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偉
摘 要:本科教學是法學教育中最為基礎的一環(huán)。法學教學改革應在夯實基礎之上樹立起明確的方向,教學模式上應遵循基礎教育模式、引導教育模式、思想教育模式的三階段模式,課程設置上也應與此相對應實行三階段的方案,并進一步創(chuàng)新本科教學的具體體制機制以提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本科;改革;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9 — 0138 — 03
目前除了政法院校外,其他綜合性大學大多設立了法學專業(yè)。據統計“中國現在有六百多所高等院校在招收法科學生”〔1〕286。雖然法學教育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但是法學教育的質量并未隨之提升,反而有所下降。尤其是作為基礎教學的本科教學存在問題較多,亟需提升。
一、我國法學本科教學應堅持的目標和導向分析
任何一項改革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和問題意識?!胺▽W教育的目標,是一個具有根本性的問題。只有解決了目標問題,才能以其作為一個標尺,來衡量現有的法學教育到底有哪些缺陷、應當如何改進?!薄?〕290。
這里涉及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法學教育是個綜合性系統性工程,此處為何只提本科教學改革,不提研究生教育改革?如果把大學教育作為整個高樓大廈,那么本科教學就是整個大廈之基!正如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今年的本科教育會上指出,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本科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法學本科教育同樣如此,本科階段是法學基礎知識的傳輸和塑形階段,更是大學生基本法治思維和人生觀的定型階段。
第二個問題法學本科教學改革應側重理論還是側重實踐?對于法學專業(yè)而言這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法學專業(yè)是一門思想性理論性學科,還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學科,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如何發(fā)展。法學專業(yè)首先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學科,從就業(yè)出路上看本科畢業(yè)生最主要的方向仍是公檢法司律系統,學以致用、學以會用、學以能用這是對本科生就基本的要求。但是法學專業(yè)又不僅僅是實踐性學科,更需要有思想性、理論性方面的的提升。因此,應當在打牢法學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學生法學專業(yè)思想和法律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
第三個問題就是法學本科教學應堅持何種具體的改革目標?結合當前法學教育的實際和未來發(fā)展,筆者認為法學本科教學應當樹立起“強化基礎、注重引導、啟迪思想”的基本目標!首先,應當以“強化基礎”作為第一目標。因為本科階段是法學知識的初學時期,對于基本概念和特征及意義、基本法條內容的掌握和理解、法律邏輯知識的學習等,這些最基本的法學知識和基本實踐技能應當夯實,以建立起學生下步發(fā)展的基本法學知識框架。其次,應當“注重引導”這一中層目標,這些引導側重于對學生法學知識體系的引導、法學基本思維的引導、法學學說觀點的引導以及未來人生發(fā)展目標的引導,通過這些引導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法學、尊重法治的濃厚興趣。再次,是加強思想的啟迪和傳播。若成為一名真正的法律學者和法治人才,在法學本科教學過程中還應進一步給學生講授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法學思想,譬如人類優(yōu)秀的法治文明成果社會契約、民主人權、契約自由、權力分立等傳播給學生,促進學生法治思想的轉變和升華。
二、從學生的角度觀察法學本科教學現狀及改革方向
法學教學改革的完成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在日程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訪談、座談等方式與若干法學本科生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主要議題是學生心目中所期待的法科學習模式是什么樣的。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總結如下:
一是了解性學習說。甲同學說:目前所學的知識還比較淺顯,還處于了解階段,所學到的更多是對基礎知識的了解,深入性、實踐性不足,基本的法學思維還沒有形成。筆者將其稱為了解性學習階段。
二是觀點爭鳴碰撞說。乙同學說:目前所學到的都是些權威正統單一的觀點,并沒有接觸和學習到國內外各種不同法學思想、法學觀點,希望老師在課堂上給同學們推薦些新書新觀點,開拓學生的知識面。由此可見,有些法學本科生的求知欲和求新欲還是很強烈的。
三是應試教育說。丙同學說:當前法學課程開的多,學生自主時間不足,尤其是快到期末考試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并沒有深入理解學習的內容,而是死記硬背的方式爭取先考試及格再說。很顯然,該同學的觀點反映出法學本科學習中為了期末考試或者司法考試的一種應試教育現象〔2〕。
四是實踐性教學說。戊同學說,現在所學到的都是些理論課、基礎課,沒有實踐課,其渴望“真刀真槍”的接觸些司法實踐和法律實務方面的知識,學到些“真本領”,但是教學過程中還缺少這一環(huán)節(jié)。該同學的說法代表了很多學生的真實想法,認為應當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學到些遇事可以直接用的法律技能。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筆者所在高校并非沒有實踐教學,只是比重稍顯少而已。
五是特色課程設置說。己同學說,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學基本課程已經學的差不多了,但是還沒有感受到一些特色所在。筆者進一步詢問,這里的“特色”指的是什么?該同學說到,想聽一些感興趣的有特色的課程,可以是實際案例課,也可以是法學特色課。該同學的觀點比較有新穎性,也是以后法學本科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的閃光點和吸睛點所在。
通過訪談可以看出,學生的思想還是比較多元的,有些觀點還是比較切合實際的。既然學生的求知欲如此強烈,這也促使我不斷思考,法學本科教學改革的發(fā)展之路究竟如何進行設置呢?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教書育人授業(yè)解惑呢?
三、法學本科教學改革應實行的三階段模式
筆者認為,結合當前法學本科教學的現狀,以及學生的真實需求,在“夯基礎、重引導、傳思想”總體改革目標的統率下,法學本科教學可以遵循如下三步走的改革模式:
第一,基礎教育模式。所謂基礎教育模式就是法學本科生的教學應強化基礎知識的講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這是一個法學知識學習和法律技能培養(yǎng)的初級階段。具體來說,這一階段又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實現方式:一是基礎知識的學習,這包括法律概念、法律關系、法律行為、法律價值、法律邏輯等知識的培養(yǎng),這要以部門法核心課程為依托,主要是對教材的學習,需要靠教師課堂講授的方式實現;二是法條知識的識記,這指的是學生應對主要的法律部門和法律條款熟悉記憶。從部門法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對三大實體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和三大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的法條內容要熟悉。從法律條款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對法條的基本涵義、語句結構、適用情形、條款項目要識記。這一過程需要學生強化記憶,也是當前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必備的一項素質。三是法律實踐的鍛煉。這是當前很多法學本科生強烈渴望的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如學生校外參加實習、旁聽庭審、律所鍛煉,校內參加模擬法庭、法律文書寫作等形式。當然,有條件的教師還可以帶領專業(yè)素質較高的學生參與課題調研活動,親自帶領學生展開實地調研體驗法律實踐的魅力。
第二,引導教育模式?;A教育模式階段只是滿足了法學本科教學的初級要求,只是使學生具備了基本的法學知識和法律思維以及法律實踐能力。但這對于培養(yǎng)高素質全面的法科學生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一名優(yōu)秀的法科學生,不僅在法學基礎知識上是扎實的,而且在人生目標、人格道德等方面也是健全的。在引導教育模式階段,承擔教學任務的專業(yè)課教師以及承擔學生管理職責的班主任或輔導員責無旁貸。引導教育模式在具體內涵上,首先體現在對學生人生目標的引導上。殊不知,很多法學大家法律名人都是在大學階段樹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標。筆者倡導法科學生的人生目標可以多元化,應當因人而異符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學教師應當起到引導作用,比如有的學生熱衷于法學鉆研,可以引導其進一步考研考博;有的學生對域外法律感興趣,可以引導其學好雅思托福,走出國留學之路;有的學生喜歡法律實務和實踐,可以引導其提前準備司法考試,便于以后往實務方向發(fā)展。其次體現在對學生人格精神、道德情操方面的引導上。法不外乎人情,人有情、法亦有情。法律條文是教條的、形式的,但法律人不應是冰冷的、機械的,也應具有人文精神和高尚道德。這點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法律的人文關懷進一步講授給學生,可以通過典型案例的形式,特別是那些法律效果、社會效果、人文效果都比較好的典型案例將其背后的精神引介給學生。
第三,思想教育模式。如果說基礎教育模式只是個“基礎”,引導教育模式只是個“引導”的話,法學本科教學若僅停留在這兩個層面的話,那么對于法學理論的發(fā)展和法學思想的傳播來說還稍顯“美中不足”。眾所周知,孔子之所以千百年來受世人尊崇,并不在于孔子所具備的某些技能,而是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家思想。法學何嘗不是如此?很多優(yōu)秀的法律專業(yè)人才,盡管當時備受尊崇,但若干年后又有多少人會記起,更多的是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果是一種優(yōu)秀的法學思想、一部優(yōu)異的法學著作、一門無二的法學流派等等,這將會被后世萬古流傳,這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當然,筆者之所以在這里突出強調這一目標,并不是要求每一位法科學生都要做到,而是作為法學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從思想上去教育學生,從理念上去影響學生,在本科階段就要在學生的心中“植入”思想的種子!促使學生樹立起更加宏大的法學學習目標!
四、促進法學本科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的建議
前文談到了法學本科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模式問題,或多或少也兼及了一些建議方面的問題。這里筆者有針對性的再提出一些建議和想法,供讀者參考。
首先,應盡力實現課程設置的類型化,采取三階段遞進式的課程學習體系。對應于前文提到的三種不同的教育模式,課程設置也可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實現類型化、模塊化。譬如基礎教育模式指引下對應知識傳輸型課程類型,引導教育模式對應于知識擴展型課程類型,思想教育模式對應于思想型課程類型。
具體而言,知識傳輸型課程類型就是重在法學基礎知識的灌輸或傳送,在課程設置類型上應以一些傳統的基礎課程為主,例如法理學、刑法學、民商學、行政法學、國際法學以及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課程,應作為知識傳輸型的主干課程講授給學生;知識拓展型課程類型,主要是為了鍛煉本科學生的法律視野和實踐能力而開設,課程設置上重在拓展學生知識面可以不拘一格,如多開設一些交叉課、興趣課、實踐課、調研課等,讓學生盡可能接受到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其知識的廣度。思想型課程類型主要目標在于加強學生思想的引導和重塑,使其在法學思想的深度上有所提升。〔3〕在課程設置上至少包括法制思想史、法哲學思想、法學名著導讀等課程,促進法治思想的傳播。
其次,創(chuàng)新教學的體制機制,豐富各種教學的手段,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就教學的體制機制而言,高校應針對法學專業(yè)的教育出臺就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尤其是法學教育遍地開花的局面之下,若想提升法學本科的教學能力,必須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學的體制機制。比如有的學校開展了法學本科學業(yè)導師工作機制,為本科生提供一對一的教師指導。但出現的問題是有的學業(yè)導師指導的學生數量過多,會使得指導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又如當前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過少、互動不足,學生與之當面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對于教師主動犧牲自己的個人時間進行交流的,學??梢猿雠_一些鼓勵或獎勵措施。就教學手段的完善而言,課上教學與課下教學應當實現互通互動,傳統教學手段與新型教學手段應實現有機結合。這首先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不僅要有扎實的法學專業(yè)知識,還要盡量具備廣博的其他專業(yè)知識,比如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也應具備。其次更重要的是,法學專業(yè)的任課教師要有比較強的責任心和創(chuàng)新意識,要善于學習各種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應用于日常教學之中。
綜上,法學本科教學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需要在科學明確目標的指引下,按照不同的教育模式有針對性的采取改革措施。唯有科學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才能最終促進法學本科教學和法學教育取得新的成功!
〔參 考 文 獻〕
〔1〕葛云松.法學教育的理想〔J〕.中外法學,2014,(02).
〔2〕張宇清.國家司法考試背景下法學課程教學改革——以“民法學”課程教學改革為視角〔J〕.科教導刊(下旬),2015,(04):101.
〔3〕顧小娟.法學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7,(11):43.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