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春艷
摘 要:隨著新課改理念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的滲透,小學語文教學也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逐漸成為教師重點關注的內容。為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積極開展課堂點撥活動,于不斷的探索與反思中吸取教育思想精髓、總結經(jīng)驗,促進學生的良好發(fā)展。本文從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出發(fā),圍繞誘發(fā)認知矛盾、設計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糾錯意識三個方面探討小學語文課堂點撥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點撥;實踐思考;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8)09B-0045-02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保持與時俱進的專業(yè)精神,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點撥是以科學性和藝術性為主要特點的一種教學技巧,而掌握這項技巧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和激發(fā)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此,教師應當積極探究小學語文課堂點撥的科學途徑,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相關經(jīng)驗,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點撥的效用。那么教師該如何巧妙點撥,讓語文課堂更靈性呢?
一、巧妙課堂點撥,誘發(fā)認知矛盾促探究
教師應當意識到矛盾客觀存在于學生的新舊認知之間,并且是啟發(fā)學生思考探究的強大動力,在很大程度上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因此,教師應當圍繞語文教材科學展開教學設計,深入挖掘教材知識的精華,尤其要抓住引起學生認知矛盾的點,引導學生自行發(fā)現(xiàn)并展開探究。很多時候,學習中產(chǎn)生矛盾是因為從未學習過某些知識或對于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出現(xiàn)理解偏差以及掌握不到位,當教師進一步誘發(fā)此類認知矛盾后,學生就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思維障礙,從而提出自己的困惑,幫助教師準確抓住問題的關鍵 “對癥下藥”,同時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激發(fā)自我完善意識,促使學生不斷尋找消除這種矛盾的辦法。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學會“代入”的方法,將自己當作該年齡段的孩子,思考學生的認知矛盾可能會出現(xiàn)在哪個地方,進而設計相關方案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順著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狐貍和烏鴉》一課,文中狐貍看到烏鴉嘴里的肉饞得直流口水,于是想盡了辦法去得到那塊肉。狡猾的狐貍想采用引誘烏鴉開口說話的方法,第一次,狐貍向烏鴉問好,第二次,又將話題轉移到烏鴉孩子的身上,然而前兩次都失敗了,直到第三次,狐貍開始贊美烏鴉并希望它唱一首歌,沒想到這一次狐貍竟然成功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多次不為狐貍言語所動的烏鴉最終還是上當了呢?這就是引起學生認知矛盾的一個關鍵點,于是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剖析,找出前兩次狐貍的說法與第三次有什么根本的區(qū)別,思考烏鴉為什么在聽完狐貍的夸贊之詞后選擇開口,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引出該則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二、巧妙課堂點撥,設計問題情境促探究
小學語文課堂點撥常常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實現(xiàn),然而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精心設置問題,為此我們可以采取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將各類問題融入其中,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思考。與傳統(tǒng)的提問方式相比,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更為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希望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積極情感的促動下進行探究。教師對學生的點撥并不是體現(xiàn)在給出問題讓學生回答是或否這一方面,而是借助于與教學內容相關并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主動思考。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體現(xiàn)開放性、靈活性,不以標準答案限制學生的言論自由,但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引導性,將那些看似很隱蔽的知識點充分挖掘出來,鼓勵學生大膽聯(lián)想、表達論述,抓住學習內容的關鍵,充分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
例如,在教學《生命的壯歌》一課時,教師講到“生命橋”,課文中一群羚羊被狩獵隊逼到懸崖絕境,然而沒想到的是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為年輕羚羊筑起了一道通往懸崖對面的“橋”,年輕羚羊生存了下來,而老羚羊則墜入了崖底。教師首先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動畫,動畫的主要內容正是“生命橋”中發(fā)生的故事場景。很快學生就被帶入了緊張的氛圍之中,當看到老羚羊義無反顧地跳向懸崖對面并甘愿為年輕羚羊犧牲時,學生不禁發(fā)出了感嘆。于是教師問道:“同學們,你們在老羚羊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一名學生說道:“我在它們奮力起跳的那一瞬間領會到了視死如歸的精神。”……深受感染的學生紛紛抒發(fā)著自己的領悟。之后教師提出的問題又增加了一些難度:“那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讓他們不再畏懼死亡?”這下學生開始交流討論起來:后面有狩獵隊圍捕,如果不跳,那么,所有的羚羊必定面臨著死亡危險,但如果選擇奮力一搏,則可能會有年輕的羚羊生存下來。所以,這一刻它們仿佛也想到了“集體利益”,那些老羚羊或許想到如果犧牲自己能夠給整個羊群帶來生的希望,那么它們愿意舍棄“個人利益”。于是學生懂得了為什么在那一刻,老羚羊會無懼死亡、毅然前往??梢哉f,教師設置情境要從學生的認知經(jīng)驗出發(fā),充分結合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營造生活化的氛圍,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這樣,教師也更容易進行針對性點撥。
三、巧妙課堂點撥,借助糾錯契機促探究
以往教師點撥學生大多采用“順向”思維方式,然而,我們也可以采取“逆向”思維,將錯誤完整地呈現(xiàn)給學生,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找出錯誤,培養(yǎng)學生的糾錯意識,從而達到點撥目的。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糾錯,能夠給學生以警醒,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以后不要出現(xiàn)同樣的錯誤。教師應當學會運用點撥技巧,尋找容易出錯的地方,整理匯編成具體的問題,然后以合理的方式呈現(xiàn)到學生面前,喚醒學生觀察和質疑權威的意識。當教師故意出錯以后,要留意學生的表現(xiàn),如果學生顯得無動于衷,那么教師就要采取一些方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優(yōu)化點撥效果。
另外,教師也可以經(jīng)常組織錯題交流會,將一些典型的錯題展示給學生,并要求學生仔細查找其中的錯誤,用自己的方法進行糾正,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鞏固。
例如,在教學《望洞庭》這首詩時,教師讀到“白銀盤里一青螺”一句時,疑惑地說道:“這本是描寫洞庭景色的古詩,作者為什么轉而去寫白銀盤和青螺?你們說這位詩人是不是太馬虎啦!”聽完教師的話學生開始思索:作者真的是在寫白銀盤和青螺嗎?仔細分析上一句“遙望洞庭山水色”,學生認為接下來應該就是描寫洞庭的具體景色,經(jīng)過觀察課本上的插圖和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學生最終得出結論:作者并不是真的在描寫“白銀盤”和“青螺”,而是將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將聳立在湖央的洞庭山比作“青螺”,所以才有了這最后一句詩。得到正確結論的學生興奮不已,紛紛開始對教師的話進行反駁并表明自己的觀點,而教師在聽過學生講述之后也表示肯定和贊賞,學生在糾正教師的“錯誤”思想之后,也進一步體會到了成就感。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糾錯意識,并且促使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作者的想法,達到思想情感上的共鳴。
四、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課堂點撥的作用,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和幫助。教師要明確教學點撥的真正意義,并且把握好點撥的程度,當學生不需要指導時,教師就應該給他們充足的空間進行自主探究,但同時也不可一味地放縱學生,要讓學生經(jīng)歷戰(zhàn)勝學習困難的過程,領悟語文知識的內在魅力,從而實現(xiàn)點撥的最大作用,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語文課程。
參考文獻:
[1]馬書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點撥藝術[J].教育科學,2016,(6).
[2]舒重陽.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幾點點撥[J].讀與寫旬刊,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