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園園
高中語文近些年一直在改革,新的觀念、新的思想沖擊著一線語文教師的頭腦。有的教師激流勇進,積極適應參與教學改革,取得了一番成績。亂花漸欲迷人眼,還有一部分教師被紛繁復雜的教育思想弄昏了頭腦,找不到合適自己的路,就又回到了老路——圍繞高考這根指揮棒,考什么教什么,課堂教學圍繞高考的考點展開:這就是所謂的課堂教學“試題化”的現(xiàn)象。筆者曾參加一所學校舉辦的教師賽課。面對同一篇文章《送煤工》,大部分的教學設計如下:
1.分析運煤工的形象特征和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
2.理解文中重要的語句。
3.概括文章的主旨。
從課堂的問題設計來看,教師的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都是圍繞著高考考點。通過這樣的習題式訓練,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可以掌握高考試題的答題規(guī)律和答題技巧,能夠得到較好的分數(shù),對于關注分數(shù)的家長和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時因為課堂內(nèi)容模式化,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備課,也不需要在課堂上有很多創(chuàng)新,所以也有很多教師樂此不疲??墒菑拈L遠來看這樣的文本解讀,課堂結構單一,教學內(nèi)容機械,有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違背了文本解讀的基本規(guī)律。國家最新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方向,今后中學生培養(yǎng)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而且越來越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多方面的熏陶和漸染。每一篇文本都是由語言組成的蘊含教育資源的寶藏,是作家豐富生活經(jīng)驗和復雜情感世界的集中展現(xiàn)。也浸潤著編者美好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同時經(jīng)典的文本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解讀角度,如何讀、讀到什么程度決定于讀者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教師在教授這些文本的時候,要面對的是豐富多彩的文本和千差萬別的學生,用刻板的試題訓練,代替學生豐富的語言、情感的體驗,代替學生個性的表達、思維的碰撞,這無疑是舍本逐末。
其次,抹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處于青春期學生正是思維最活躍的時期,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也是最豐富的?!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的培養(yǎng)顯然是枯燥的訓練無法達到的。而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枯燥的訓練扼殺后,不僅學習成績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也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陰影。學生的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終身的過程,所以學校不僅要交給學生知識,還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fā)學生求知持續(xù)不斷的熱情。而課堂教學“試題化”,急功近利,對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所需要的諸多能力和素質(zhì)例如核心素養(yǎng)要求的人文的底蘊、健康生活的心理感受力、責任擔當?shù)囊庾R、勇于實踐的精神等等,根本沒有辦法也沒有途徑可以培養(yǎng),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從教師的發(fā)展來看,“試題化”的課堂教學也容易形成思維定式,不利于教師的長遠發(fā)展。高考試題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相對固定的考查形式和答題模式。如果用這些考查內(nèi)容去套用在文本解讀上,無論多么復雜的文本,解讀的角度可能都是大同小異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的角度也是固定的,長此以往,形成惰性,不會花心思去挖掘文本,不會去設計教學流程、不會去琢磨提問的角度和表述,那么教師教學水平也不會提高,教學藝術也不會得以彰顯。
所以,無論是對學生還是教師的發(fā)展,“試題化”的課堂教學模式都不是好的選擇。教師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引導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呢?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做些有效的嘗試:
一、課堂教學情境化。情境教學法可以通過營造文本相似的環(huán)境,或者介紹文本中的環(huán)境背景,從心理情感上架設理解的橋梁,具有直觀形象、感染力強、學生易于接受等特點,而且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有利于學生走進文本,理解內(nèi)涵進而提升文本的解讀能力。例如在教授《送煤工》這篇文章時,通過介紹送煤工工作的內(nèi)容,送煤工的工作圖片的展示,帶領學生走進送煤工艱辛的生活,更有利于學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與情緒,獲得情感和思想上的強烈共鳴。
二、關注語言本身,課堂問題設計切入點要巧妙。王開嶺在《精神明亮的人中》提到作者被福樓拜的信中“按時看日出”這句話“猝然絆倒”,這樣的瞬間,應該是一個句子、一個詞甚至是一個字突然間引起的情感上的強烈共鳴。教師可以以這樣的瞬間為突破口,抓住文本最主要的特點,進行集中整合。以中心問題為切入,設計連貫的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這樣學生才可以對文本形成深刻的印象。而如果是試題訓練式的面面俱到,其結果只能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看似知識點全面,其實沒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半點痕跡,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前文提到文本《送煤工》,有的教師抓住文中一句重要的感慨“負重是一種多么美妙的感覺啊”,引導學生思考:文中“送煤工”的工作狀態(tài)是怎樣的?“他們”真的感覺到“美妙”嗎?“我”在文中是什么樣的角色?“我”在參與送煤的過程中感覺“美妙”嗎?“美妙”一詞該如何理解?通過這樣的問題圍繞一個點,層層深入,剖析文本的深層意蘊。學生會很清晰地感受到文本與眾不同的特點,也會感受到作者獨樹一幟的文風。
三、關注學生閱讀程度,把握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師的教學設計大多建立在自己解讀文本的基礎之上,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也會有自己的困惑以及獨特的觀點和看法。所以在課堂上還要注意學生在課堂上隨機產(chǎn)生的教學資源,根據(jù)學生的問題隨時調(diào)整。只有鼓勵發(fā)表不同意見,才能有精彩的課堂生成,比刻板的習題訓練,更能加深學生對美的感悟。
綜上所述,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的學科。不能只看到其工具性的一面,希望用反復的“試題化”的訓練提升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鼓勵自由表達,可能讓學生更喜愛語文,也更容易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