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江蘇省常州市劉海粟美術幼兒園,江蘇常州 213000)
很偶然的一次餐前故事《兔子不喜歡夜晚》,幼兒提出的奇妙問題,引發(fā)了“黑夜的故事”主題的展開。如何以幼兒的探究視角,用主題的方式層層展開,喚醒幼兒積極的關于黑夜的相關經驗,將“夜”以獨特的、富有個性色彩展現給他們?筆者預設了主題活動的課程?;顒又?,筆者在互動中篩檢信息,不斷地調整主題的實施內容,始終圍繞互動產生的需求目標,追隨幼兒的活動,跟進多元的表達方式的指導策略。讓幼兒在感受、表達、探究和創(chuàng)意中,完成主題經驗的建構和能力的提升。
課程的創(chuàng)新要求教師在實踐中走出“知識中心”和“課堂中心”的約束。讓幼兒在做中學,給幼兒創(chuàng)設感受、體驗、親力親為、探索和操作的空間?;顒又幸層變涸诃h(huán)境、學習元素的互動中建構經驗,發(fā)展能力;要找尋幼兒的問題及經歷中有價值的元素,預設活動,關注生成。設計主題要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層層展開,回歸幼兒的生活。
幼兒有了關于黑夜的探究興趣,如何將來源于幼兒的主題靈感,選擇恰當的方式,確立適宜的發(fā)展目標,構建合適的主題活動資源呢?從現實生活中取材最方便、最有效。因此,筆者在主題實施前,通過各種途徑豐富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如: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談談與“夜”相關的話題,在交流、傾聽和分析中篩檢、整理主題建構的重點。當筆者梳理出適合班級幼兒需求的主題內容時,帶領他們一起查資料、收集和構思,在收集整理中一起嘗試創(chuàng)設為主題服務的創(chuàng)意環(huán)境。如區(qū)域里提供夜晚的圖片可以講解、相關的夜景圖片可以撕貼……來自生活中的素材加上幼兒的動手操作,為主題的展開積累了經驗(見圖1)。
主題課程打破了學科界限,強調課程的綜合化。整合是形式上的綜合,更是幼兒各種經驗的互相結合。為教師和班級幼兒將特有的知識能力儲備發(fā)揮到淋漓盡致提供了可能。
幼兒通過語言活動“我的夢”和社會活動“不怕黑”,有了表達自己夢的需求后,筆者發(fā)現可以讓他們走進畢加索的作品《夢》。于是筆者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美術活動“我和畢加索爺爺一起夢”。幼兒在觀察、交流和欣賞中走進名畫,感悟色彩和線條對夢境的表達。幼兒運用自己的觀察和理解模仿大師的作品,感受畫面和色彩中夢境的美。在與大師對話的過程中,幼兒理解了色彩、線條賦予表達的魅力。
有幼兒提議:“把晚上在家做的事情畫下來?!?語言活動“我喜歡長長的夜”便孕育而生,圍繞大家晚上在家里可以干什么,幼兒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可以吃晚飯、下棋、看電視……他們用自己的畫筆再次描繪心中的夜晚。為了創(chuàng)意地呈現幼兒的作品,讓他們在環(huán)境中與課程互動,筆者和幼兒一起創(chuàng)設了居住小區(qū)的展示環(huán)境,讓他們把自己的作品融到了每家每戶的窗口。當幼兒看到自己創(chuàng)作的《夜的故事》(見圖2)在漂亮的樓房里,感到非常的開心。接著開展的是數學活動:“我住在第幾層?”用幼兒自己的畫、自己的作品來感知數學。
圖2 夜的故事
夏天夜晚的螢火蟲也成了幼兒關注的焦點。筆者充分運用多媒體讓幼兒了解了螢火蟲,將音樂活動“小小螢火蟲”與繪畫活動相結合,他們不僅學會了唱,還在畫、貼和剪不同形式中提升了對這首歌曲的喜愛。
夜的主題經驗累積,激發(fā)了幼兒對夜晚出現的“影子”的探究熱情。為滿足幼兒的探究需求,筆者展開了“神奇的影子”的科學活動?;顒幽繕藦挠變旱恼J知出發(fā),發(fā)展語言和思維的同時,重點引發(fā)幼兒對影子形狀、大小和變化的規(guī)律探究?;顒又校變河^察白天的影子,找尋太陽變化下影子的特點,比較白天和黑夜影子的不同,樂此不疲(見圖3)。
圖3 幼兒們在測量影子
圖4 幼兒在點數星星
夜晚的星星,也成了幼兒課程的內容。通過區(qū)域活動折星星“看星星”“數星星”“擺星星”和“找星星”等有趣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主題資源,練習數數、歸類、自編應用題,幼兒玩得不亦樂乎(見圖4)。
新課程要求教師通過使用新教材,形成正確的教育思想和學生觀,充分體現改革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識,體現新的師生關系:成人應當尊重幼兒,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1]。這個主題的實施中正是堅持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原則,關注幼兒的探究需求,巧妙地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的五大領域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按照主題的形式呈現給幼兒,強化學科間的相互關系,使幼兒認識和表達事物更加全面完整。傾聽讓筆者發(fā)現了幼兒的關注熱點,追隨讓他們感受到了活動的樂趣,跟進提升了他們的探究能力。筆者深深感受到:追隨每個互動的靈感,跟進幼兒探究需求的策略,課程中活動建構是那么的自然與和諧。
嘟嘟班的幼兒在找螞蟻,其他的幼兒就問:“晚上螞蟻會干什么呀?”他們真會想,于是筆者和他們一起走進黑夜里的螞蟻王國。在和幼兒一起探索螞蟻的過程中,創(chuàng)意沙畫《小螞蟻的家》誕生了。
集體活動時筆者找來各色卡紙繪制小螞蟻的家,區(qū)域活動時筆者和幼兒一起嘗試使用各種黏合劑將沙固定。雖然本次手工活動選用了多種材料進行創(chuàng)意制作,但是集體、區(qū)域活動的有效結合,確保了幼兒技能的有效指導,還給了他們適度創(chuàng)意的空間。幼兒制作的畫面豐富多彩,活動中,他們把剪好的螞蟻貼在畫面上時,發(fā)現螞蟻不生動。筆者和他們一起,就這樣試試、那樣做做,最后用紙折的辦法做成彈簧狀,螞蟻會動了,幼兒歡呼雀躍。活動的課程里,幼兒積極地表達著、歡快地吟唱著,發(fā)現著黑夜的可愛。
正是這樣的篩檢組合創(chuàng)意,凸現了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的綜合,巧妙地進行集體教學和區(qū)域搭配。粗粗的繩子變成路、細細的沙堆成墻、動感的小螞蟻充滿活力。筆者為幼兒的創(chuàng)意表現感到欣慰,探究過程中的經驗和創(chuàng)作豐富了幼兒的主題表現。幼兒制作出彈簧螞蟻的過程,他們真正感受到了活動探究的樂趣。
雖然這樣的主題實施,給教師帶來了許多的挑戰(zhàn):必須不斷地根據幼兒的反饋信息,及時地調整活動預設,尋找適宜幼兒的探究表達方式,創(chuàng)意地呈現幼兒的學習經驗。但是,筆者驚喜地發(fā)現,在班級的環(huán)境里,幼兒的學習過程是那么的清晰可見。
師幼互動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利用正好給教師提供了反思素材。在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中教師不斷充實自己與積累經驗。在“腦中有目標,心中有教材”的指導下,在實踐中去感悟新課程理念,積累新經驗。每一次的信息篩檢和反饋調整更加可以歷練執(zhí)教者的課程整合能力,設計的活動更適宜所在班級和幼兒的發(fā)展需求。
圖5 班級的主題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