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南瑛
摘要:《閑情賦》作為陶淵明集中唯一一篇描寫愛情的作品,歷代文學(xué)評論家對其創(chuàng)作時間和主旨爭論不休。筆者認為此賦作于其二十七歲的青年時期,主要抒發(fā)了對美好女子熱烈追求的情感,是一篇寫情之作。
關(guān)鍵詞:《閑情賦》 陶淵明 愛情
《閑情賦》是陶淵明集中唯一描寫愛情的作品。歷代文學(xué)評論家都把陶淵明看作是“田園詩人”“隱逸詩人”,對他描寫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薄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等閑淡自然之作都早已司空見慣。因此,對陶集中這篇唯一的愛情作品《閑情賦》則產(chǎn)生了爭議。如蕭統(tǒng)認為“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蘇軾認為“……而統(tǒng)乃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钡劝H不一。此乃古人對《閑情賦》主旨的爭論,就是近人在對此賦創(chuàng)作時間的限定上也是爭論不休。本人就旨在前人論述的基礎(chǔ)上,對《閑情》一賦試析之。
袁行霈在《陶淵明集箋注》中,將此賦定于十九歲時作:“此賦寫愛情之流蕩,又序曰‘余園閭多暇,可見乃淵明少壯閑居時所作。姑系于晉海西公太和五年庚午(三七○)淵明十九歲”[1];逯欽立本《陶淵明集》(1979年版)認為本篇“以追求愛情的失敗表達政治理想的幻滅”,因此,定此作于彭澤致仕以后;郭維森譯著的《陶淵明集全譯》將此賦定于二十七歲,“本賦反映了詩人對純真愛情的熾烈追求,可能作于青年時期,有的年譜將它系于三十歲喪妻的同年,從道德與感情的轉(zhuǎn)移上講甚為不妥。根據(jù)該賦描寫愛情的熾烈特征,是為未婚時的作品,現(xiàn)系于本年?!盵2]另外,還有人將《閑情賦》與《感士不遇賦》作比較,“考《閑情賦》與《感士不遇賦》應(yīng)作于晉義熙十二年淵明五十二歲無疑,而《閑情賦》應(yīng)作于同時或相去不遠也?!本C合以上的論述,本人認為,此賦寫愛情之流蕩、熱烈,則似青壯年時期的作品。另外,賦中有“悼當(dāng)年之晚暮,恨茲歲之欲殫”二句,“當(dāng)年”袁行霈本注為“壯年”;貴州人民出版社本注為“正當(dāng)盛年”,“晚暮”為臨近結(jié)尾,則“當(dāng)年之晚暮”可譯為壯年即將逝去。有人根據(jù)“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一句,認為是詩人晚年的感嘆。本人則認為不確,這一句即是青壯年也可發(fā)的感嘆,即感嘆時間的匆匆,擔(dān)心生命的逝去;再有,序中提到“余園閭多暇”,根據(jù)各本對陶淵明生平的考證,也似青壯年時期。所以,認定此賦作于晚年的說法則可排去。至于青壯年時期,則有十九歲、二十七歲、三十歲三種說法。根據(jù)貴州本的辨析,三十歲陶淵明喪妻,則此時作此賦甚為不妥?!暗慨?dāng)年之晚暮”即嘆壯年(盛年)即將逝去,則也不似十九歲的人所能說出的話,即使古代的人都較早熟。所以,本人認同貴州本的說法,此賦作于陶淵明二十七歲,娶妻之前。
最早對《閑情賦》進行評價的是蕭統(tǒng),其在《陶淵明集序》中說:“余素愛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故加搜校,粗為區(qū)目。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揚雄所謂‘勸百而諷一者乎?卒無諷諫,何足搖其筆端?惜哉!無是可也?!盵3]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蕭統(tǒng)對《閑情賦》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他認為是此賦沒有諷諫,是沒有寫作必要的,是陶集中的“白璧微瑕”者。由此,也引發(fā)了后人對《閑情賦》的頗多爭議。蘇軾就認為“淵明《閑情賦》,正所謂《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屈、宋所陳何異?而統(tǒng)乃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陶淵明資料匯編》)蘇軾認為《閑情賦》像《國風(fēng)》一樣“好色而不淫”,即使不及《周南》,但與屈原、宋玉沒有什么不同。針對蘇軾的觀點,歷代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如元代的李治,李治認為“東坡謂昭明不取淵明《閑情賦》,以為小兒強解事,《閑情》一賦雖可以見淵明所寓,然昭明不取亦未是損淵明之高致。東坡以昭明為強解事,予以東坡為強生事?!盵4]李治認為,《閑情》一賦雖然有所寓,與蕭統(tǒng)的“卒無諷諫”不同,但“不取亦未足以損淵明之高致?!闭J為蘇軾是強生事。清人邱嘉穗認為“其賦中‘愿在衣而為領(lǐng)十段,正脫胎《同聲歌》中‘莞簟衾幬等語意,而吳竟《樂府題解》所謂‘喻當(dāng)時七君子之心是也。《詩》曰:‘云誰之思,西方美人。朱子謂‘托言以指西周之盛王,如《離騷》‘恐美人之遲暮,亦以美人目其君也,此賦正用此體。昭明太子指為白璧微瑕,固為不知公者;即東坡以為《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亦不知其比托之深遠也?!盵5]這是將蘇軾與蕭統(tǒng)都否定了,他認為《閑情賦》是“比托深遠”的,亦如《離騷》之美人香草托寓君子。清代劉光蕡則以為:“身處亂世,甘于貧賤,宗國之覆既不忍見,而又無如之何,故托為閑情。其所賦之詞,以為學(xué)人之求道可也,以為忠臣之戀主也可?!本C合以上的論述,就可看出,關(guān)于《閑情賦》主旨的爭論,有兩種觀點:一是愛情說,二是寄托說。
以上讀解孰是孰非?情況究竟如何?我們還得看文本,不易輕率的下斷語。
我們先看此賦的題目。袁行霈先生在文章中曾分析:“《說文》:‘閑,闌也,從門中有木,注:‘以木拒門也。引申為‘防、‘ 限、‘ 閑、‘ 正。《廣韻》:‘閑、闌也,防也,御也。《廣雅·釋詁》:‘閑,正也?!洞呵锓甭丁ぱ熘馈罚骸示娱e欲止惡以平意,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yǎng)氣。可見‘閑有防閑之意?!堕e情賦序》曰:‘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閑正。則‘閑情猶正情也,情已流蕩,而終歸于正?!缎颉酚衷唬骸畬⒁砸至麇粗靶模徲兄谥S諫?!终?,止也,與‘閑義近。《閑情賦》末尾曰:‘坦萬慮以存誠,憩遙情于八遐。‘憩者,止也,與‘閑亦義近。以上內(nèi)證足以說明‘閑情意謂抑憩流宕之情使歸于正也,與淵明在序中所謂張衡《定情賦》、蔡邕《靜情賦》之‘定、‘ 靜意思相符?!盵6]此賦序文中說:“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閑正”, 從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寫法來說,它也許寓有追求某種政治理想的用意,但從全篇所體現(xiàn)出的大膽奔放的情思來看,這也正反映出了作者對美好純真的男女愛情生活的渴望與熱烈追求。在賦文起篇,詩人就用贊嘆的語言,欣賞的口吻,描繪出一位卓絕的女子。詩人想和這位卓絕的女子私相幽會,又怕違背禮教而獲罪;想走正規(guī)途徑請鳳鳥去說媒,又怕事有不諧被別人搶了先,于是,詩人相思難耐心潮翻涌,生出了一個個大膽新奇的幻想,而這就是著名的“十愿”?!笆浮敝忻恳辉附又弧氨被蛞弧班怠保炎纺秸邇?nèi)心的思慕幽怨又患得患失的矛盾凄苦的內(nèi)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夕陽西下、明月東升,詩人內(nèi)心幽怨而懊喪,卻一刻也沒有停止思慕之心。在凄凄的北風(fēng)中,在漫天的星光下,詩人輾轉(zhuǎn)反側(cè)一夜未眠。可以看出,《閑情賦》的絕大部分篇幅實際上是“蕩以思慮”,而結(jié)尾的“終歸閑正”,只是文人的一種慣用表現(xiàn)手法而已。全賦120句,只有結(jié)尾處的“徒勤思而自悲,終阻山而滯河。迎清風(fēng)以怯累,寄弱志于歸波。尤《蔓草》之為會,誦《召南》之余歌。坦萬慮以存誠,憩遙情于八遐?!边@短短八句屬于所謂的“閑正”。通過對文本的分析,再加上創(chuàng)作年限的限定,尚未娶妻、尚未走入仕途的淵明則較少可能作對仕途失望之語,至于思同調(diào)之人,對于淵明而言,則有可能,但此時淵明尚未品嘗仕途失意之痛苦,隱逸之心此時也尚未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況且,全文所描寫的愛情熱烈奔放、對美好女子的急切追求,則讓人無法不相信這是一篇寫情之作。
《閑情賦》通篇是寫詩人對愛情的大膽熱烈追求已可確定。魯迅在文章中亦說:“猶如被選家錄取了《歸去來兮辭》和《桃花源記》,被論客贊賞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實在飄逸的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卻有時很摩登,‘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jié),空委棄于床前,竟想搖身一變,化為‘啊呀呀,我的愛人呀的鞋子,雖然后來自說因為‘至于禮義,未能進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亂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膽的?!盵7]本賦值得稱道的是:思慕的女子是根植于現(xiàn)實社會的鮮活的女性形象,不是神女之類的幻想。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繼屈原《九歌》對神神相戀、人神相戀的描寫后,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等,主要仍停留在人神相戀上,一直到曹植的《洛神賦》達到高峰。而陶淵明用他飽滿的熱情和率真,飽含深情的傾吐出俗世兒女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在愛情詩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 中華書局 2011年3月北京第一版。
[2] 郭維森:《陶淵明集全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9月第一版
[3] 郭維森:《陶淵明集全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9月第一版
[4] 李治(元):《敬齋古今注》 中華書局 1995
[5] 《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五。
[6] 袁行霈:陶淵明的《閑情賦》與辭賦中的愛情閑情主題 《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2-10-27
[7] 《且介亭雜文二集》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