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慧
【摘 要】湖北省云夢縣地處荊楚腹地,位于江漢平原處,楚文化底蘊豐厚。經過了百年發(fā)展的云夢縣皮影早已走向成熟,并具有自身無可泯滅的特色魅力,成為中國皮影界具有“戲劇輕騎”之稱的典型皮影戲代表?!耙豢谠V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是對皮影的真實寫照,本文即是從云夢皮影的制作工藝出發(fā),揭示現今皮影的發(fā)展,探究云夢皮影的表演特色。
【關鍵詞】云夢皮影;工藝;制作
中圖分類號:J52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020-02
一、云夢皮影概況
皮影,俗稱皮燈影,影子戲。它是用驢皮、牛皮手工雕刻的造型藝術,是一種說、唱、音樂結合,由藝人操縱的表演藝術,也是一種通過光影展現的影像藝術。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明清,元代時期曾傳至西亞和歐洲,影響深遠。
湖北省云夢縣位于荊楚腹地,水網縱橫,平原遼闊,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關于云夢皮影的起源,有明確的書面記載的說法是在明朝乾隆年間?,F今的云夢皮影更是美名遠揚,云夢皮影輕裝簡從,二人一臺戲,前臺演唱兼操縱,后臺司擊樂伴奏,有“戲劇輕騎兵”的美稱,成為著名的“云夢一絕”。云夢縣于1995年2月由省文化廳授頒為“湖北皮影藝術之鄉(xiāng)”。2011年,云夢皮影被列入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此名聲大振。
二、云夢皮影的制作工藝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因材質的緣故,皮影影人的制作主要有八大步驟:畫稿、選皮、制皮、過稿、雕刻、敷彩上色、發(fā)汗熨平和綴結裝訂。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今的云夢皮影大膽采用了易操作易保存的塑料片材作為原材料,以替代獸皮。筆者采訪了云夢縣著名的劉派世家傳承人劉大建老師,本文即是在采訪的基礎之上,綜合整理了筆記和資料,記述了現今云夢皮影的制作工藝。
(一)畫樣子
皮影戲的重中之重是對于影人的塑造,沒有影人的皮影稱不上是戲。皮影制作首先要進行人物形象的設計,俗稱“畫樣子”。在設計新的人物角色之前,皮影藝人會先參看“樣稿”上的設計模型,再根據時間年代生活環(huán)境,和所要展示的人物形象、身份地位,對人物角色的面貌衣冠進行綜合的考量,繪制于白紙上,成為畫稿。
(二)選“皮”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之前,用于制作皮影影人的皮料指的是動物身上的獸皮。云夢早期皮影制作也是沿用傳統的牛皮。但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事實證明,地處平原的云夢牛皮奇缺且價格昂貴,不適宜再繼續(xù)使用牛皮來制作影人。所以,部分手藝人改用豬皮、羊皮。
隨著時代發(fā)展,云夢地區(qū)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眾多塑料片材中,采用了尼龍薄膜代替了原始獸皮進行加工制作。薄膜的特性是透明度好,具有良好的光澤,抗張強度、拉伸強度較高,還具有較好的耐熱性和耐寒性。采用薄膜的另外一個好處是,不必再進行牛皮材質所需要的防潮、發(fā)汗熨平等步驟,操作快捷易保存。因此,現在用于影人制作的材料多選擇平整透明、挺拔堅韌的尼龍薄膜。
基本材質確定下來后,其次要根據角色的性質進行材質上的二次選擇。在皮影戲中,一幕的戲根據其自身特點被大致分為文場與武場。文武場原為演奏術語,其中,文場重唱工,以管弦樂為主,主要作用是敘述故事、鋪展情節(jié);武場重表演,以打擊樂為主,主要作用是突出人物表演情緒,烘托和渲染舞臺氣氛。例如,文官之間所展開的情節(jié)一般是文場戲,影人的動作幅度沒有武場戲大,因而文場戲影人角色的制作材料會選用較薄的塑料片材,這樣會顯得人物輕盈易拿捏;相反,著名的武松打虎的戲碼則屬于武場戲,要選用較厚的塑料。原因有二,一是厚質塑料有一定的重量,能比輕質塑料更能讓人物“沉淀”下來。在皮影藝人們表演的時候,會劇烈地甩動影人用以表現激戰(zhàn)的場景,此時厚質塑料能有效地使影人貼合幕布,使影人能一直在幕布上成像,不會因為材質過輕而脫離幕布,也不會因為打斗而致使影人材質破損;其二,較厚質的材料能讓持影人感受到影人的重量從而能夠準確把握使影人動起來的力量。因此,根據文武場面的劃分,輕質塑料所制作出來的人物適合運用于文場戲,厚質塑料制作出來的影人適用于武場戲。
(三)過稿與雕刻
圖樣設計和選“皮”工序完成后,將圖樣放在塑料片材下面并用夾子固定住,再用筆將圖樣上的人物臨摹繪制于塑料片材上,行話稱為“過稿”。過稿是雕刻的前提,過完稿的塑料片材就可以放置于刻板上,準備進行雕刻。
雕刻的主要工具刻刀也分斜口刀、平刃刀、圓口刀等三十多種。每一把刀的用途也有所不同,如用平刀來刻直線,花紋較細密的地方則用尖刀雕刻等等。在雕刻順序上,遵從的原則一般是從大到小,從簡單到復雜。先勾勒刻出人物的輪廓,其次再修飾人物內部的式樣紋路,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在輪廓內部以鏤空為主,又有適當的留實。做到繁簡得宜,虛實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等各個部位常常裝飾有不同的圖案花紋。整體效果繁華美麗而不拖沓,簡練而不空洞。
雕刻之外,還有一種稱為“彩繪”的方式進行精細加工,以達到雕刻鏤空的效果,即將未雕刻出來的東西通過畫筆直接在塑料上繪制出來。這種方法也是流傳已久,早在北宋時期,其影人雕刻還明確記載著叫素紙雕鏃,但在南宋則漸漸演變成羊皮彩繪,當時的影社稱為繪革社,說明影人完全是在皮革上繪制的,所以現今東南一帶的皮影幾乎沒有刀口,完全是在牛皮上彩繪。能采用“彩繪”的方式去制作影人也有角色上的要求,一般的花旦、文旦的角色才會選擇“彩繪法”。這一類角色的戲份以端坐站立較多,肢體上不會有大幅度的運動,所以藝人師傅們可以用繪畫的方式精細表現人物的樣貌服飾;而相反的是,元帥、武將、士兵之類的角色則會以雕刻為主,身體靈活、收放自如、易于行動是對武旦的基本要求,因此身體部件則更為精細繁多。
(四)上色
雕刻完了的影人經過全方位的審視確認無誤之后,就要對其進行打磨。普通的塑料片材因其表面光滑平整不易著色,因此要用細的磨砂紙對塑料稍加打磨,使其表面變得較粗糙能使顏料附著上去。經過打磨的塑料即可準備上色。
顏料的選取也有講究,現今普遍采用印刷廠所使用的印刷油墨——丙烯顏料。丙烯顏料不會發(fā)黃且速干,是一種能夠發(fā)生聚合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塑料性顏料。繪制圖案后,會在空氣中發(fā)生聚合反應,生成了一種有機物膜,覆蓋在顏色顆粒上方,從而長期保護了顏料顆粒不會脫落,也不會被空氣氧化褪色。
皮影上色十分講究,為了避免染料的混合,每一支毛筆只能蘸取一種顏料。蘸取顏料后,要對顏料進行調試,這樣才可以在皮影上顯現出顏色深淺的變化。同樣的,皮影因其表演形式,對色彩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要求,紅黃藍綠黑是最為常見的五種顏色,另外也會用透明不上色來代表白色。在皮影的色彩藝術中,通常用紅黑黃白來表現人物的忠勇狡奸,紅色代表精忠敦厚,黑色代表驍勇剛烈,黃色代表詭異狡詐,白色陰險奸詐。色彩種類雖不多,但藝人善于配色,會根據不同的人物和服飾配上不同的顏色,再加上點染的濃淡變化,色彩效果異常絢爛,艷麗而不浮夸,每一個人物都像一幅工筆重彩的國畫。在采訪劉老師關于上色技巧時,老師還為筆者展示了一種獨特的發(fā)散效果染色法——用指甲蓋蘸取一點顏料在紙上抹勻開來,再往影人身上輕輕刮擦即可。這種上色手法一般被運用于服飾衣擺的邊緣上,例如清代官服上的江水海崖紋、五彩云紋就是如此上色。
(五)綴結裝訂
敷彩后的影人要放在通風處陰干,約一個星期后就可以著手進行最后的綴結裝訂工序。皮影人物的各個關節(jié)部分需要刻出輪盤式的樞紐,老藝人稱之為骨縫、骨眼。骨眼與影人的造型美感息息相關,骨眼選擇恰當的影人便會精神抖擻,反之則佝僂垂死萎靡不振,這就考驗到皮影藝人對影人表演的熟悉情況和制作的精湛程度。
首先,將鋼針放在酒精燈上燃燒一會兒,因為加熱后的鋼針易于穿透塑料。再選取關節(jié)處適中的骨眼位置進行鉆孔,直至貫穿。所有除脖頸開外需要綴結的其他部位均以此種方式進行打眼工序。此外,在云夢一帶的皮影制作中,綴結這一環(huán)節(jié)還要在骨眼處加墊一片小圓片塑料,例如身體上的兩個部件要進行穿接時,在上下兩片塑料之間重合處中間隔上一層小圓片,此處的圓片則起到了靈活關節(jié)的作用。如若兩個身體部位連接太緊,則在打斗的戲碼中會顯得動作不靈活,小圓片就是起到了像潤滑劑一樣的作用。
其次,要綁定手桿與影人。手桿的材質以竹子為主,約50厘米長。通常一個影人一般有三根竹竿連接,雙手分別連接兩根竹竿,稱為活動桿,通過控制雙手帶動胳膊與上身形成活動效果;在上身部位的脖頸處連接的竹竿稱為平衡桿,目的是控制人物的平衡,使人物并立于幕布上。平衡桿與影人的固定要使用牢固的鐵絲,用細鐵絲在脖頸處纏繞二至三圈,并排錘平后彎成90°再裝竹竿即可。當依次安裝下身、前后腿、膀和手桿的時候,要在安裝膀和肩的連接處,須用適度的吊線,約1厘米,手和桿亦如此,用吊線便于操縱靈活。
最后,還要在脖頸處用刀將塑料片割開一個縫隙,便于頭部直接安插在縫隙中形成完整的影人。脖頸處的連接方式未采用鉆眼穿線的方法主要是為了人物多樣性和時間節(jié)省上的考慮。皮影藝人在表演場次密集的時候,為了快速制作一個新的人物形象,會借用原有的影人身體配上新的影人頭部形成新的人物形象,這樣一來,人物變得多樣,在制作影人上的時間也被節(jié)省下來。
三、結語
“三尺生綃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光下,一笑還從掌中來”。皮影戲是聲與影的交織,是音與光的融合。在表演者的握、轉、滾、挑之間,各種動作活靈活現,各式故事紛涌而至。皮影,在方寸的幕布之上,展現著千年的古老藝術,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奇妙故事,在千百年中不斷豐富著中國人的娛樂生活。
參考文獻:
[1]張艷.唱腔在云夢皮影音樂中運用的探究[J].青年文學家,2013(26):110.
[2]林可.淺析云夢皮影表演形式及制作[J].設計,2014(a06):131-132.
[3]李佳佳.云夢皮影戲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09.
[4]康保成等.中國皮影戲的淵源與地域文化研究[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4.
[5]李雪軍.云夢皮影戲圖說[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