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欽
數學學科抽象、嚴謹的特點以及對于數學學習“再創(chuàng)造”的要求較其他學科要高,導致數學教材不能完全適應不同地區(qū)學生的思維和理解力。因此便需要一線教師不單單研讀好教材,更需要了解學情,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成為“孩子王”,準確把控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通過“再創(chuàng)造”為學生展現出活靈活現的思維活動,從而幫助學生相對獨立地完成知識的建構活動。如何在教學中把脈學情,促進有效探究?筆者針對該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抓住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合胃口”的情境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平時更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因此主動學習應從他們的興趣點入手??萍及l(fā)展日新月異,教育環(huán)境今非昔比,學生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各類信息,也正因為如此,學生對于將要在課堂中學習的數學知識要比我們想象中懂得多。教材中的一些情境圖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已大打折扣,自然也不易激起他們的興趣,思維也就無法完全打開。因此,教學時,我們可以將教材情境換成學生喜歡的內容,打開學生封閉的思維,引領他們自主探索、想象,進而建構新知。
例如,筆者教學人教版四上“田忌賽馬”一課。筆者考慮到這個故事學生已經看過,挑戰(zhàn)性不高,并不能很好地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更不利于其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而“比大小”游戲是學生喜歡的,于是筆者重組教材,創(chuàng)設了貫穿全課的“比大小”游戲。
游戲1:設置兩組大小相差不大的數(每組3個數字),先讓學生選一組數,再讓他們先出。此時,學生會選數字大的一組,認為必勝,比賽的結果卻輸了。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筆者引導他們觀察發(fā)現教師是用了策略“用最小數對最大數”,在輸掉一局的情況下,剩余的兩個數就都比他們大。
游戲2:教師提出問題:“用原來的數,如何才能贏老師?”先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對策,再應戰(zhàn)。通過思維碰撞,想到只要讓教師先出,就能獲勝。為了讓全體學生都參與活動并提升思維,游戲采用了兩次同桌對戰(zhàn)。同桌一人代表教師,一人代表學生。對陣1:教師先出。探索教師是不是怎么出牌都會輸?對陣2:學生先出結果會怎樣?兩次對陣后思考:①從兩次對陣中,你發(fā)現了什么?②為什么先出會輸?③要想贏該怎么做?在本環(huán)節(jié)游戲中,學生自主發(fā)現用上“最弱對最強”這一策略之前,還要先用“讓對方先出”的策略。比賽時需要全盤考慮,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
游戲3:教師換成拿數字大的一組,學生拿數字小的一組。有了之前的操作經驗,學生抱著必勝的信心。此時,教師可以將兩組數字間的差距放大(如4,5,6與7,8,9)。一出示,學生在實際操作后便發(fā)現:當數字相差很大時,原先得出的策略無法使用。不知不覺中引出了游戲必勝的首要條件是:兩組數字相差不大。
在多次“比大小”的游戲中,筆者引導學生觀察、操作、思考、討論,層層深入找到獲勝的策略,經歷“做數學”的全過程。在尋求最優(yōu)策略中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以“比大小”的游戲貫穿整節(jié)課,學生被有趣的課堂吸引,他們自始至終興致盎然,收獲不言而喻。
二、抓住原有認知沖突,設計核心問題
小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建構,都需要經歷“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過程。在這樣不斷循環(huán)中,學生的認知得到豐富、提高與發(fā)展。當學生的原有認知不能解決新的問題時,由此產生學習新知的內在動力是最強的。如果教師在這新舊知識的斷層處設計核心問題,不僅能激發(fā)學生斗志,還能統(tǒng)領整節(jié)課的探究活動。
例如,筆者教學人教版四上“畫角”一課。筆者發(fā)現教材中呈現的是用量角器畫出60度的角,而實際上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經驗用三角尺畫出60度的角,即特殊角度的角。為此,筆者在教學前讓學生準備三角尺與量角器。筆者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畫出60度的角,在巡視中發(fā)現學生絕大多數想到借助三角尺上的60度角畫出,只有個別學生用量角器畫。
接著,筆者讓兩位畫法不同的學生帶上工具到講臺前展示,并敘述是如何畫出60度的角。第一位學生是用“描”的方式將三角尺上60度的角畫下來的。第二位學生詳細介紹了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此時,有學生表示用量角器量太麻煩了。筆者并不做出評判,先鼓勵學生,再提出問題:“你能畫出一個40度的角嗎?”學生發(fā)現三角尺上沒有40度的角,不能直接畫出。筆者問道:“這時候怎么辦?”用量角器畫角的學生驕傲地說:“用量角器就可以畫,三角尺只能畫出特殊的角,它有局限性?!睂W生的學習欲望被激發(fā)。此時讓學生打開課本自學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他們學習起來就格外認真。
利用核心問題“你能畫出一個40度的角嗎”,學生自主發(fā)現了用三角尺畫角的局限性,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用量角器畫角的欲望。這樣處理教材,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一步步將學生引向“我要學”的理想學習境界,也從中體會到學習數學本質的重要性。
三、把握學生“真問題”,分步設計教學內容
因為學生學情及教學環(huán)境的不同,教材中教學例題的容量有時候并不適合當前教學任務。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因人、因地制宜,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深入研究、分析教材和學生學情,找到困擾學生的“真問題”,并據此重構教材。教師有時可以將1個教學例題分成兩個課時,尤其是對知識易混處,可以大膽做“加法”,達到分散重難點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四上“商的變化規(guī)律”一課,教材的一個數學例題包含了三條規(guī)律。再加上學生之前學的積的變化規(guī)律,一般學生極易混淆。筆者考慮到兩個方面問題:①我們的教學是面向全體,不能僅滿足學優(yōu)生的學習需要。商的變化規(guī)律比積的變化規(guī)律對于學生來說更難掌握;②如果一節(jié)課內將商的變化規(guī)律與不變規(guī)律一起教學,會導致教學活動無法深入,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很難理解知識的本質?;谝陨峡紤],筆者對這節(jié)課做了“加法”。從除法的意義入手,以學生感知數學本質為目標,教學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力,用兩個課時完成該例題教學。即先教學商的兩條變化規(guī)律,再教學商不變規(guī)律。實踐證明,經過做“加法”后的學習內容,學生能夠感知商的變化規(guī)律背后的數學本質,這樣的學習更深刻,減少了學生因規(guī)律之間的混淆而導致的困擾。
一線教師除了需要潛心鉆研教材外,如果能根據實際情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從而找到學生的“真問題”,設置“核心問題”,合理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在不斷地思考探究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索活動,體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這才是有效的課堂,才是學生的“真課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濱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