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維剛
摘 要:教學生做一個有用的人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因此千方百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及世界觀是一個教師的基本職責。“教書”“育人”兩者同等重要,忽視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教師的失職。因此,作為英語教師,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之外,更重要的有策略的教學生做一個優(yōu)秀的青年。
關鍵詞:德育;英語;教學
一、通過英語課堂創(chuàng)造和諧的德育環(huán)境
教育學生先做好人,成人,然后再讀好書,成才;德育至關重要。德育是一種道德追求活動,即教育在不斷發(fā)展、完善人的各種德育過程中,使人們得到一種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滿足,得到一種精神享受。道德不僅是規(guī)范性品格,更重要的是有理想和引導性品格。英語課堂要進行德育滲透,必須首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的德育環(huán)境。應滿足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應使課堂生活充滿愛、尊重與信任,處處洋溢著誠實、寬容、謹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氣和一系列民主價值。課堂上,我們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民主、輕松的氛圍。教師是朋友,是道德認識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同時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導師,是施愛者。給予學生的是關心、接納和尊重。我們要笑對每個學生,對學生所犯的語言錯誤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從多元的角度去評價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心理的變化,創(chuàng)設對學生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或問題情景,引發(fā)學生參與的欲望和行為,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fā)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yǎng)。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到自己能夠平等與他人相處,能夠被尊重,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同學的發(fā)言,尊重每個同學的語言成果,不嘲笑別人。
二、備課時挖掘教材內容的德育因素
滲透德育,備好課很重要。語言是思想文化的載體,英語教材的課文內容自然滲透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教材中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能否充分獲得利用,主要靠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認真挖掘教材潛在的德育因素,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寓德育于英語語言教學之中。這既遵循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則,又符合英語教學的規(guī)律。新編中學英語教科書是一套內容豐富、色彩鮮艷、設計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話題為綱,注重能力培養(yǎng):學會學習學會求知,課文所滲及的題材比較廣泛,有的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有的是人類所共同關心的問題,具有時代感、思想性、科學性、實用性、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學校、家庭、動物、購物、時間,文具和飲食等,這些教學內容都滲透了德育因素,教師應努力挖掘這些教育因素,以知識為載體,在教學中滲透人際關系、思想品質、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
三、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滲透形式
(一)采用多種活動形式滲透
1、課堂組織學生合作。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主陣地在于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適宜、適時、適度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一起指正,既要對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這是一種滲透德育的重要教學形式之一。
2、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活動。在課堂上道德知識、觀念、規(guī)范是抽象的,必須以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才能為兒童所接受。教學中,我們要創(chuàng)設有移情效應的氣氛,理想的或沖突的,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游戲是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這種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配合的活動方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guī)則,學習科學知識等是很有用的。試想當學生學會了單詞,來走“單詞迷宮”,最后同桌二人齊心協(xié)力走出“迷宮”的游戲活動,會給學生帶來多大的精神財富。
(二)在上課時找準機會滲透。課堂上,教師要做個“有心人”,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找準機會,適時、適度地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在自然滲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意識。在平時的周考和月考題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勵志文章和建立和諧家庭關系的文章,都是優(yōu)秀的德育素材,可以深入解讀和要求學生多背誦,耳濡目染,在人格和情商方面全面提高教師和學生。如陜西高考中的替父親洗梳子的故事,體會父親工作的艱辛和愛。全國卷中,作者同父親一起收玉米的辛苦和無奈,對比父親的樂觀和勤奮,自己深受影響的故事。
四、有目的多開展課外德育實踐活動
德育強調:德育應促進學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它所努力實踐著的是讓學生在自己親身參與的生活與實踐活動中感受、體驗、辨別、生成,這種精神的生成與建構只有讓學生經(jīng)歷了體驗、感悟的過程后才能實現(xiàn)。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不能將教育僅僅停留在課堂所創(chuàng)設的各種學習活動,而要將課堂上的德育內容擴展到學生的其它生活空間,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的特定情境中進入德育實踐探索,使教育具有針對性,使情感體驗達到最優(yōu)化。例如當學生了解了文化母親節(jié),教學生制作一張卡片送給母親,以此來表達對母親的愛。
總之,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根據(jù)德育工作的特點,重視德育與英語學科的整合,正確選擇和運用德育滲透的方法,有始有終地堅持教育滲透,在教學的點滴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育人才,育全才,育專才,為國家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lián)合編寫:《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2]鄭金洲著:《教育通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石中英著:《教育學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