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強
【摘要】 目的:總結中藥天麻鉤藤飲加減在治療陰虛陽亢證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療效與機制。方法:選擇2016年2月-2018年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80例高血壓(中醫(yī)辨證為陰虛陽亢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數(shù)字表隨機原則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執(zhí)行常規(guī)西藥降壓治療,分析組則展開中藥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分析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可見分析組患者血壓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治療陰虛陽亢證高血壓患者以中藥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有助于提升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癥狀與體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天麻鉤藤飲加減; 陰虛陽亢證; 高血壓; 療效; 機制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4.0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24-0-02
高血壓屬于一組臨床常見慢性疾病,本病以患者體循環(huán)動脈血壓,即收縮壓與舒張壓增高為主要特征,并可能伴有心、腦、腎等器官功能或其他器質(zhì)性損害的一組臨床綜合征?,F(xiàn)階段的治療仍強調(diào)定時定量西藥干預為主,但就其效果而言,尚存在一定進展空間。關于高血壓的中醫(yī)辨證在我國諸多典籍中均有相關記載,如《金匱要略》認為本病與痰飲正相關,以此展開的中醫(yī)辨證施治在治療中表現(xiàn)出獨特優(yōu)勢[1]。本文選擇2016年2月-2018年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80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發(fā)現(xiàn)經(jīng)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可獲得理想療效收益,現(xiàn)將其報道如下,供臨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8年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80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本組病例入院均行相關檢查獲得確診,符合WHO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即收縮壓≥140 mm Hg或/和舒張壓≥90 mm Hg;通過中醫(yī)辨證為陰虛陽亢證,證見陰液虧虛、陽失制約而偏亢,患者出現(xiàn)程度不一頭暈目眩、煩躁失眠、盜汗、潮紅口干、脈細數(shù)、舌紅少津等癥候;本次研究內(nèi)容獲得相關倫理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對本次研究中藥物無禁忌證。本組病例男52例,女28例,年齡45~75歲,平均(55.31±3.65)歲,高血壓病史1~20年,平均(10.65±2.36)年。采用數(shù)字表隨機原則分對照組與分析組各40例,兩組病例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口服降壓藥物治療,即:硝苯地平控釋片(生產(chǎn)廠家:上海現(xiàn)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079)30 mg/次,1次/d。
分析組在常規(guī)西藥的基礎上給予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基本方為:茯苓9 g,天麻9 g,黃芩9 g,山梔9 g,杜仲9 g,夜交藤9 g,益母草9 g,桑寄生9 g,川牛膝12 g,鉤藤12 g,石決明18 g;其中伴有明顯血瘀者,加丹參;伴有明顯便秘者,加大黃與芒硝;伴有明顯火盛癥狀者,加龍膽草;將所有配伍藥物置入250 ml清水煎煮,每日1劑,分早晚服用;兩組病例均為期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于患者入院即日、治療3個月后對患者血壓水平,即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水平完成檢測。參考《中藥新藥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完成本次療效評估。顯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消失,癥候積分減少超過7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好裝,癥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颊吲R床癥狀與體征改善不明顯,或癥候積分減少不足30%。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對研究中產(chǎn)生的數(shù)據(jù)均輸入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分析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后可見分析組患者血壓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就目前而言,我國臨床對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率仍處于7.6%左右水平,此數(shù)據(jù)在歐洲國家而言上存在差距,因此關于高血壓的控制仍需作為臨床研究熱點展開總結[3]。在祖國醫(yī)學中并無“高血壓”學名,因此僅可依據(jù)對患者臨床癥狀的認識予以辨證論治,即以患者頭暈頭痛、時發(fā)時止,心悸,耳鳴等特征,因此將其歸為“頭痛”“眩暈”等范疇,關于此始見于《內(nèi)經(jīng)》中記載,即將頭痛成為“腦風”“首風”;在《素問·五臟生成論》中收錄“頭痛巔疾,下虛上實”之說[4];又可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此處指出眩暈與肝臟的關系;而于《靈柩·口問》中記錄“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此處涉及“眩暈”之病因、病位與病性[5];除此外,在隨后各朝代中仍可見諸多名家對頭痛眩暈的精辟論述[5-6]。陰虛陽亢證屬于中醫(yī)學中常見辨證,系指陰液虧虛,陽失制約而偏亢,以煩躁失眠,頭暈目眩,潮熱口干,顴紅,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等為常見癥的證候。關于此證治法,朱丹溪認為“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并由此提出“無痰不作?!钡挠^點,因此治法尋求治痰之道[7-8]。
天麻鉤藤飲加減系治療陰虛陽亢證高血壓的經(jīng)典方劑,素有平肝熄風特征,尤其在緩解該癥狀眩暈、頭痛、失眠等癥候中效果突出[9-10]。該方劑以天麻、石決明、鉤藤為君,以作平肝熄風之主藥;黃芩、山梔瀉火清熱,消除肝經(jīng)之熱,配伍牛膝引血下行,共為臣;輔以夜交藤、茯苓以安神,益母草補血活血,杜仲、桑寄生補肝益腎,為佐;諸藥合用有補有瀉,兼顧標本,達到活血補腎、平肝熄風、清熱瀉火之功效[11-12]。從本次研究結果可見,采用基礎西藥降壓的同時給予中藥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療效明顯更優(yōu)。另外分析組治療后血壓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了此方案的實用價值。這在施彩紅[13]的研究報道中表現(xiàn)一致。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陰虛陽亢證高血壓患者以中藥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有助于提升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癥狀與體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大偉.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高血壓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9):173-175.
[2]阮萍,廖華.天麻鉤藤飲治療陰虛陽亢型高血壓50例[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6,28(5):79-82.
[3] Gu H.Mechanism analysis of Tianma Gouteng decoctio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grade 1 hypertension and improving the clinical symptoms[J].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2016,15(42):52-53.
[4]鄭水立,肖雨,葉旭挺.天麻鉤藤飲加減聯(lián)合降壓藥治療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眩暈30例臨床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17(10):210-211.
[5] Chaohui M A,School H H.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odified TianmaGouteng Decoction in Treating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Hypertension of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J]. Gu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17,5(31):47-48.
[6]王華杰.六味地黃丸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18):58-59.
[7]苗靈娟,李社芳,邢海燕,等.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陰虛陽亢證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機制[J].中國老年學,2017,37(4):851-853.
[8]周林,姚麗莉.加味天麻鉤藤飲佐治H型高血壓病陰虛陽亢證25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7,52(10):723-724.
[9]黎芳.天麻鉤藤飲聯(lián)合培哚普利片治療H型高血壓病30例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5(10):805-807.
[10]楊富裕,康志麗.天麻鉤藤飲聯(lián)合硝苯地平緩釋片(Ⅱ)、纈沙坦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68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5,23(5):63-64.
[11]龔應科.天麻鉤藤飲加味輔助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2):31-32.
[12]關曉宇,龐敏,馬鐿洋.天麻鉤藤飲加味治療肝陽上亢型單純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1):1289-1291.
[13]施彩紅.天麻鉤藤飲佐治陰虛陽亢證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療效及對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31):44-46.
(收稿日期:2018-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