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菊香
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可以拓展初中生的知識面,提升初中生的認知和分析能力,一個好的語文閱讀方法可以幫助初中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初中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如何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語文閱讀教學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該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發(fā)揮主動性進行學習。學生主動去進行閱讀學習,可以加深自己對閱讀的理解,在閱讀中體驗文本的情感和中心思想,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閱讀的效率。
如教學《最后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自主學習,小組成員自行選出組長并分配其他成員所負責的相關學校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關鍵詞、寫作手法、修辭手法、情感等,小組成員根據(jù)教師的要求,自行分配任務,通過小組長的合理分配和組員的積極配合,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活用閱讀技巧,加深印象,養(yǎng)成自己的自學能力。
二、設立情境教學,增加閱讀積極性
情境教學模式的設立,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如在教學《論語十則》時,因為孔子是通過日常問答的形式對他的弟子進行教育的,所以,教師可以模擬孔子當時教學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論語十則。教師可以把班級學生分成4個小組,每組以抽簽的形式抽出自己小組負責幾則論語并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進而在課堂上實現(xiàn)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教師還可以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導,教師輔助學生進行閱讀教學,如,學生小組根據(jù)論語十則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對論語進行解讀,一組作為孔子的學生,一組充當孔子的角色,模擬當時的情景教學,幫助學生根據(jù)當時的環(huán)境來理解論語十則。
通過情景模擬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傳統(tǒng)注入式教學達不到的教學效果。在對話過程中,教師可以糾正學生理解不對的地方,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三、增加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知識,還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很多學生在學習上沒有好的閱讀習慣,不會主動去閱讀課外書籍,教師剛開始時可以每周或者每月推薦一些跟學校相關的書籍,讓學生進行閱讀。如《繁星·春水》《飛鳥集》《我與地壇》《丘吉爾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朝花夕拾》等課外讀物,幫助學生積累課外知識和文學素養(yǎng)。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記錄自己閱讀過程中對文章的感受,寫讀后感;二是要對文章進行重點、難點的標記,養(yǎng)成隨記的好習慣;三是要學會對文章進行點評,如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文章中所運用的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法、自己對文章的感悟等。當學生可以自主完成教師所說的這些要求時,學生會養(yǎng)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它雖然在短時間內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但在課外閱讀中所表達的觀點和表達方法對語文學習很有幫助。
四、根據(jù)學生差異,調整教學方法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差異調整教學方法,在日常教學中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對語文閱讀的接受程度,適當調整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如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接受程度,采用互動對話的教學方法,調動課堂的活躍度,在對話中讓學生學到知識。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文章的第二段,然后思考作者筆下的景有什么特點?觀魚時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學生A回答說,作者在潭邊看到了一百多條魚,我覺得是寫魚很多,教師可以對A同學說,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抓住了文中的句子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來理解,方法很好,還有其他的答案嗎?這時,學生B回答說,我不同意他的想法,我認為作者想寫的是魚在潭中的狀態(tài),學生C說,我跟他們的想法都不一樣,我認為作者想寫的是水的清澈,教師問C同學,你為什么這么認為呢?C同學說,作者描述了陽光照射在水潭中,水中的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不是說明了潭水的清澈嗎?教師這時可以說,同學們回答得都有道理,然后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評價并加以正確的引導。通過對教學方式的調整可以提升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初中階段是知識的積累階段,因此,學生要養(yǎng)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不斷地積累知識。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靈活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擴展視野,提高閱讀能力和表達方式,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廣大教師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希望廣大語文教師可以靈活教學,更好地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體育中學(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