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內經(jīng)教研室,沈陽 110032)
《素問·脈要精微論》是《黃帝內經(jīng)》(以下簡稱《內經(jīng)》)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篇,在此對篇中的4個語詞加以考釋,或對研讀《內經(jīng)》有所裨益。
對于“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句中的“地蒼”一語,王冰無釋,而張介賓《類經(jīng)·六卷·五色精明》以“地之蒼黑”[1]釋之。然地非蒼黑,一望即知,故不但張介賓的訓釋令人生疑,即“地蒼”二字亦嫌不詞。
考此二字,在《太素·卷十六·雜診》[2]248《甲乙經(jīng)·卷一·五色第十五》[3]20并作“炭也”(引者注:新校正云:“《甲乙經(jīng)》作‘炭色’?!迸c今本不同,但其致誤之因則相仿佛,參看下文),在《脈經(jīng)·卷五·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四》作“炭”[4]40,而《太素》楊上善注釋更提到“一曰‘如地’”[2]248,也就是說“地蒼”有“地”“炭”“炭也”與“炭色”4種異文。又考《太素·卷八·經(jīng)脈連環(huán)》有“面黑如地色”語[5]276,亦屬于義難通之例,而其中的“地”字在馬王堆漢墓古醫(yī)書《足臂十一脈灸經(jīng)》乙本[6]與張家山漢墓出土古醫(yī)書《脈書》[7]中均作“灺”。筆者認為,“地蒼”之義可根據(jù)這些材料加以考索。
據(jù)“地蒼”本作“灺”字而論,其他異文亦能得到合理的解釋:“灺”“地”形近,草書“火”旁更近于“土”,故有“地”之異文;“不欲如地”于義難解,若再有人臆補“蒼”字則成“地蒼”;“灺”為燭炭,字較生僻,傳抄之中,若有人易以“炭”字,即成作“炭”之異文;若因“灺”字生僻,抄者旁注“炭”字,后其字誤入正文,復將“灺”誤作“也”或“色”字,即有“炭也”“炭色”之異文。當然,若后人以“炭”代“灺”,再增“也”或“色”字而成“炭也”“炭色”,亦屬可能。
要之,結合相關異文進行分析,疑“地蒼”本作“灺”,后“灺”誤作“地”,再誤則成“地蒼”。
另對前文述及《太素》中存留的“地”這一異文,學者或云:“‘如地’。據(jù)《素問》似當作‘如地蒼’。[11]”筆者認為補作“地蒼”雖貌似有據(jù)可憑,實則大誤,因為這一異文恰恰是由“灺”誤作“地蒼”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句中的“衣被”本是古書習見之詞,“衣服”亦其常用之義。如《漢語大詞典》中“衣被”即有“亦單指衣服”的釋義,并以《荀子·正論》“衣被則服五采,雜間色,重文繡,加飾之以珠玉”,《淮南子·人間訓》“車馬所以載身也,衣被所以掩形也”,與晉·左思《嬌女詩》“衣被皆重池(筆者注:《漢語大詞典》誤作‘地’,茲徑改),難與沉水碧”等為書證[12],極是。據(jù)此以釋本句中的“衣被”自亦屬切當。
有學者認為“被,同‘帔’,肩上的披風”[13],須知考釋語詞如依本字能講通者自較解作通假者為上,既然“衣被”本可指衣服,則無煩讀“被”為“帔”也。況且,“帔”除了可以指“肩上的披風”,又可以指“下裳”亦即“裙”(《方言》卷四云:“帬,陳魏之間謂之帔。[14]”《說文·巾部》云:“帔,弘農(nóng)謂帬帔也。[8]158”并是其證),還可指“巾”(《類篇·巾部》云:“帔……一曰巾也。[15]”是其證)。如果說此處的“衣被”必須取“披肩”之義,想來并沒有堅實的依據(jù),故這里的“衣被”不妨直接釋作“衣服”,而大可不必讀“被”為“帔”。
另外,筆者還注意到《漢語大詞典》說“衣被”“亦單指衣服”,是基于其常用義為“衣服和被褥”得出的結論。但若從古人的訓釋來看,單一“被”字也可以指衣服。如《文選·卷二十七·曹植<名都篇>》“寶劍值千金,被服麗且鮮”,呂向注云:“被,衣”[16]即是其證。既然“被”字古有衣服之義,則“衣被”一詞本是同義復詞可知。要之,“衣被”本為同義復詞,其含義與“衣服”無別。
對于“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句中的“僂附”,新校正有云:“按別本‘附’一作‘俯’,《太素》作‘跗’(筆者注:今本《太素·卷十六·雜診》同新校正)?!惫艁碜⒓叶鄵?jù)所見之字加以訓釋,故楊上善注云“曲腰向跗”[2]251,而吳昆注云:“僂,曲其身也。附,不能自步,附物而行也。[17]”馬蒔《黃帝內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所錄經(jīng)文作“僂俯”[18],或是因“僂附”于義難通,故據(jù)新校正所引別本所改。面對眾說,日人丹波元簡《素問識》云:“按:馬‘附’讀為‘俯’為是。《左傳·昭七年》‘正考父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杜注:‘俯甚(引者注:原誤作“共”,徑改。下“甚”字同)于傴,傴甚于僂?!痆19]”而據(jù)其所引《左傳》之文,“僂”“傴”“俯”皆曲身之義,只是彎曲的程度不同而已。
今謂馬蒔、丹波元簡均以“僂俯”為是甚確,但需要指出的是,《左傳》中的“僂”“傴”“俯”是表示恭敬的動作,而本篇的“僂俯”則是病態(tài)。不但如此,欲準確理解此處“僂俯”之義,尚需結合上文“膝者,筋之府”之語。惟有如此,我們才能體會到這里的“僂俯”不是一般的彎腰屈身,而是由于膝部的病變導致的彎腰曲身,故此“僂俯”絕不可照搬《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彎下身子,表示恭敬”[20],而以解作“因膝部病變導致的下肢彎曲難以直立”較合文義。
至于“俯”誤作“附”“跗”的原因,自與“俯”從“府”得聲,“府”“附”“跗”并從“付”得聲,三者聲近有關?;蛟S可以認為,通行本《素問》的“附”、《太素》的“跗”皆“俯”之借字。只是楊上善、吳昆等眾多醫(yī)家皆未能識破通假,準確揭示“僂跗”“僂附”的含義。
“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句中的“易”字新校正云:“按《甲乙經(jīng)》‘易’作‘溢’?!苯癖尽都滓医?jīng)》卷四第一中雖與《素問》無別,但原校云“一作‘溢’”[3]79,說明《新校正》所言還是頗有根據(jù)的?!睹}經(jīng)·卷六·肝足厥陰經(jīng)病證第一》[4]43《千金方·卷十一·肝臟脈論第一》[21]均作“溢”,與《新校正》所見《甲乙經(jīng)》一致,而這兩部書原有的校語又均提到了“易”這一異文。面對“易”“溢”二字,清·顧尚之《素問校勘記》斷言“‘溢’字是”[22],而田晉藩則據(jù)“易”字立說云:“王氏《經(jīng)義述聞》:‘易者,延也。’此當作蔓延解。水飲由腸胃而蔓延肌皮,肌皮是腸胃之外也。[23]”
考本句是關于“溢飲”病機的訓釋,若將“易”作“溢”字與文義甚合,故乍視之,《素問??庇洝芬浴耙纭弊譃槭菢O為合理。但問題是,《太素·卷十五·五臟脈診》亦作“易”[2]199,若本作“溢”義極顯明,怎么會出現(xiàn)“易”這一異文呢?若如田晉藩之說,“易”作蔓延解則“易入”不詞,故即便是田晉藩,在疏通其文義時也不得不悄然刪去“入”字??梢姡櫳兄?、田晉藩之說皆非盡善,真相尚仍需探討。
按照古文字學家的研究,在甲骨金文中,“易”是“益”之省體,而“益”又可以用作“溢”字。如郭沫若即曾明確指出:“易()字作益(),可以看出易字是益字的簡化”,“益乃溢之初文,象杯中盛水滿出之形”[24]。故此“易”或本亦是“益”之省,至少也是“溢”的通假字,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即“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至于“易”之異文“溢”,當是因古醫(yī)家已知“易”即“溢”義,故將其改為較為通行的“溢”字而來。
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以上所言聊供參考,不當之處尚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