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堅
(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金禧小學,廣東韶關 512700)
對高年級的閱讀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重在學生自己的體驗感受、整體把握而不是理性的機械分析。強調(diào)獨立閱讀、探究性閱讀,提出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出自己的判斷。然而,身為一線教師都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能力普遍偏低,與教學目標相去甚遠。
第一,課堂上,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大部分學生都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成了虛化。教師去聽課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的課,學生都只跟著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機械的分析,課堂氣氛不活躍;甚至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講得多、講得累,學生讀得少、想得少、說得少,學生自主閱讀的行為和自己的體驗感受成了空談。
第二,獨立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很少,大部分學生閱讀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和評價能力偏低。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果答案就在課文中顯而易見,學生的回答就很熱烈;如果是需要思考、概括的問題,學生幾乎都不想思考,在等別人的答案;而且,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都不注重自己的表達方法,課文中有的就照書讀,沒有的常常表達不清楚或不準確。對同學的回答,更沒能力進行評價,對與不對,說不出所以然來。這很難談得上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出自己的判斷。
第三,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探究性閱讀較少,而淺層性閱讀較明顯。如筆者每周布置學生課外閱讀一篇文章,并寫一篇讀后感,結(jié)果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學生能寫出自己對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或表達方法等的看法和想法這樣有價值的讀后感;而大部分學生只提到文章內(nèi)容,寫不出自己的感想。顯然,大部分學生課外閱讀只在乎文章的表層意思,而不思考文章的本質(zhì)所在。很難找到探究性閱讀的影子。
第四,每次的單元測試或考試,失分最嚴重的都是閱讀題。從學生的答題情況可以看出,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明顯偏低。筆者對本校本學期六年級共250名學生的期末測試中閱讀題的答題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這道題得滿分的只占百分之二十;“說說你對畫‘____’線的句子的理解”這道題得滿分的只占百分之十五;其他題目的答題效果也很不理想,很多回答不準確,語句不通順。
目前,很多教師都將閱讀教學的著眼點放在文章的內(nèi)容、思想和情感上。這些著眼點都屬于一般意義上的閱讀范疇;而語文教學中的“語文閱讀”,應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在現(xiàn)實教學中,“閱讀能力”往往被窄化了。如《怒吼吧,黃河》這篇課文中,有這么一段描寫光未然朗誦《黃河大合唱》歌詞的排比句:“他的聲音時而鏗鏘有力,充滿激情,如同噴薄而出的朝陽;時而低回婉轉(zhuǎn),無比哀傷,如同暴風雨中折翅的小鳥;時而行云流水,歡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過霧靄的小溪;時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如同那濁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黃河……”這段話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談談自己的感受。有位教師這樣指導學生感悟。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光未然是怎樣朗誦《黃河大合唱》歌詞的?”生讀描寫光未然朗誦《黃河大合唱》歌詞的那組排比句。教師隨即出示那組排比句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遍,接著立即問:“這段話講了什么?你從每一個分句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稀里嘩啦地答了一通,教師連連稱贊。課堂上,沒有給學生想象的時間,沒有啟發(fā)學生想象的導語,更沒有讓他們?nèi)ピu價同學的發(fā)言;學生根本沒有真切的體驗,沒有個性化的評價。顯然,這位教師對“閱讀能力”的認識和理解不夠透徹,甚至不夠明確;只知道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重要性,而沒有認識到想象能力和評價能力也在閱讀能力的范疇中,沒有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和評價能力的重要性。以為學生答得出來就達到了閱讀教學的目的,這樣的教學案例不勝枚舉。正因為許多教師對“閱讀能力”的認識和理解不夠透徹,窄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導致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普遍偏低[1]。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有意無意地限制學生的思維。很多教師都喜歡采用自己設計的膚淺的問題或自己設計的導語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用自己回答問題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師生的對話占據(jù)的時間太多,而學生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則少之又少,導致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足,思考度太淺。
有的教師為了渲染課堂氣氛,甚至還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一問一答,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教師喜笑顏開;課堂上轟轟烈烈,而學生卻一無所獲。此外,在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重知識、輕能力,重體驗、輕思維,只注重理解和感悟,不重視學生的表達與評價。如有位教師在教《怒吼吧,黃河》一課時,這樣指導學生感悟光未然創(chuàng)作《黃河大合唱》歌詞的背景。
師:光未然是怎樣得到創(chuàng)作靈感的呢?
生:只見滔滔黃河水,滾滾向東流,驚濤駭浪撲面而來,虎嘯龍吟之聲如雷貫耳。
師:哪些詞寫出了黃河的氣勢?
生:驚濤駭浪、虎嘯龍吟、如雷貫耳。
師:更讓詩人震撼的是什么?
生:船工們光著膀子……竭盡全力與河水拼搏。
師:這句話表現(xiàn)了船工們怎樣的精神?
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師:看到這一切,光未然想到了什么?
生:那隆隆的巨響……大禹精神嗎?
師:大禹和軒轅黃帝有什么精神?
生:披荊斬棘、殺出生路。
師:此時此刻,光未然的腦海閃過一個什么想法?
生:寫一首長詩,來歌頌祖國的母親河,來書寫民族的苦難,描繪斗爭與光明!
這個教學片段,有理解,也有體會;可是,很多問題的設計都是沒有思考價值的,學生順口就可以回答。而且,學生的回答基本上是照書讀,表達能力根本就得不到訓練,更沒有評價。這樣的教學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可見,教師對“閱讀能力”的忽略與弱化,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豐富有效的閱讀實踐活動是學生閱讀能力形成的重要載體;然而,目前的閱讀教學,基本上是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師生互動對話的形式,在字句、篇章的模式中游走。有的教師甚至把字、詞、句這些基礎知識的訓練當作閱讀教學的重點來抓。學生自主閱讀的經(jīng)歷不多,自主探究成了空談;另外,教師們常常忽略課外閱讀的指導。雖有布置,但無檢查,更不引導學生運用閱讀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導致學生學而忘之。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偏低的一個因素。
綜上所述,這正是造成學生每次單元測試或考試,閱讀題失分最嚴重的原因所在。
語文閱讀能力主要包括語言能力、評價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幾方面能力。語言能力是指認讀、理解、內(nèi)化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評價能力是指對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表現(xiàn)形式和風格特點等進行鑒別和評價;創(chuàng)造能力是指從課文中汲取各種知識和思想,并超越作者的認識和體驗,形成自己的見解或提出新的問題,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升華[2]。
要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必須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高年級的閱讀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高年級閱讀目標
作為一線教師,只有明確自己所教學段的教學目標,扎扎實實地落實好本學段的閱讀目標,讓學生得到有效的訓練,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主陣地。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重點應放在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并扎扎實實地訓練,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奠定基礎。
首先,教給學生整體閱讀的方法。在高年級的課堂教學,可先初讀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如每學一篇課文,可讓學生先默讀課文,標出不理解的詞,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再想想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qū)懙?,以及寫了哪些?nèi)容;然后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
其次,教給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揣摩重點詞句、段落,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如上面提到的《怒吼吧,黃河》一課,指導學生感悟描寫光未然朗誦《黃河大合唱》歌詞的那段排比句,就可展示那段話,先讓學生讀讀;接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感悟第一分句:(1)“鏗鏘有力”“充滿激情”和“噴薄而出”是什么意思?(2)抗日戰(zhàn)爭的什么階段像“噴薄而出的朝陽”?(3)此時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讓學生自由讀后面三個分句,并仿照教師教的方法去感悟;然后再讓學生匯報,并讓學生互相評價感悟;最后引導學生感悟這組排比句的寫法。這樣,既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又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就會有真切的感悟體驗,也會有個性化的評價。
再次,教給學生讀思批注相結(jié)合的閱讀方法。閱讀教學如果不進行細致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和教學效果就難以得到保證。在高年級,最常見的讀思批注相結(jié)合的閱讀方法有:(1)符號勾畫法。即針對文中重要的或有疑問的地方用各種符號勾畫出來,如給生字注音、關鍵詞加點和重點句畫線等。(2)默讀靜思法。也就是帶著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或教師提出的問題默讀課文,靜靜地思考,在文中尋找答案。(3)寫批注法。就是在讀課文的同時,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或疑惑等。批注的內(nèi)容可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可提出疑問、可談自己的體會或見解等。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11課《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在指導學生理解感悟“我們”愛教師時,筆者先導讀:“那么好的教師,‘我們’愛她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們愛教師呢?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有關句子并在旁邊寫上批注(寫出自己的體會或感想)。”讓學生充分地讀、畫、思和寫后才讓他們在小組交流,最后讓他們匯報。結(jié)果學生匯報十分踴躍,而且都是自己真實的體會和感受。在起始階段,教師要先做示范,再讓學生讀和寫;及時檢查并表揚寫得好的學生,讀出他們的批注,給其他學生樹立榜樣,從而達到以一帶十的效果,使學生正確掌握這種閱讀方法。
最后,誦讀積累運用。可以積累好詞佳句、可以積累作者的表達方法等,努力做到靈活遷移,學以致用。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的含義有二:一是讀得少;二是記住得少。所以說話、寫作文時便沒詞兒了。如果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日久天長,待到自己說話和寫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課外閱讀和寫讀書筆記,正是解決“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個問題的好方法。課外閱讀和寫讀書筆記,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和積累語言;還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然而,現(xiàn)今學生課外閱讀大多已徒有虛名了,他們讀書只追求故事情節(jié),而不思考文章的本質(zhì)所在。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精心指導,比如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去閱讀課外讀物,教給學生閱讀筆記的寫法,并及時表揚讀書筆記寫得好的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寫讀書筆記;同時,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比賽,從而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
只要語文教師能不斷地探索和不斷地改進閱讀教學的方法,扎扎實實地訓練閱讀能力,閱讀教學的效率一定能事半功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自然而然也可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