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叢
列·符·贊科夫(1901—1977),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與其他教育家相比,贊科夫最突出的特點,是他幾乎終生都在從事教育科學的實驗研究,換言之,他的研究成果多是從實驗中得來,所以極為嚴謹、堅實。
1917年,贊科夫17歲,中學剛畢業(yè),即擔任了一所鄉(xiāng)村學校的教師。后來,他又在兒童農業(yè)營(國家收養(yǎng)和教育戰(zhàn)后農村孤兒的機構)中擔任教導員及主任。
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到莫斯科大學心理系學習,畢業(yè)后留校作研究生,在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指導下從事心理學和缺陷兒童教育學的研究,開始踏足教育科學的研究領域。恐怕贊科夫自己也未必想到,教育科學研究成了他一生的事業(yè)。
上世紀40年代末,贊科夫調任教育理論和教育史研究所副所長,不久轉到普通教育研究所,開始專門研究教學論。
1952年,他組建了“實驗教學論實驗室”,開始了“教學中的詞與直觀性的相互作用”的實驗研究,探索教學中教師語言與直觀手段相結合的問題。經(jīng)過了兩年多的時間,實驗就取得了很有價值的學術成果。1954年,贊科夫將其結集出版為《教學中的詞與直觀相互作用的研究經(jīng)驗》《教學中教師語言與直觀手段相結合》和《教學中的直觀性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一系列著作。
他的研究成果對改進蘇聯(lián)當時的低年級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他個人贏得了很高的聲譽:1956年俄羅斯聯(lián)邦心理學家協(xié)會成立時,他成為該協(xié)會的主要成員,同年,蘇聯(lián)教育理論家凱洛夫主編教育學時,他被聘為主編之一。
直觀性只是教學中一個比較具體的問題,贊科夫自然不滿足于這一點,他要把他研究的觸角伸向教育科學的更高層次。
1957年,贊科夫將“實驗教學論實驗室”改名為“教學與發(fā)展問題實驗室”,開始對小學兒童的教學與發(fā)展問題進行實驗研究,這是贊科夫教育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
這個課題研究分四個階段進行,在每個階段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第一階段,從1957—1958學年到1960—1961學年,是實驗的摸索階段。實驗在莫斯科的一所普通小學的一個班級中進行,另設兩個對照班。實驗的主題是教學結構(包括教學的指導思想、教材和教學方法)與學生一般發(fā)展水平的關系。為了排除實驗中的偶然因素,保證實驗的信度,實驗對象是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實驗班教師是剛從師范學校畢業(yè)的年輕教師,贊科夫都沒有進行任何篩選。
實驗的第一階段證明,原來的小學教學存在諸多弊端:學制過長,教學速度慢;教材過易,理論知識貧乏、膚淺;只重視技能、技巧的訓練;教學過程單一化;學生的主要負擔是記憶方面的,忽視了思維活動;學生很少表現(xiàn)出學習的內部誘因,而是為了分數(shù)被動地學習。這些弊端影響了學生的一般發(fā)展,導致教育水平落后于學生的發(fā)展水平。(這些弊端,我們的教學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這一階段,實驗室尚未編出新大綱和新教材,但實驗人員和教師一起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做出彌補:他們分析比較了現(xiàn)有的大綱和教材,保留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增補了有利于兒童發(fā)展的有關內容,制定了詳細的教學方案,用新方法進行教學。從而,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實驗的順利進行,通過實驗班與普通班的對照,證明了提高教學難度和加快教學進度后,實驗班學生的一般發(fā)展水平高于普通班學生,四年的學業(yè)可在三年內完成。在這個基礎上,贊科夫提出了關于小學教學新體系的設想,轉入實驗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從1961—1962學年到1964—1965學年,是實驗的擴大階段。在這個階段,實驗規(guī)模擴大了,實驗班逐漸增至371個,并從莫斯科發(fā)展到其他城市。實驗體系也趨于完善了:贊科夫的四年學業(yè)三年完成的設想得以實現(xiàn),實驗班級的學制改為三年;編出了俄語、數(shù)學、勞動教學、歌詠等學科的實驗教學大綱的初步方案;在小學一二年級提前開設了新的課程,并編寫了教材和參考書。
1962年10月,贊科夫在總結第一階段(1957-1961)實驗成果的基礎上,發(fā)表了題為《論教學的教學論原理》一文,在全面論述實驗教學論體系的基礎原理的同時,對蘇聯(lián)的傳統(tǒng)教學論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因而遭到了多方面的責難。然而,贊科夫并未因此放棄實驗研究。
1964年,贊科夫對兩輪實驗進行系統(tǒng)總結,建議蘇聯(lián)教育部將小學學制由四年改為三年。
第三階段,從1965—1966學年到1969—1970學年,是實驗的推廣階段。在這個階段,實驗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1965—1966學年,實驗班增至1034個;1966—1967學年,實驗班多達1281個。這些實驗班級分布在俄羅斯聯(lián)邦共和國的52個邊疆區(qū)、州和自治共和國以及另外八個加盟共和國境內。實驗體系也更加完善,有了實驗的專用教科書和教學指導書。
1966年底,蘇聯(lián)教育科學院主席團對贊科夫的實驗研究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的調查,肯定贊科夫的實驗方向和理論基礎是正確的。次年秋天,經(jīng)俄羅斯聯(lián)邦教育部批準,實驗班所有三年級的學生都跳過普通學校的四年級直接升入五年級學習。
1969年,俄羅斯聯(lián)邦教育部接受贊科夫關于將小學階段的學習年限由四年縮短為三年的建議,并調整了教學內容,編輯出版了三年制的教學大綱和教科書。這樣,贊科夫教學實驗的成果得到了政府的認可,開始廣泛地應用于教育實踐。
至此,就實驗本身而言,可說是已經(jīng)圓滿完成;但就贊科夫個人來說,實驗卻仍在繼續(xù)。
1970年后,實驗進入了第四階段,即總結階段。在長達十余年的實驗過程中,贊科夫進行了大量的比較調查和跟蹤調查,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總結階段,他對這些資料進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然后嚴肅認真地予以理論概括。他甚至拒絕接受傳統(tǒng)教學論思想的概念、術語,力圖創(chuàng)立全新的理論體系。1975年,贊科夫發(fā)表了總結性專著《教學與發(fā)展》。這部著作全面總結了贊科夫領導的實驗室十幾年的教育實驗,說明了實驗的指導思想,介紹了實驗的方法和進程,闡述了實驗教學論的教學原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學生達到的一般發(fā)展水平和他們掌握知識、技能、技巧的情況,科學地論述了實驗教學論的整體結構。至此,贊科夫終于完成了他的實驗教學體系(也稱“新教學論體系”)的構建。
如果把《教學與發(fā)展》的出版看作實驗完成的最終標志,那么,贊科夫的教學與發(fā)展實驗研究的時間跨度,已經(jīng)接近二十年。
贊科夫的教學體系嚴謹、系統(tǒng),反映了世界教學論發(fā)展的一大趨勢,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對蘇聯(lián)乃至世界的教學改革,都有著重大的影響。也因此,贊科夫與美國布魯納和德國根舍因齊名,被國際上譽為“課程現(xiàn)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之一。
1977年,贊科夫逝世。蘇聯(lián)教育部和蘇聯(lián)教育科學院在《教師報》發(fā)表悼念文章,指出:“贊科夫以自己在教育科學和學校實踐的眾多創(chuàng)造性貢獻而聞名于世?!?/p>
我們現(xiàn)在正在進行新課程改革,那么,贊科夫的教育實驗,會給予我們哪些寶貴的啟示呢?我們先擇要說三點。
一、教學改革應以實驗為基礎,而實驗應以嚴謹為原則
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改什么”要經(jīng)過充分地調研,“怎么改”要經(jīng)過嚴謹?shù)貙嶒灐?/p>
贊科夫認為,要形成一種新體系,只憑從理論到理論,就方法論方法,進行空泛的議論,那是沒有生命力的,必須從教育實驗做起,才能取得科學的研究成果。
所以,贊科夫在他的教學研究之始,就組建了自己的實驗室,在進行教學與發(fā)展研究時,他將自己的實驗室改名為“教學與發(fā)展問題實驗室”,以這個實驗室為主導,進行了長達近二十年的實驗。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他的實驗是逐步展開、逐步完善的。由小到大,由點到面,由簡單到復雜,由淺顯到深入,由粗疏到嚴密,由簡陋到完備,由稚嫩到成熟??烧f是,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沒有一絲的浮躁之氣。
且他的實驗又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范,嚴格地按照規(guī)范操作才能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和可信度。贊科夫在實驗過程中,就是嚴格地遵循實驗的規(guī)范進行操作的。他的實驗有對比的樣本(班級),有翔實的數(shù)據(jù),有嚴格的程序監(jiān)控,甚至嚴苛到實驗班的學生不得轉出轉入,實驗教師必須自愿,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門指派。因為在他看來,學生穩(wěn)定,才能準確地比較出實驗班與普通班教學及學生發(fā)展的情況;而實驗班的教師,必須是自愿的,才能甘心放棄自己原有的教育教學理念,舍棄自己多年形成的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和養(yǎng)成的教育教學習慣,來專心地實踐實驗的指導思想,貫徹實驗的意圖,構建新的教學結構,完成實驗的任務。
這么長時間又這么嚴謹?shù)膶嶒?,取得的成果當然是科學的,具有推廣價值的。
二、教改要以哲學和心理學理論為指導
做事情不但要知道做什么,還要知道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所以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教改也需要理論的指導,沒有理論指導,教改也會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教改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哲學和心理學(包括其他形成于哲學心理學基礎上的教育教學理論)。我們看西方的教育大家,大多同時也是哲學家、心理學家,這是人家高于我們的地方,我們應該正視。
贊科夫的實驗研究,是有理論基礎的。前面說過,他在莫斯科大學心理系讀研究生時,曾得到蘇聯(lián)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指導,自然會受到他的影響。
維果斯基最著名的理論,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他經(jīng)過研究認為,兒童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jīng)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暫時還沒有達到,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別人的幫助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育主要作用于“最近發(fā)展區(qū)”。因為學生已經(jīng)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內,都是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自然不需要再進行教育了;在學生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外,是學生無論如何也掌握不了的知識,教育也就沒有什么用處。所以,保證教學質量,使學生快速發(fā)展的關鍵,是正確把握“最近發(fā)展區(qū)”。
贊科夫的“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就是在維果斯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來的,這一點在后面還要說到。
三、教學改革要有自由民主的學術氛圍
改革,就是探索新的道路,就是提出前人沒提出過的觀點,做前人沒做過的事(但這不妨礙以前人的成果做基石),所以,它需要自由民主的氛圍。
控制論創(chuàng)始人諾伯特·維納在《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與社會》一書中寫道:“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只有在人們具有信仰自由的時候才能繁榮起來?;谕饨绲拿疃黄热プ駨牡男叛霾⒉皇鞘裁葱叛觯谶@種假信仰而建立起來的社會必然會由于癱瘓而導致滅亡,因為在這樣的社會里,科學沒有健康生長的基礎。”
蘇聯(lián)的教育科學,與歐美相較,差距甚大。名家很少,成就也有所不逮。個中原因,自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但集權統(tǒng)治,缺乏學術自由,卻是重要原因之一。
贊科夫的導師維果斯基,是有資格同皮亞杰并列的蘇聯(lián)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但由于其理論中有濃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1936年至1956年間受到政府的打壓,他的理論被禁止討論,當然更談不上推廣了。
比之維果斯基,贊科夫幸運得多。1956年,蘇聯(lián)開始批判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學術的捆綁有所松動。維果斯基得到重新評價,贊科夫的科研道路也因此順暢許多,期間雖因嚴厲批評傳統(tǒng)的教學論受到責難,但總算有驚無險。否則,贊科夫也有可能步導師的后塵,被打入“冷宮”。如果這樣,無論是對蘇聯(lián),還是對世界的教育事業(yè),恐怕都是一個重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