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華
【課堂實錄】
一、明確目標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鄭振鐸的《貓》,學習本文,有兩個目標:
1.運用標畫和批注關鍵信息的方法,總結三只小貓各自的特點和命運,梳理“我”及家人對它們的印象、感受,整體把握全文內(nèi)容。
2.體會關鍵語句的含義及作用,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內(nèi)涵。
二、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在預習時,已經(jīng)邊默讀邊用不同的符號分別標畫出“我”家養(yǎng)過的三只小貓的來歷、外形、性情、結局和它們在我家中的地位?,F(xiàn)在請3位同學依次朗讀課文的三部分。我邊聽邊板書易讀錯的字詞,同學們邊聽邊結合自己標畫的內(nèi)容,準備用一段話來介紹“我”家養(yǎng)貓的經(jīng)歷。
師:三位同學讀得都很投入,“1925年11月7日于上?!边@句話不能丟。為什么呢?交代的是寫作時間,暗示背景。我們讀準這三個詞:慫恿、血、咪嗚。
生:
師:“血”讀“”,沒有的音。我們看看文中是怎樣的“慫恿”和“咪嗚”。
生1:“三妹便慫恿著她拿一只來?!?/p>
師:聯(lián)系語境,想象一下,三妹是怎樣慫恿姐姐的呢?
生2:她可能總是在二姐身邊求她:求求你了,求求你了,快給我要一只吧。
師:哦,你可以找一位姐姐“求一求”,體會一下,這個詞用得特別好。
生3:(搖著同桌的手臂,央求著)好姐姐,快要來一只吧。(渴求地看著同桌的臉)你要來一只,(嗯嗯)以后有什么好吃的我都給你留著,昂~
(師生笑,鼓掌)
師:你體會得很細膩。再回到文中,“咪嗚”這個詞該怎樣讀?它是在怎樣的情形下,怎樣的遭遇中發(fā)出這樣的聲音?傳達它怎樣的感受?看誰能讀出“咪嗚”的內(nèi)涵來。
生4:很委屈。
生5:很悲楚。
師:請再聯(lián)系15~34自然段讀出這一聲。
生6:(凄慘地)咪嗚——
師:有點味道了。這就告訴我們,哪怕是微弱的叫聲,也要放在句中、段中,去理解一個詞的含義,這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讀的時候,還要注意語氣、語速的變化。像第一位同學,你把第1自然段的第⑥句就讀得很享受:“我坐在藤椅上看著……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钡冖饩渥x得很動情:“有一天中午……‘哥哥,小貓死了”。第二位同學讀12自然段“于是這個亡失證實了……明曉得它是我家的!”讀出了三妹不高興的情緒。第三位同學讀第30自然段,讀得語氣很恰當?!拔倚睦锸值仉y過……刺我良心的針!”你的朗讀感染到了我們。
師:請同學們梳理一下自己標畫的內(nèi)容,準備介紹一下我家養(yǎng)貓的經(jīng)歷,介紹得越詳細、越全面越好!聆聽的同學準備評價和補充完善:哪一點說得很詳細,哪一點還可以更生動,哪些需要再補充。
(一分鐘后,學生6主動介紹了“我”家養(yǎng)貓的經(jīng)歷)
生7:第一、二只貓的故事講得都很好。你還沒有說第三只貓的結局,第三只貓死在鄰家的屋脊上,描述一下結局,故事會更完整。
生6:是的,我疏忽了這一點,謝謝你!
生8:我來糾正一下,后來發(fā)現(xiàn)第三只貓是在露臺板上,不是屋瓦上。
生9:我想補充第三只貓在家中的地位,它在“我”家是“若有若無”的。要突出它卑微的地位。
師:有必要嗎?
生6:有必要。這樣更加突出了我對它的不尊重,突出后來我良心受傷的程度之深,更能突出我的愧疚之情。
生10:前兩只貓備受家人喜愛,第三只貓在家里“若有若無”。
師:這三只貓出身不同,有高低貴賤尊卑之分,人們對它們的態(tài)度不同,情感也不同,結局也是不同的。正因如此,才會出現(xiàn)刺我良心的針。同學們很會聽,講述得也很全面,品味得很細膩。我們還可以以“我”的口吻來講,再動情一些,語速緩急再處理一下,那樣,我們就會共同進入一個畫面、一個情景,去感受“我”家養(yǎng)這三只貓的經(jīng)歷。這里邊閱讀邊標畫關鍵的要素的方法值得在以后閱讀中借鑒。
三、品味細節(jié),體悟情感
師:第三只貓“大家都不喜歡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卻“更難過得多”。你覺得原因是什么?
生11:“我”冤枉了第三只貓。因為“我”始終不喜歡它,就錯誤地斷定是它吃了芙蓉鳥。事后覺得“我”沒有判斷明白,不是第三只貓吃了鳥,所以“我”很難過。
師:嗯,僅僅是因為“我”冤枉了它嗎?
生12:“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弊髡吆芾⒕巍?/p>
生13:作者對第三只貓很同情,第三只貓好可憐,被“我”冤枉了,卻不能辯訴,被屈打,也只是悲楚地叫一聲“咪嗚”,便逃到屋瓦上去了。
生12:“我”給自己補充,表達了作者對前兩只貓的喜愛和對第三只貓的自責。
師:請同學們再速讀課文,回顧作者家養(yǎng)貓的全過程,用()標出“我”的情感變化的語句,同時結合本文寫作背景,再思考這個問題。
生14:第一只貓死了,作者“心里也感到一縷酸辛,可憐這兩個月相伴的小伴侶!”;第二只貓,被一個過路人捉去了,“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咒那個不知名的奪取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這里把貓說成“東西”;第三只貓因芙蓉鳥事件,被我冤枉,被我追打,最終死在鄰家的屋脊上。作者對自己冤枉和追打第三只貓感到無比愧疚。我覺得作者“更難過得多”的原因更有作者對自己良心的反思,動物和人的生命一樣,都僅有寶貴的一次,它不是供人玩弄的“東西”,人應該善待它,而不是去傷害它。
生15:人和貓都是大自然這個大家庭的一員,貓又是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動物,人應該尊重它,善待它的生命。作者可能反省到這一點,才“更難過得多”。
師: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和本文的寫作背景,以及文中涉及到的所有的人和事來想想,你還從中讀出了什么?
生16:作者可能想到了受壓迫的是弱勢群體。
生17:作者同情弱小無辜的第三只貓,譴責專制霸道,弘揚公道、民主、博愛的思想。
生18:妻與張媽是主仆關系,妻表現(xiàn)得很霸道,張媽是弱勢群體。
生19:人不應該歧視弱小動物。
生20:我們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事物和人;用知錯就改的態(tài)度完善自己;珍惜生命;不要妄下斷語。
師:很好!閱讀要善于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才能讀懂文本的主旨,這就是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
【教后反思】
本課教學最初立意是想改變語文課 “教主學從”的模式,只抓住課后任務三(第三只貓“大家都不喜歡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卻“更難過得多”。你覺得原因是什么?僅僅是因為“我”冤枉了它嗎?)這個學習的重點、難點,立足于學情,組織學生反復閱讀文本,結合語境理解詞義,再串解關鍵句,體悟出文本內(nèi)涵,即讓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得法。反觀課堂,其中有立足于學情的真實發(fā)生,亦有超乎學情的過度解讀。
一、立足于學情的真實發(fā)生
(一)結合語境理解詞語,讀出深切感受
《課標》中要求“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學生卻往往只理解到詞或句的表面含義,不能結合語境理解詞的含義。教師意識到這一點,并及時做出恰當?shù)囊龑В芤l(fā)學生的閱讀樂趣。如:
(1)感受“慫恿”的急切,演出“慫恿”情態(tài)
“慫恿”的課中注釋為“鼓動別人去做某事”,那么三妹為什么要“慫恿”?怎樣地“慫恿”?“慫恿”的結果又怎樣呢?需要學生回讀第1、2自然段,再現(xiàn)第一只貓的外形、性情,以及與家人相伴時快樂的情景;再體會到小貓病了,三妹想方設法地讓它精神起來,結果小貓還是死了,三妹難過的心理感受;體會三妹聽姐姐說舅舅家的小貓很有趣,對再要一只小貓的渴求程度。聯(lián)系到這些情境來理解“慫恿”一詞,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有序、可見、完整的思維過程,才會生成很享受的課上演讀“慫恿”一幕。這一幕恰恰體現(xiàn)了學生與“三妹”的心聲共鳴。
(2)置身于語境,讀出那一聲悲楚的“咪嗚”
“咪嗚”是第三只貓被屈打而發(fā)出的一聲慘叫。學生最初并未讀出其中的悲楚。當學生深入具體的語境,體會它的處境和遭遇,體會“咪嗚”傳達它怎樣的感受,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學生6聯(lián)系15~34自然段終于讀出這一聲微弱膽怯的委屈的痛苦的叫聲。在這“咪嗚”的過程中,學生已綜合了第三只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結局這些因素,無意間進行了“移情”和“共情”,仿佛是自己被歧視、被冤枉、被追打,終于體會到第三只貓的不公待遇和悲慘命運。
理解“慫恿”、品讀“咪嗚”的過程蘊含著結合具體語境體味和推敲詞語的方法。即結合前后語境理解關鍵詞句的方法,把一個詞或一句話放在句中、段中,或整篇文章中來理解其含義和作用。期間啟動了學生閱讀中的聯(lián)想和想象,甚至還有“移情”和“共情”,進行了情境的再造想象,從而引發(fā)閱讀共鳴。
(二)串解關鍵句,悟出文本思路與內(nèi)涵
本單元要求學習默讀,邊讀邊思考,勾畫重要語句或段落。這是把握段意、厘清思路、體悟文本內(nèi)涵的有效方法。
(1)標注三只小貓各自的特點和命運,理出“我”及家人對它們的印象和感受。
作者筆下的三只貓,特點不同,命運各異。學生初讀課文時,按要求用不同的線條和符號,分別標畫出“我”家養(yǎng)過的3只小貓的來歷、外形、性情、結局。學生在標畫中,自然對相關信息都一一的、層次分明的聯(lián)串起來進行了對比體會。才會有學生7條理清晰的講述、評價和補充,以及學生8的糾正,在合作交流中完善了全班同學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2)串析抒情句,品悟文本主旨。
學生最初對“我”卻“更難過得多”的理解,只停留在“我”冤枉了第三只貓的表層原因上。當學生再次速讀課文,回顧作者家養(yǎng)貓的全過程,標出“我”的情感變化的語句后,對這一問題就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學生14串析抒情句,理出小貓在“我”生活中的角色依次是“相伴的小侶”“可愛的東西”,隨意處置的“東西”;學生15在前者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悟出:人應該尊重貓,善待貓的生命,因為作者可能反省到這一點,才“更難過得多”。
透過學生14、15的言語,看他們思維過程,是把“我”家養(yǎng)過的三只貓的亡失后抒情句串聯(lián)起來,感悟出了我難過的深層原因。
二、超乎學情的過度解讀
“課標”中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但要防止遠離文本的過度發(fā)揮。備課時見《教師用書》介紹本文是鄭振鐸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早期作品,他深受“五四”精神影響,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表現(xiàn)出新思想、新觀念;表達出同情弱小無辜,譴責專治霸道,弘揚公道、民主、博愛的思想。課上借此暗示和誘導學生終于說出“以強凌弱”“公道、民主、博愛”的感悟,而且由“人與貓”擴展到“人與動物”,再上升到“人與人”的關系,還由個體上升到群體,由家中的小事上升到社會的大問題上。還堂而皇之地想讓學生從中獲得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
冷靜地想想,真如孫志毅老師所言:“作者就寫了貓的一點瑣事,沒有想借古諷今,沒有想階級斗爭,沒有想民主、博愛,與五四運動毫無瓜葛!”的確如此!學生即便說出了“高大上”的感悟,又有何益?無非是滿足了教師的“過度發(fā)揮”!這樣過度發(fā)揮會破壞學生閱讀的興趣,會造成學生閱讀的畏難情緒或感悟的“假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