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莉,杜宏茹
(1.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3.新疆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烏魯木齊 830046; 4.伊犁師范學院生物與地理科學學院,新疆伊寧 835000)
農業(yè)結構調整是當前農業(yè)轉型升級和鞏固發(fā)展農村經濟的必然選擇。農戶是市場農業(yè)微觀運行的基本主體,其作物種植決策及變化是誘發(fā)農業(yè)結構調整的微觀基礎,直接影響種植結構的合理性[1]。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zhàn)略構想,強調了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始終堅持農民是改革的主體,要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尊重農民的選擇。當把農戶作為生產者來看待時,研究農戶行為就是研究其供給行為[2],而只有準確了解微觀行為主體的行為特征和規(guī)律,才能制定相應的政策[3]。因此,研究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因素及影響程度,不僅有利于了解農業(yè)種植結構,還對推進當前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國內外許多學者借助模型分析,從不同方面探究了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多種因素。Zhumanova等[4]使用Heckman兩階段模型探究了多種因素對農戶土地利用決策產生的可能影響; Guillaume等[5]通過構建決策概念模型來確定可能制約農戶決策的因素以及行為規(guī)律; Jensen等[6]使用Tobit模型來確定農戶特征對農戶調整種植新作物的份額的影響程度; 吳懷軍等[7]借助Probit和Logit模型對花生農戶的種植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 宋雨河等[8]應用Nerlove模型實證分析了影響農戶糧食種植決策的主要因素; 李維[9]運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實證分析了農戶水稻種植意愿的影響因素,認為環(huán)境因素對水稻種植意愿的影響程度最大。
現有研究中,農戶決策行為研究的常用方法主要有Logistic回歸模型、Heckman兩階段模型、Probit回歸檢驗模型和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型等[10],其中,Logistic模型目前是研究個體決策行為、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最佳、應用最廣泛的模型[11-12]。余文濤等[13]借助Logistic模型探討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對糧食生產能力的影響特點; 田文勇等[1]運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響農戶種植結構調整行為的內外部控制因素,表明農戶是否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對國家政策和市場價格的依賴較強,而決策也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年齡大小、是否會其他技能的影響; 朱慧等[14]通過建立農戶種植油料作物意愿和各自變量的Logistic回歸計量模型,探究了農戶對油料作物種植意愿的影響因素。
近年來,農戶種植決策行為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許多學者研究表明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因素可以歸納為農戶個體特征、自然環(huán)境[15-16]、自然災害[17-18]、農產品價格[19]、農業(yè)技術[20-21]以及政府政策等。目前針對此類研究的區(qū)域多集中在農業(yè)經濟發(fā)展較好的東部地區(qū),而農業(yè)發(fā)展較為緩慢落后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研究相對較少。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原生自然條件較差,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農業(yè)是其經濟發(fā)展的基礎和主體,因此,該區(qū)域亟需通過了解農戶種植決策行為來推進和深化農業(yè)結構調整,對該區(qū)域實現農業(yè)產業(yè)化、現代化及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疆察布查爾縣是全國唯一的以錫伯族為主體的自治縣,是西北干旱區(qū)典型的農業(yè)大縣,是新疆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玉米為主,水稻為輔”的作物種植格局。然而,由于該縣長期受計劃經濟時期生產方式的影響,重生產輕經營,廣種薄收的現象日益凸顯,難以滿足市場發(fā)展的需求,推進該區(qū)域農業(yè)種植結構的優(yōu)化調整尤顯迫切。農業(yè)種植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是農戶種植決策行為的一種外在表現,而農戶種植決策行為受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且在不同區(qū)域、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下影響其決策行為的主要因素亦不相同?;诖耍恼逻x取新疆察布查爾縣樣本農戶為調查對象,借助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收集了農戶土地利用的相關數據,初步了解了農戶的種植現狀,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實證分析了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主要因素,探究了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顯著性因素,為該區(qū)農業(yè)種植結構的優(yōu)化、調整及合理布局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地處新疆西天山支脈烏孫山北麓,伊犁河以南,位于43°17′N~43°57′N, 80°31′E~81°43′E。該縣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北溫帶溫和干旱氣候,全年有效光照時數達2 846 h,無霜期177 d,積溫3 800℃,年平均氣溫7.9℃,年平均降水量222 mm。全縣總面積為4 485km2,縣轄3鎮(zhèn)、10鄉(xiāng)、2個國營農牧場(良種繁育場、種羊場)。2015年末,全縣總人口達到了19.67萬人,由錫伯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漢族、回族、蒙古族等25個民族組成,少數民族占72%。該地區(qū)生產總值約47.64億元,其中,農業(yè)產值約18.97億元,約占GDP的39.8%,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7.47萬hm2,其中以玉米、水稻等為主的糧食播種面積約為92.93萬hm2。
1.2.1 農戶調查法
該文以問卷調查形式為主,結合訪談,對新疆察布查爾縣2個鎮(zhèn)(察布查爾鎮(zhèn)、愛新舍里鎮(zhèn))及11個鄉(xiāng)(米糧泉回族鄉(xiāng)、綽霍爾鄉(xiāng)等)涵蓋的21個行政村的農戶進行了調查。調研從各行政村中隨機選擇8~12戶農戶作為調查對象,并通過面對面式訪談填寫問卷。該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36份,其中有效問卷228份,問卷有效率96.61%。
調查信息為2016年農戶種植情況,具體包括:①農戶家庭基本情況,包括家庭總人口,常年從事農業(yè)勞動人數,戶主性別、農戶年齡及農戶的文化水平等情況; ②然環(huán)境,包括地貌類型,地形部位、地塊位置、耕地面積等; ③農戶經濟情況,包括農戶對于土地的投入、農戶種植收入及人均收入等情況; ④與種植相關問題,包括對于農業(yè)技術培訓的態(tài)度、農業(yè)技術服務的態(tài)度、來年種植意向等問題。根據實地調查及問卷回收數據統計,研究區(qū)域90%以上受訪農戶種植了玉米、水稻及小麥等農作物,且農作物多適合在二級階地生長。
1.2.2 實證模型的選擇
為了定量分析所選因素對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程度,因變量涉及農戶是否愿意種植,為典型的二元選擇變量。由于因變量為一個定性的兩分變量,其滿足不了一般線性回歸約束條件,使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無法直接進行分析。Logistic模型是將邏輯分布作為隨機誤差項的概率分布的一種二元離散選擇模型,是適用于因變量為兩分變量的一種回歸分析方法,且自變量可以為定性變量,也可以為定量變量[22]。因此,該研究選用二元Logistic模型對影響農戶種植意愿的因素進行回歸分析。具體模型如下:
P=Exp(Z)/1+Exp(Z)
(1)
(2)
1.2.3 變量說明與預期效應
在Logistic實證模型中,研究涉及的因變量是農戶是否愿意種植,因此設因變量Y為農戶選擇種植的行為,若農戶愿意種植,因變量為1; 若農戶不愿意種植,因變量為0。借鑒已有文獻研究結果以及實地調查的發(fā)現,選取影響農戶種植決策行為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總人口(X1)、常年從事農業(yè)的勞動人數(X2)、戶主年齡(X3)、戶主文化水平(X4)、耕地面積(X5)、地塊位置(X6)、地塊總數(X7)、地形部位(X8)、對農業(yè)技術服務的態(tài)度(X9)、總收入(X10)、人均收入(X11)等。各解釋變量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說明及預期效益
從所調查的樣本農戶的基本特征來看(表2),戶主以男性中年為主,占樣本的61%; 農戶家庭人口數3~4人居多, 1人和6人以上較少; 農戶家庭常年勞動力以2人居多; 農戶受教育水平以初中和小學為主; 農戶耕地面積在(20, 30)的地塊較多,擁有1或2塊土地的農戶較多; 地塊位置是平原占樣本總數的70.61%,山前平原占樣本總數的22.81%,山緣平原占樣本總數的6.58%; 在地形部位的分類中,屬于一級階地占樣本總數的21.05%,二級階地占樣本總數的68.42%,三級階地占樣本總數的10.53%; 農戶家庭總收入在2萬~4萬元之間為主,占樣本總數的32.46%; 樣本農戶人均收入在0~1萬元之間的人數居多,占樣本總數的64.91%; 樣本農戶中沒有參加農業(yè)技術培訓的人數較多; 認為“需要”農業(yè)技術服務的農戶相對較多,說明農戶開始逐漸認識到農業(yè)技術培訓以及農業(yè)服務對于農業(yè)的重要性。
表2 樣本農戶基本信息
各解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3。由表3可知,從農戶家庭特征來看,絕大多數家庭人口數平均為4人,家庭實際從事農業(yè)活動人數平均為2人; 從農戶個體特征來看,農戶平均年齡接近48歲,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以初中水平居多; 從生產特征來看,農戶所擁有耕地面積平均相對較少,但耕地面積的標準差較大,說明戶均耕地面積差異較大。地塊多位于山緣平原與平原的二級階梯上,表明地塊位置多選擇在地勢平坦,水源相對較為豐富地區(qū),利于種植業(yè)的發(fā)展。農戶對于農業(yè)技術服務的態(tài)度介于需要和一般之間,說明該區(qū)農戶對現代化技術的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從收入特征來看,農戶總收入每年約3.8萬元,人均收入每年約1萬元,兩者的標準差均較大,且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也較大,說明該區(qū)農戶在收入方面是參差不齊的,存在較為明顯的貧富差距。
表3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應用 SPSS19.0 統計軟件進行Logistic模型計算,選擇二元Logistic模型進行回歸分析,采用向后篩選法[23]。農戶種植決策的Logistic模型有8種計量估算結果。從模型的運行結果來看,模型整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于篇幅有限,該文僅列出了3種計量結果進行分析,見表4。
表4 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Logistic模型回歸結果
通過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表4中回歸系數表示解釋變量每增加一個單位或者減少一個單位時發(fā)生比也會相應增加或者減少,即回歸系數為正則表示解釋變量每增加一個單位時發(fā)生比會相應增加,反之亦然; Wald表示模型中每個解釋變量的相對權重,可以用來評價每個解釋變量對時間預測的貢獻力; Exp(B)是發(fā)生比率,表示解釋變量每變化一個單位給因變量的發(fā)生比帶來的變化。根據模型估計結果,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主要因素可歸納為農戶家庭總人口、耕地面積、地形部位以及總收入等。
從各個模型的結果來看,家庭總人口變量對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在10%水平上顯著,且回歸系數較大,作用方向為負向。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說明家庭總人數越少則農戶種植意愿越高。這主要與研究區(qū)種植作物有較大關系,多數樣本農戶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而糧食作物價格相對較低,經濟效益不高,因此,家庭總人數越多,農戶的種植意愿則相對較低。常年從事農業(yè)勞動人數、戶主年齡與戶主文化水平等變量沒有通過檢驗。從農戶訪談中了解到,多數農戶常年以種植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為主,種植技術相對成熟,機械種植簡單,而且連年種植經驗豐富,因此,對勞動力數量、勞動者的年齡和受教育水平等要求不高,由此使得常年從事農業(yè)勞動人數、戶主年齡與戶主文化水平等變量對農戶種植決策影響不顯著。
從各個模型的結果來看,耕地面積變量對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在1%和5%水平上顯著,且回歸系數最大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作用方向為正向。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從Exp(B)值可以看出,發(fā)生比為原來的5.241倍,說明隨著耕地面積的增加,農戶種植意愿也會相應增強,能夠創(chuàng)造的經濟收益可能會越高。在現行農業(yè)政策中,土地經營權的調整,土地的規(guī)模效益開始凸顯,加上政府的各類優(yōu)惠政策,為實現農業(yè)的規(guī)模經濟提供了契機,也充分表明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整合,將進一步影響農戶的種植決策。
從各個模型的結果來看,地形部位變量對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在10%水平上顯著,且回歸系數相對較小,作用方向為正向。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表明地塊位置處于二級階地時,農戶的種植意愿相對較高。地塊位置這一變量沒有通過檢驗。這與研究區(qū)地塊約有70.61%位于平原的二級階梯上有關,地勢相對平坦,適宜農業(yè)生產,因而使得地塊位置對農戶種植決策影響不顯著。地塊總數變量也沒有通過檢驗,回歸系數為正,表明與農戶種植意愿呈正比。新疆察布查爾縣雖土壤肥沃、氣候適宜,但由于該區(qū)地勢自南向北呈多級階梯,東窄西寬,地形多樣復雜,使得農業(yè)生產在區(qū)位選擇和布局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地形部位對農戶種植意愿影響較為顯著,也是制約該區(qū)農業(yè)快速發(fā)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從各個模型的結果來看,總收入變量對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在5%水平上顯著,回歸系數相對較高,且作用方向為負向,其Wald統計值為5.064。由此可以看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總收入水平相對較低時,農戶的種植意愿相對較高。這可能與近年來國家對糧食作物種植提供了各類優(yōu)惠的農業(yè)補貼政策有關,如良種補貼政策,同時,種植糧食作物可作為自家口糧和用于飼養(yǎng)牲畜,因此,盡管種植收入不高,但是也足夠生活,從而使得農戶種植意愿反而相對較高。人均收入這一變量沒有通過檢驗,其回歸系數為負,說明與農戶種植意愿呈反比。綜合反映出,農戶種植決策行為不僅受到經濟收入的影響,還會受國家政策和農戶滿足感等因素影響。
該文基于新疆察布查爾縣21個行政村228戶農戶的問卷調查數據,從農戶家庭特征、個體特征、生產特征及收入特征等方面實證分析了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因素,調查研究發(fā)現,研究區(qū)中務農主力以中老年人為主,受教育程度多為小學和初中,常年從事農業(yè)勞動數量以1~2人較為普遍; 農戶擁有耕地面積平均相對較少,且多分布在地勢較為平坦的二級階梯上,耕地質量一般; 農戶種植收益差距較大,且多數農戶未參加農業(yè)技術培訓,對現代化技術認識不足。家庭總人口、耕地面積、地形部位、總收入等因素通過了農戶種植決策的顯著性檢驗。其中,耕地面積和地形部位為正向,表明耕地面積和地形部位與農戶種植意愿呈正比,且耕地面積的回歸系數更大,影響更顯著; 家庭總人口和總收入作用方向為負向,表明家庭總人口和總收入與農戶種植意愿呈反比,且總收入的回歸系數更大,影響更顯著。常年從事農業(yè)勞動人數、戶主文化水平、地塊位置、地塊總數以及對于農業(yè)技術服務態(tài)度沒有通過檢驗,無法得出這幾個變量與農戶種植決策之間的關系。
農戶作為農業(yè)生產中的微觀主體,其意愿和行為對推進農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調整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對農業(yè)結構較為傳統的新疆察布查爾縣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因素研究尤顯重要。新疆察布查爾縣農戶常年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且連年種植玉米居多。通過訪談了解到,究其原因是玉米種植技術成熟,機械種植簡單,連年種植經驗豐富,還可用于飼養(yǎng)牲畜,更重要的是不需要學習新的技術和方法。由此反映出,一方面,農戶自身多年種植習慣的不會輕易改變; 另一方面,農戶文化水平整體相對較低,在接受和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等方面能力較差,多數經濟作物不會種植,且不愿意參加農業(yè)技術培訓。由此說明,農戶種植決策會受到自身的種植習慣、文化水平、是否會其他種植技術的影響[1],其中,多數農戶為求穩(wěn)定,擔心虧本,害怕嘗試其他種植技術,是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關鍵因素。綜合表明,研究區(qū)農戶種植決策除了受家庭總人口、耕地面積、地形部位及總收入等因素的影響較為顯著外,還會受到農戶自身種植習慣、文化水平、科學技術及政府政策等影響,這與宋雨河等[8]、朱慧等[14]、黃瑪蘭等[24]人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因此,該縣農業(yè)種植結構的優(yōu)化和調整過程中,一方面,政府要率先做好各部門間的統籌協調工作,加強對農戶的各類農業(yè)技能培訓,以典型案例和事件,讓農戶逐漸意識到學習農業(yè)知識、農業(yè)技術等先進理念的重要性,同時,重視建立農村合作社,有效降低農戶獨自經營的生產成本和面臨的風險[25],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實現農業(yè)生產規(guī)?;a業(yè)化和現代化奠定一定的基礎; 另一方面,農戶要增強市場意識,不斷加強農業(yè)知識學習,摒棄陳舊落后的種植方式,學習新型種植技術和方法。
綜上所述,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該次調查僅從農戶家庭特征、個體特征、生產特征及收入特征等方面初步分析了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主要因素,而對其形成機制的探究相對較少,因此,未來還需對農戶種植決策的形成機制進行更深的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