝通,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教師應先掌握搜索、選擇等手段,客觀評價和看待各類網(wǎng)絡信息,通過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深刻理解大量信息內容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內涵,對不利于學生成長的各類信息進行批判和抵制,引導學生在海量復雜的網(wǎng)絡信息中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辨別信息的真?zhèn)?,自覺抵制錯誤思潮的侵蝕。教師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應與學生在互動中承擔責任,做出正確引導,使學生能做出有效的搜索和選擇,這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傳輸?shù)那疤帷F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除了進行有效網(wǎng)絡搜索外,還需要進行信息和知識的選擇與建構。教師應看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進行有效選擇,對學生本沒有掌握的知識進行選擇,已有的知識可以忽略,避免重復和無意義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了解,避免千篇一律、老生常談的教育模式,否則學生不僅反感而且還會排斥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學校、教師所創(chuàng)造的良好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通過思想政治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教育,進行自主建構,爭做促進新媒體環(huán)境良性發(fā)展的傳播者。
(四)鼓勵用寫作、交流等溝通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新建構主義認為寫作可以使受教育者思維清晰化、系統(tǒng)化,有助于個人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有利于隱性知識的自我挖掘,有利于個人化知識的交流與傳播。交流就是協(xié)作與會話,讓教師與學生群體彼此更深入了解,以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終迎來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的創(chuàng)新。對個人而言,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更新個人知識體系的過程;對社會而言,學習最終導致社會整體知識體系的更新[13]。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這種學習創(chuàng)新的發(fā)生是交替進行的,必然會引起相關學習理論、教學模式、學習策略、知識體系等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灌輸,對顯性知識進行考核,以衡量學生是否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但其實很難真正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鼓勵、引導大學生在其經(jīng)常關注和使用的網(wǎng)絡平臺,通過發(fā)表評論、參與互動、討論留言、交友等方式,大膽表達想法,將已接受的隱性知識表達出來,便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了解,從而及時發(fā)現(xiàn)目前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引導和教育,讓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能對自身的隱性知識進行進一步的自我挖掘,逐步引導其成為網(wǎng)絡輿論發(fā)表的核心人物,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去影響學生。對個人而言,只有通過寫作、交流等直接溝通方式,不斷正視自身的想法及存在的問題,不斷接受對自身發(fā)展有益的知識碎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個人知識體系才會逐步更新。從整體社會發(fā)展而言,這種個人的改變最終將會促進整個社會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更新。應讓學生和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理論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教師在教學模式上應做出相應改變和創(chuàng)新。應充分利用慕課、微課、在線開放課程等符合當前網(wǎng)絡化學習特點的新模式,展開互動式、情境體驗式教學,在線上線下的互動中答疑解惑,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
總之,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適應新情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尋求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的契合點,選擇新的學習理論作為指導,幫助學生實現(xiàn)最終的意義建構,即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把握自覺運用到學習生活當中,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與時俱進,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為學生打造一個全新的精神家園,開創(chuà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 參 考 文 獻 ]
[1] 陳超,姜華.新時代境遇下大學生理想信念發(fā)展態(tài)勢與應對[J].中國高教研究,2013(4):65-68.
[2] 張俏.微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研究[J].大學教育,2013(3):26-27.
[3] 王竹立.新建構主義:網(wǎng)絡時代的學習理論[J].遠程教育雜志,2011(2):11-17.
[4][5][6][8] 王竹立.新建構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創(chuàng)新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2012(6):3-10.
[7] 余曉菊,汪青云.大學生隱性知識管理策略探究[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13-16.
[9][10] 陳和祥,董海青,趙春寶.新建構主義視角下現(xiàn)代學徒制教學模式探究[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7(9):63-67.
[11][12][13] 王竹立.零存整?。壕W(wǎng)絡時代的學習策略[J].遠程教育雜志,2013(3):37-43.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