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玉
【摘要】經(jīng)典名著對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人文素質(zhì)的提高、健康人格的提升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試從“精選篇目,合理規(guī)劃”“課內(nèi)示范,方法引領”“開展多樣活動,寓教于樂,使名著閱讀長效化”等方面來談高中名著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名著閱讀;實施策略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要“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然而讀書風氣日下,學生的讀書量大減,讀圖時代、網(wǎng)絡文化等沖擊著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碎片化的淺閱讀大行其道,大部頭的經(jīng)典則被人們敬而遠之,加之應試教育積習的影響,能夠讓學生真正地愛讀書,多讀書,讀整本書,只能是一種教學理想。面對這種現(xiàn)狀,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有所作為,培養(yǎng)學生熱愛閱讀名著并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每一位語文教師要切實思考的問題。
由于名著的范圍廣,容量大,課時有限,教學操作難,很多時候文學名著閱讀教學基本上處于一種盲目、隨意、無序的狀態(tài)。這是當前名著閱讀教學存在的大問題。因此,如何有效地進行文學名著閱讀教學,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關注的一大熱點。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與探索,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和做法。
一、精選篇目,合理規(guī)劃,循序漸進開展名著閱讀
課外讀物浩如煙海,而名著更是容量大,篇目多,篇幅較長,所以名著閱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筆者曾在所任教的文科班開展了“經(jīng)典與博覽”的讀書活動,旨在“與經(jīng)典為友,為精神打底;與博覽同行,為人生奠基”。在活動伊始,我向?qū)W生明確活動具體目標,學生根據(jù)目標具體內(nèi)容和個人喜好列出自己感興趣的名著書目;在此基礎之上,結合現(xiàn)有課程資源的具體情況,并考慮課程總體進度,確定十篇作品左右為課程閱讀鑒賞的教學內(nèi)容;為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所選定的書目在與學生交流后最后確定為“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家》《簡·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巴黎圣母院》和《百年孤獨》。分為九個閱讀小組,每個小組七八個人不等,由小組長負責組織組員進行閱讀、探究,最后要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讀書成果。該活動從高一入學開始,一直持續(xù)到高三上學期。
當然這僅是在一個班級中實踐的個例,若要所有班級都能達到一定的閱讀層次,語文教師又當如何作為?筆者認為這將是一項更為浩大的工程,它需要一所中學的全體語文教師必須統(tǒng)一認識,通力合作,堅持“為學生精神打底,為人生奠基”的理念,才能敢于去功利化地引導學生多讀書。整個高中階段的名著閱讀計劃要參照《課程標準》、教材以及高考考試說明,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和興趣出發(fā)去制訂。閱讀計劃要盡量細化,應包含閱讀任務、閱讀進度、訓練內(nèi)容、評價方式等具體內(nèi)容和措施,不能流于空泛。閱讀名著既要保證必要的時間,又不能影響到其他各科的學習。最好能爭得班主任、政治、歷史、外語等文科老師的配合,使得他們既能統(tǒng)籌學生課余時間,又能適時從不同視角聯(lián)系、點評名著,給學生更多層面的啟發(fā)和思考,從而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形成多元解讀、思維碰撞的合力。尤其是語文老師要舍得割愛,盡量在自己的陣地上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因為我們不能奢望學生在繁重的數(shù)理化演算之外花時間來讀名著。
二、課內(nèi)示范,方法引領,讓名著閱讀有法可循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課內(nèi)學習的目的最終還是教會學生自己閱讀。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課堂的示范引領作用,使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人教版第四冊第二單元是“古代小說鑒賞”,節(jié)選部分正好對應“四大名著”內(nèi)容。筆者在講《林黛玉進賈府》時,對教材進行大膽整合,由課文自然擴展到對《紅樓夢》的品讀。在《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作者對王熙鳳的刻畫是多視角、全方位的。課堂上重點以她為例,通過對先聲奪人的出場、服飾的鋪、容貌的描畫、接見黛玉的一笑一哭的刻畫品析討論,使同學們對王熙鳳的性格特征達成共識:潑辣能干、機變逢迎、工于心計、八面玲瓏、圓滑世故。然后布置同學們看《紅樓夢》第十二、十三、四十六、六十八、六十九回等,對王熙鳳的精明、貪婪、強干、笑里藏刀等性格進一步體會。由此,學生不難悟出整部《紅樓夢》一開始就不吝筆墨全方位地描摹王熙鳳,對她的性格進行了界定,對其一生的命運給予了暗示,而這也為學生了解其他人物指點了迷津。《紅樓夢》的品讀活動持續(xù)了一個多月,那段時間筆者所教班級的學生將學校圖書館的《紅樓夢》及相關品評“紅樓”的書籍全部借完,他們課上課下談論的是“紅樓”,吃飯睡覺想的是“紅樓”,連他們的書包里都裝著“紅樓”。看他們?nèi)绨V如醉的樣子,深為曹公感到欣慰——在充斥著“輕松”與“娛樂”的00后的世界里,仍有一群這樣愛著“紅樓”的青年人,真是難能可貴。
三、活動多樣,寓教于樂,使名著閱讀長效化
前面提到“名著閱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只靠課堂進行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自主閱讀。如果說泛泛地瀏覽也算閱讀,那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他們閑暇之余也會讀讀報紙,看看雜志,而且看得很認真。但要學生對名著閱讀能達到自覺的程度,還需要教師加以引導。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我們要采取各種形式,廣泛開展活動,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并保持其興趣,使課外名著閱讀長效化。在這里簡單列舉幾種方法。
(一)利用多媒體,借助影視資料,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筆者結合媒體熱點,緊扣學生心理,對應閱讀的進度,在網(wǎng)上下載了《三國演義》影視資料,選取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片段在課堂上播放,如《青梅煮酒論英雄》《隆中對》《空城退敵》等??戳藥准螅瑢W生對《三國演義》產(chǎn)生了興趣,就自然而然地拿起了原著來看,還會拿著原著和影視作品進行比較、討論。其中于丹《論語》心得、《莊子》心得,易中天《品三國》等給予學生心靈雞湯的滋養(yǎng);電影《孔子》《邊城》《巴黎圣母院》《特洛伊木馬屠城》《簡·愛》《亂世佳人》等等,立體化的視覺沖擊拓展了學生對作品品評的角度。通過視頻教學的輔助,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和質(zhì)量得到了可喜的提高。
(二)劃分閱讀小組,利用課前演講,展示讀書成果
有些名著比較短,學生可以擠時間細致地讀完,而對于長篇名著,學生想細細品讀實在是有些力不從心,這時就可以劃分名著閱讀小組,組織學生分段承包,共同完成閱讀名著。如閱讀長篇名著《三國演義》,可以挑選出經(jīng)典片段如“三顧茅廬”“赤壁之戰(zhàn)”等,再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閱讀小組,每個小組利用每天的課前幾分鐘讓學生輪流或介紹故事情節(jié),或品評人物,這樣不但使全班學生都熟悉了原著,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小組之間的交流,有時甚至演化為一場精彩的辯論賽,教師、作者、學生三者的內(nèi)心發(fā)生共振共鳴,在課堂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課前演講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玉千葉同學《紅樓夢之薛寶釵》的新穎視角,蒙璇同學朗讀《中國文脈》片段時的深深憂患,黎奕靈同學對《百年孤獨》的思考,陸思琪同學繪制的《百年孤獨》的人物關系圖,鄧婕同學關于《水滸傳》的讀后感,黃囿霖同學整理的“三國武將”等等。熱烈的掌聲與精彩的點評,讓學生享受著閱讀名著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在這樣的活動中,所有學生的思維都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之中,必將極大地拓寬其思維空間,進一步提高閱讀質(zhì)量,激發(fā)其閱讀熱情。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拓寬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境界
指導學生圍繞所選的名著,自選角度、話題,查閱資料,形成觀點。在品讀《紅樓夢》的一個多月里,有的同學專門研究黛玉的詩詞,或?qū)戀Z寶玉對待女子的情懷,亦有同學對晴雯情有獨鐘。有一位探究“黛玉之死”的學生,在她的研究報告里道出了研究的艱辛:“為了完成此文,我在圖書館里駐足,在閱覽室里停留,也在網(wǎng)上苦尋過……”然而文中更多地流露了為作家的人格美及其作品的情感美、藝術美所折服的情感。雖然紅學已成為一門學科,學生的水平無法企及,但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走出了忽略名著或以消遣性閱讀為主的誤區(qū),踏上了通向名著峰巔的階梯,在攀登過程中逐步感受到了名著中的人物美、意境美、語言美、思想美、結構美和作者的人格美,感受到了自己在艱辛探索中發(fā)現(xiàn)的欣喜和自豪,感受到了與他人合作中情感與情感交流、思維與思維撞擊的興奮和暢快——而這諸多的感受相互交織,相互激蕩,就會呈現(xiàn)出一幅幅令人如癡如醉、蕩氣回腸的輝煌的境界!可以說我們的名著閱讀,凈化了學生的心靈,豐富了學生的學養(yǎng),提升了他們的閱讀品位,讓他們深知“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理趣,當然也為他們?nèi)〉脙?yōu)異的高考成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經(jīng)典名著的品讀,高中三年筆者與學生們并肩走來,一路芬芳。
以上所述是筆者指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一些具體實踐,難免會囿于一孔之見,雖然名著的峰巔還是那樣的遙遠,甚至是無限的遙遠,但我們還要跟學生一道繼續(xù)攀登,繼續(xù)努力,不斷地去感受、去領略那廣闊的名著天地!
【參考文獻】
[1]陳巍.略談高中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困境與出路[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