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以能力為本位,結合知識才能很好地指導行動,獲得自身有效的發(fā)展。教師要與時俱進,將能力本位作為新的教學理念,貫徹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始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當然,能力本位并不是完全否認知識的灌輸,只是順應時代的發(fā)展使得教育機制有一個平衡。
一、能力本位,打破語文閱讀定勢
李可染說:“踩著前人的腳印前進,最佳結果也只是‘亞軍。”關于語文閱讀教學,一味地遵循傳統(tǒng)模式,最終也只會落后于時代。所以,要“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打破語文閱讀定勢,推陳出新,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換句話說,從以往的單純的讀出內(nèi)容,知曉內(nèi)容過渡到有效的讀,讀出新意,讀出自己,讀出能力,越過閱讀材料所表現(xiàn)出來的知識層面,將閱讀行動的觸角伸向能力的養(yǎng)成范疇。在這里,教師可以結合自主閱讀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策劃閱讀方法。在這之前要擬出幾個主要的閱讀方法供學生參考。比如,閱讀之后,再現(xiàn)作者的寫作提綱;閱讀中找出文章的紕漏或精彩之處;設計問題,概括出文章的主題;改成劇本或?qū)懤m(xù),為文章?lián)Q種結局;閱讀文章后,改變文章的體裁,比如詩歌變散文,小說變散文;寫讀后感,等等,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法。為了不過多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可鼓勵學生跳出這些參考,創(chuàng)新方法,真正將閱讀變成自己單獨完成的行動。為了不占用過多的時間,教師可以合理地限定時間,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nèi)完成,這一方面避免因自主而出現(xiàn)的放任現(xiàn)象,一方面能盡可能挖掘?qū)W生潛力,使其能夠在一定時間內(nèi)完成創(chuàng)新任務。
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這首詩主要表達作者對自己人生遭際的感慨,以及對天下寒士的悲憫。有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參考教師列出的方法,將這首詩以散文的形式表達出來了,細致的描寫作者旅居在四川成都草堂時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面對群童抱走茅草的無奈、遭受夜雨的痛苦,以及對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無限期盼。這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深切的理解作者所表現(xiàn)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學生古文閱讀水平,以及寫作水平。還有一些學生推陳出新,用話劇自白的形式將這首詩的情感表達出來,進而完成有效閱讀。例如,“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句,該學生表情、肢體并用,像自述一樣:“八月秋深了,這風開始大聲的吼叫啊(流露出不甘,氣憤的表情),我茅屋之上的幾層茅草都被卷走了,哎(甩袖,流露出憤慨而又無奈的表情)!”;例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句,該學生雙手舉起,仰起頭,像是與天對話,“俱歡顏”三字語氣要急速語調(diào)升高,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殷殷期盼。從學生的肢體表情,以及語氣語調(diào)的把握,教師便可得知該學生閱讀任務的完成與否??梢哉f,這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閱讀方式,不僅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打破定勢,推陳出新,還使得課堂走向豐富,趨于完善。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欲求加以滿足,使得學生拓展思維,打通大腦可容納知識的空間。
二、加強實踐,過渡到“外閱讀”
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過分地強調(diào)知識本位,所以閱讀也是向內(nèi)的,或朗讀、朗誦;或默讀、默背、默寫,其主要目的是掌握文章的內(nèi)容,完成教學目標,沒有脫離文本的局限,也沒有脫離空間限制,一律在班級課堂完成。這種向內(nèi)的閱讀方式忽略了實踐的意義,具體來說,沒有將閱讀兌換成為一種可指導行動的強大能力,所以許多學生無法在公共場合鎮(zhèn)定自若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即便面對全校組織的演講,也是百般緊張,內(nèi)心七上八下。這種現(xiàn)象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改變閱讀教學思路的警示,將向內(nèi)閱讀變?yōu)橄蛲忾喿x,脫離文本的局限及空間的局限,使學生敞開自己,將閱讀作為一種向外的行動,杜絕默寫默背默讀,杜絕單純的了解內(nèi)容,完成教學目標。將閱讀教學推向校園,推向校外。
在這里,教師首先要改變學生在閱讀時的隱秘身份,將每一個學生,無一例外地推向眾目睽睽之下,使其閱讀活動呈向外的趨勢進行。這是向外閱讀的形式,關于向外閱讀的條件,教師可以向?qū)W校領導申請,將幾個步調(diào)相同的班級學生集合在一起,進行閱讀探討;或是組織自己的班級到校外公共場合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在人來人往的場合展現(xiàn)自己,盡情朗讀,盡情發(fā)表自己對文章的看法。
例如,在講解朱自清《背影》的時候,教師便可組織學生到校外公共場合進行閱讀教學。一方面,這篇文章膾炙人口,會有許多行人因為熟知而停下來旁聽,這更利于鍛煉學生不怯場。另外,也能實現(xiàn)全民的教育,更大地實現(xiàn)教師的教育意義。有些教師可能會懷疑:“古往今來,教學的環(huán)境都是清靜的,在鬧市進行閱讀教學,不會起到良好的效果”,實不然,毛澤東當初看書便選擇鬧市,這可以鍛煉自己的意志,在這里,可以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閱讀實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種心理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好,學生才能字正腔圓進行朗讀,并不受膽怯影響,快速準確地探求到文本的主題。關于這篇課文,教師可先讓學生大聲朗讀,然后自愿朗讀,朗讀之后,教師要引導其總結感想,并鼓勵在眾人面前表達出來。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教師可以讓行人參與進來,說出對于背影的理解。
例如,在朗讀之后,學生基本掌握了文章內(nèi)容,學生便可提問:“經(jīng)過閱讀,你認為作者是何時才被感動的?為什么這里作者會受感動?你是從哪里感動的?”學生紛紛舉手。待到學生回答過之后,教師可呼吁行人參與:“俗話說一千位母親有一千種愛,父親也是如此,誰能分享受父愛感動的那一瞬間?”這樣開放式的課堂,這樣向外的閱讀教學一定會受學生喜愛,也能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將閱讀從一門知識向一種能力轉(zhuǎn)變。
三、能力本位,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一切知識并不是學生的最終歸屬,而是進入另一種知識的大門,但許多學生缺乏將知識變成大門的能力,這便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將語文文本閱讀變成由此及彼的大門,并實現(xiàn)知識空間的拓展。對于語文來說,與其他學科的界限很模糊,任何一門知識都可以以語文的面目出現(xiàn),這源于語言藝術的包容性。為此,教師更不能限制學生的閱讀活動區(qū)域,而是要激發(fā)學生進行知識聯(lián)想,進而獲得閱讀的大樂趣,大意義,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以《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為例,白求恩這一偉人就包含了無數(shù)個詞條,教師可以讓學生追隨這些詞條,了解這一人物,進而通過了解人物,了解這篇文章,所述“紀念”之意義。白求恩是醫(yī)生,是革命家,是友好者,這就涉及到醫(yī)學、歷史兩門學科,以此作為拓展學習,更能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能力才是一切行動的需要,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知識的拓展能力等,皆是更好的進行行動的有力杠桿。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北學校(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