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楠
摘 要:家庭在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特殊家庭子女卻由于缺乏正常的愛和完整的家庭環(huán)境,性格和情緒會更易扭曲和壓抑,遇到突發(fā)事件,會嚴重影響學生本人的學習和校園的穩(wěn)定。本文結(jié)合工作中的一個實際案例,探討如何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心理困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促其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特殊家庭;心理援助
我于2016年入職開始擔任輔導員,班級人數(shù)為71人,其中有90%都來自于農(nóng)村,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學生中有為數(shù)不多的來自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這些學生較早失去了家庭的完整和父母的呵護,過早的經(jīng)歷了一些挫折及悲歡離合,他們在情感、性格和社會性方面都會受到一些影響,所以一直是我工作關注的重點。本學期有我所帶的班級有兩名學生家庭突發(fā)變故,導致大學的學習、生活和個人的發(fā)展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障礙?,F(xiàn)對我經(jīng)歷的家庭突發(fā)變故學生的典型案例進行梳理、總結(jié)。
一、案例事件與背景
學生韓xx,女,漢族,該生在2017-2018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學初因病請假,病好以后回學校上課,之后又以回家復查和家里有事請假兩次,同寢室的同學反映她本學期到校后情緒低落,很少與人交流,上課過程中也一直處于神游狀態(tài),有的時候會偷偷落淚。得知這一情況后我找她進行談話,側(cè)面了解她的病情,并詢問了她的學習情況,她說病已經(jīng)沒有大礙,落下的課程她也會自學補上,感覺是很正常的。10月份有一個周日,該生給我短信說事情沒有辦完不能及時返校,原來她周末又回家了,我問她具體事情,她含糊其辭,說回到學校當面跟我說,我要求與家長通話,她把電話給了她姨,家長也證實了確實有事。返校后她來找我,將自己壓在心底的情況說了出來,她家在農(nóng)村,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父母離異,她和母親一起生活,之后沒有見過親生父親,六年前,母親改嫁,她有了繼父,一家三口生活也算如意,但是今年8月份,媽媽突然去世了,原來媽媽比較好強,身體有些不舒服也一直自己在忍,導致了后來的突然離世。這突然的變故,她經(jīng)受不住,大病一場。病好以后生活還得繼續(xù),媽媽留下了車子和房子,繼父提出要進行分割,要車子和兩萬塊錢,然后斷絕關系。她不太了解相關的法律,親人只有上了年紀的外公外婆和一個小姨,也幫不到她,所以她向我求助,我就她所描述的情形咨詢了律師朋友,并給出了適當?shù)慕ㄗh。截止目前,其繼父只把車開走,還沒有辦理過戶手續(xù)。
二、案例分析
(一)家庭背景分析。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家庭的氛圍、家庭的教育方式對大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不少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家庭因素導致的。這個案例中,韓同學就是因為從小父母離異生病,父愛缺失,使其沒有安全感,不容易相信別人,好強的母親是自己的學習榜樣,母親離世后,繼父斷絕關系的要求使得她再一次經(jīng)歷親人的背叛,打擊太大,找不到生活的希望,對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
(二)學生心理分析。由于受到家庭各種因素的影響,使韓同學產(chǎn)生了自卑、自愧、焦慮等多種心理問題。自卑是指自我評價偏低、自愧無能而喪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觀失望等情緒體驗的消極心理傾向。韓同學在其母親離世后一直在悔恨,認為是自己對母親關心不夠,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母親的病痛,也恨自己一直享受這母親對自己的呵護與寵愛,卻沒有想著替母親分擔一些生活的重擔。這種自卑和自愧導致其沉默寡言甚至有自暴自棄的想法,嚴重影響人際交往和活動范圍。焦慮是一種心理表現(xiàn)情緒,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韓同學受到接連的打擊,面對復雜的人情關系,自己的學業(yè)、未來的發(fā)展又很模糊,找不到寄托和方向,使得她倍感迷茫和恐懼、徹夜難眠。
三、在了解和分析基礎上,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積極關注,讓其傾訴,緩解心理壓力。了解了實際情況后,我與其進行過多次談話,考慮到她的內(nèi)心感受,大多數(shù)談話都是單獨進行。面對只有兩個人的場景,我以一個老師和大姐姐的身份和語氣試著打開她的心扉,終于,在引導下,她如釋重負地訴說了自己的整個成長經(jīng)歷,最痛的是自己最愛的媽媽離開自己,她是那么悲傷,眼淚止不住的留下來,我輕輕的擁著她,讓她痛快的宣泄著情緒。
(二)運用“共情”,幫其重拾自信。我不止一次的肯定她面對她不能解決的問題向我進行求助的合理性,針對她的情況,我找了一些我所了解的類似的事例跟她進行分享、交流,和其同寢室同學進行溝通,降低她的孤獨感,同時,改變其不合理的情緒認知,我的身份也是母親,天下的母親心都是一樣的,媽媽的去世不是她造成的,她的一些悲觀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她現(xiàn)在頹廢的樣子是媽媽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她需要做出改變的,不斷的進行情緒的疏導,幫助她走出自卑和自愧。
(三)指導其準確定位人生,制定適合自身境況的人生規(guī)劃。針對其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懼,我指導她主動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人生職業(yè)規(guī)劃。她的迷茫,一方面是感到從小缺乏各種綜合素質(zhì)培育的自己缺乏就業(yè)競爭力;另一方面,卻失去了家庭的溫暖,不能像其她同學那樣輕松的生活,倍感命運的不公。針對此思想癥結(jié),一方面鼓勵她就人生而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要讓負擔阻礙了對人生夢想的追求,那樣不僅無濟于事,更可能會荒廢大學的美好時光,讓人生留下遺憾。同時,就現(xiàn)實而言,引導她理性、成熟地看待問題,明確主客觀因素,在客觀條件無法改變的情況下重視現(xiàn)實,從自身實際出發(fā),通過最優(yōu)法則實現(xiàn)最佳效果。具體到她個人,鼓勵她積極備考會計初級職稱,希望她會順利成功地度過她以后的大學生活和未來人生。
一個學期過去了,雖然家里的事情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但是韓同學明白了自己不是孤獨的,也能更加理智的面對自我,有效的控制負面情緒,在積極的復習準備期末考試,同時也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考證計劃,可以說是敢于面對現(xiàn)實,在心靈的成長方面又邁進了一大步。
參考文獻
[1] 王李艷.高職院校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剖析及教育對策 阜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J].2017(06).
[2] 林建國.高校特殊學生教育的思考[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