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鶴瀟
摘 要: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可以看見幼兒教學的現(xiàn)象。因此,幼兒教學是成人教學的有益補充,教師、幼兒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中成長發(fā)展,彼此的每一步發(fā)展都是雙方“共生”、“共榮”的結(jié)果。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視角下的幼兒園教學,以期能夠為其他教師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新視角;幼兒園;教學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幼兒的教學活動是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這些活動的發(fā)生與展開是以幫助、提醒、分享、反饋、質(zhì)疑等形式出現(xiàn)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生活教育論出發(fā),提出兒童不僅可以教兒童,而且可以教成人。
一、幼兒教學的產(chǎn)生
(一)幼兒同伴間的教學。在多元化、信息化的時代里,不同的幼兒來自于不同的環(huán)境,攜帶了不同的文化基因,具有不同的經(jīng)驗、興趣、氣質(zhì)、性格等。由此種種為幼兒同伴間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平臺,并且在人的一生成長過程中,很多的經(jīng)驗都是從同事,周圍生活中的人習得的。比如美術(shù)活動一名幼兒在畫大樹,旁邊的幼兒看后,也跟著畫大樹;在操作區(qū),一名幼兒正教一名幼兒如何把繩子穿進小孔;新入園的一名幼兒在哭,一名幼兒走過去對他說,別哭,別哭,你看我都不哭,邊說還邊輕輕拍打著哭者的肩膀……這些幫助、提醒、分享式的教學活動,就這樣自然產(chǎn)生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既有有意識的教學,也有無意識的教學。教者是知道什么教什么,能教什么教什么,隨處可教,隨時可教。而學者是能學什么學什么,隨處可學,隨時可學。教學的主體是年齡、高矮、認識或不認識的不同的幼兒。
此外,幼兒的泛靈性,決定了幼兒世界中的動物、植物、河流、山川也會唱、會跳、會說話等,它們也同樣成為了幼兒教學的“同伴”,幼兒會把生活中獲得的經(jīng)驗等遷移、再現(xiàn)到它們身上,只是教學的主體都是幼兒自己本人。
二、幼兒教學的價值
(一)教師方面
1.幼兒教學引領(lǐng)教師呵護童心。幼兒的世界是泛靈的、詩的、藝術(shù)的、游戲的、夢想的、童話的……。因此,童心永遠是充滿靈性、渾樸自然的,但同時也是脆弱的。這就要求我們從小事做起,珍視它,呵護它,放飛它!20世紀,人們普遍驚嘆幼兒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提出了“向孩子學習”。這引領(lǐng)教師意識到了孩子的知識面是很廣的,在教育活動中不應急于以自己的“一孔之見”,立即否定孩子的新異想法,而是走進幼兒的生活,和他們交流,尊重幼兒,呵護童心,給孩子也給自己更廣闊的問題空間。
2.幼兒教學催生智慧教師成長。在教育教學和師幼互動過程中,教師的價值源自于孩子內(nèi)心的肯定。因此孩子的教學鞭策著教師與時俱進,終身學習,做一個細致的觀察者、耐心的傾聽者、成熟的自我監(jiān)控者和勇于改造自己的反省者。從孩子興趣和需要出發(fā)給予幼兒充分享受快樂童年的權(quán)利和空間,給予幼兒一個在幼兒理解意義上真正快樂的童年。唯能如此,教師所面對的才能是一個更為精彩、豐富、生動的世界,才能感受到幼下心靈的多姿多彩,并從作為主體的幼兒身上獲取以往教育教學情景中難以出現(xiàn)的靈性與靈感。這是智慧教師成長的“素養(yǎng)”,是孩子的天性、天能、天權(quán)得以充分舒展所需要的空氣、陽光和水,更是師幼“共生”、“共榮”的“泵”,是精采活動產(chǎn)生的“本”。
(二)同伴方面
1.幼兒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在幼兒教學的過程中,教學雙方是完全絕對平等的。并且教、學雙方是均以自己文化世界的共同語碼為基點,完全是出自自發(fā)的、主動的、內(nèi)心的需要,沒有什么外在的任務(wù)、檢查,心情是完全放松的。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共同學習,并且教與學的角色隨時可以互換,他們在一起游戲、進餐、休息時,在共同回家的路上……都可以教學,教學雙方在過程中體驗更多的是幸福、快樂,因而更能激發(fā)幼兒學習的樂趣。
2.幼兒教學可以提高交往與合作能力。幼兒在一起,就會產(chǎn)生合作與交往。這是幼兒個體成長的需求,也是未來社會每個人最重要的素養(yǎng)。每個幼兒都有社會交往的需求,都有被同伴承認、接納的需要。在幼兒教學的過程中,教學雙方會學習如何加入同伴的圈子,學習公平友好交往規(guī)則等。換句話說,教者與學者是在對話中完成認知沖突的,幼兒教學是幼兒世界中廣義的一種對話。
三、幼兒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守護孩子的世界。在孩子的世界里,世界的注解是“一百種語言”。成人們自己無法生活在不屬于自己的世界,我們又有何理由讓孩子離開自己的生活到成人的世界呢?在日常生活過程中,教師們應該用動態(tài)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發(fā)展與變化,真誠地去守護孩子的世界,融教育于無痕,而不是藐視幼兒、灌輸幼兒、強迫幼兒。因為任何精彩、鮮活的活動源自于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真實地去感受周圍的環(huán)境。
(二)教育應高于幼兒自然狀態(tài)的生活。教育必須尊重兒童,立足于兒童的天性,才有可能高于兒童自然狀態(tài)的生活。因此,應以兒童的生活為基點,按照兒童成長的需要為兒童提供比自然狀態(tài)生活更多的機會,滿足兒童的本能,興趣和需要,同時,家庭、社區(qū)、社會應加強聯(lián)系,讓兒童在綠色的、原生態(tài)的生活環(huán)境中,有效地產(chǎn)生幼兒教學現(xiàn)象。
(三)教師應及時地引導。兒童是成長的個體,但也是需要引導,保護的個體。兒童視界中的“百草園”固然快樂,但其間也充滿著各種挑戰(zhàn),需要教師應及時地引導,共筑師幼互學的氤氳環(huán)境。在幼兒教育中,越是優(yōu)秀的教師越懂得如何尊重幼兒,啟發(fā)幼兒、引導幼兒,并在日常生活中用積極地行為去影響幼兒、回應幼兒、支持幼兒,共同營造良好的師幼“二人轉(zhuǎn) ”,相互教學,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趙茜.新視角看幼兒教學[J].今日教育:當代幼教,2011(5):26-27.
[2]周紅梅.簡約:幼兒園教學的新視角[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 2014,30(6):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