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東紅,高軍紅
(陜西省榆林市第一醫(yī)院綏德院區(qū)骨二科,陜西 榆林 718000)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 (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約占所有頸椎病類型的70%左右[1],其保守治療方案頗多,牽引不僅可擴大椎間隙、減輕神經(jīng)根壓迫,同時還可緩解其頸肌疲勞,是較為常用的CSR保守療法。近年來,非手術脊柱減壓系統(tǒng) (non-surgical spinal decompression system,SDS)開始應用于臨床[2],目前已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慢性頸痛等脊柱疾病中得到良好的應用效果[3-4]。我科自引進SDS新型設備以來,在CSR治療中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將其與普通牽引進行分組對比研究,以探討其優(yōu)越性。
共納入2016-03-2017-03我科收治的80例CSR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其中研究組37例,采用SDS系統(tǒng)治療;對照組43例,采用普通牽引治療。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入選條件:①符合的CSR診斷標準[3];②本次治療前2周內(nèi)未接受任何治療者;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以下任一人群均不列入研究范圍:①其他類型頸椎??;②合并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或肩周炎、網(wǎng)球肘等其他疾病者;③近期有接受推拿、針灸等其他療法者;④孕婦或精神病人群;⑤椎體不穩(wěn)、椎間盤脫出、頸椎骨質(zhì)破壞者。剔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擅自聯(lián)用其他治療方案者;③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所有患者均常規(guī)予以消炎鎮(zhèn)痛、神經(jīng)營養(yǎng)和脫水劑等藥物治療,其中對照組采用普通牽引,研究組采用SDS9900型頸椎非手術脊柱減壓系統(tǒng)(生產(chǎn)廠家:瑞德??松t(yī)療設備有限公司)進行牽引。分別于牽引前、牽引中和牽引后、1個療程后,進行患側頸豎脊肌、胸鎖乳突肌的表面肌電信號對比;并于治療前后進行疼痛VAS評分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評價,以探討兩種牽引方法的改善情況。具體方法如下:
1.2.1 牽引方法
研究組:將SDS設備的系統(tǒng)參數(shù)設置為:時間30-60 s,載荷力量為5-10 kg,10個周期,牽引角度設置為8°,患者平臥于牽引床上,牽引時間設定為15 min。每天治療1次,每周5次,4周為一個療程。對照組:采用T-YZQ頸椎電動牽引器(生產(chǎn)廠家:上??狄揍t(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其牽引力為100 N,牽引時間15 min,亦為每天治療1次,每周5次,4周為一個療程。
1.2.2 肌電信號檢測
(1)檢測工具:采用UMI-SE-I表面肌電分析反饋儀(紹興市聯(lián)合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測定其肌電信號。(2)采集時間:兩組患者分別于首次牽引前,可令患者坐位,放松5 min后采集牽引前數(shù)據(jù);牽引15 min后,即刻采集其牽引中數(shù)據(jù);牽引結束后,令其坐位,放松5 min并采集牽引后數(shù)據(jù);另于治療1個療程后,采集其數(shù)據(jù),作為治療后數(shù)值。(3)操作方法:將測試電極粘貼于其相應測試部位,其中豎脊肌為C4后正中線旁開2 cm位置;胸鎖乳突肌則將電極置于乳突與胸骨切跡的中點,注意將電極沿肌纖維走行放置,且兩電極之間應保持2 cm間距為宜。于測試電極對的平行外側方6.5 cm處,放置參考電極。采集的數(shù)據(jù)采用sEMG軟件進行分析處理,采用平均肌電值 (average EMG,AEMG)和中位頻率(median frequency,MF)作為肌電信號的評價指標。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x2),計量資料的治療前后對比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3例、對照組5例因中途退出或擅自聯(lián)用其他保守療法予以剔除,最終研究組34例、對照組38例進入分析。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治療前VAS評分和NDI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CSR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由表2可見,兩組治療后的VAS評分和NDI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且研究組治療后的兩項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CSR患者治療前后的VAS和NDI評分比較
與牽引前相比,在兩組患者牽引中、牽引后和治療后,患側胸鎖乳突肌、豎脊肌AEMG值均顯著下降,而MF值則顯著升高(P<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牽引中、牽引后和治療后的AEMG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MF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4。
表3 兩組CSR患者牽引前后的肌電信號AEMG值對比
表4 兩組CSR患者牽引前后的肌電信號MF值對比
目前已有較多文獻證實,牽引是治療CSR的一種良好方法,可有效增加頸椎間隙高度,從而解除椎間孔對神經(jīng)根的刺激壓迫,減輕其疼痛、上肢麻木等相關癥狀[4]。在本研究中,無論是普通牽引或SDS非手術脊柱減壓系統(tǒng),在牽引治療后的VAS評分和NDI評分均得到顯著改善(P<0.05,見表2),亦證實了牽引對CSR的確切療效。但本研究結果表明,SDS系統(tǒng)治療后的VAS評分和NDI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越于對照組(P<0.05);且在頸豎脊肌和胸鎖乳突肌的肌電信號MF值、AEMG值表現(xiàn)上,SDS系統(tǒng)亦有更佳的改善效果(P<0.05)。牽引前的兩組AEMG值均較高、MF值均偏低,說明患側頸部肌肉較長時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即使在放松姿勢中仍有大量肌纖維募集;而在牽引中、牽引后、治療后,兩組的AEMG值均顯著降低、MF值均顯著升高,說明牽引使頸豎脊肌和胸鎖乳突肌得以有效放松,較好地改善了疲勞程度。但組間對比中,SDS系統(tǒng)的兩項指標改善效果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合兩組間對比的VAS和NDI評分結果,我們可以認為,SDS系統(tǒng)對CSR患者的頸部肌肉改善效果更為顯著,對其疼痛緩解和頸椎功能提高作用也更加有效。
非手術脊柱減壓系統(tǒng)在牽引作用力、體位和作用機制方面,均在普通牽引基礎上有了明顯改良:首先,常規(guī)牽引是作用于整個椎體,在持續(xù)牽引下易使頸部肌肉更為緊張。而與之相比,SDS系統(tǒng)則是以13次/秒的頻率不斷采集頸部肌肉所產(chǎn)生的阻力,并反饋經(jīng)電腦系統(tǒng)實時調(diào)整其牽引力大小[5],從而全程保持頸部肌肉處于完全放松狀態(tài),消除了患側肌肉緊張對牽引力作用的阻礙。另外,常規(guī)牽引時,患者下頜部處于長時間受力狀態(tài),導致較多患者產(chǎn)生不適感,甚至使用不當會加重其病情進展。而SDS系統(tǒng)獨特設計的頭枕更為符合人體力學構造需求,在牽引時患者始終處于舒適放松的狀態(tài),有利于緩解其緊張情緒,提高心理滿意度。另外,普通牽引的牽引力和牽引角度是由治療師自行設定,這種施治手段較多地受治療師水平的影響。而SDS系統(tǒng)則是將束縛帶固定于其頭部,借助于設備自身的電腦持續(xù)計算而實時調(diào)整其牽拉角度和力度,促使牽引力精準地作用于病變節(jié)段椎間隙,不至于引起頸部肌肉緊張。因此,對于有條件引入該設備的醫(yī)療機構來說,這是一種值得考慮的康復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