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葉 周若清 周勇 唐順利 任可
摘 要:“微文化”時代下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行為發(fā)生深刻變化,同時也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產生了深刻影響。因此,厘清“微文化”時代的基本概念與特點,深入分析“微文化”時代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新變化,提出符合當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順利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策略,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微文化;高校;黨建;創(chuàng)新;研究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微文化”時代下大學生群體的學習生活受到深刻影響,同時也使得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發(fā)生了新變化、遇到了新挑戰(zhàn)。因此,加強與創(chuàng)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出符合當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順利發(fā)展的新策略,成為高校黨建工作面臨的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現(xiàn)實課題。
一、“微文化”時代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概述
(一)“微文化”時代概述
百度百科詞條中對“微文化”給出的表述是:“它是一種積聚的力量,通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不經意間卻改變了人民的生活”?;影倏圃~條對“微文化”給出了一個“提示性釋義”:指由于微博這一網絡平臺的產生和普及而衍生出來的注重向個體和微觀發(fā)展的文化現(xiàn)象,并提及“此詞經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審定入選2010年年度新詞語,收錄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從目前已有的網絡文獻資料來看,“微文化”尚未有明確統(tǒng)一的定義,也沒有嚴格系統(tǒng)的學科劃分。而結合“微文化”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從形式來看,“微文化”是網絡時代的延伸與變革,是以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飛速發(fā)展為技術支撐,以智能手機的全民普及與“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各種“微應用”的廣泛使用為發(fā)展動力,以短小精悍、個性表達、實時互動為特點的一種新文化現(xiàn)象。從內涵來看,“微文化”是當前主流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tǒng)文化與時俱進的階段表現(xiàn),也是新時代社會與個人需求的具體體現(xiàn)。
(二)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概述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主要包括學生黨員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黨員的黨性教育與學生黨組織的管理建設等幾個方面。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徑,是新時期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
二、“微文化”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新變化
(一)“微文化”時代高校黨建工作的方法與手段更加豐富快捷
傳統(tǒng)時代下的黨課培訓、黨員活動、學習交流、支部會議等往往受到時間、場地等各種因素的限制,教育手段也多采用現(xiàn)場授課、集中學習等相對單一的模式,難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交流的興趣,也無法滿足新形勢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需求。而在“微文化”時代下,信息的傳播與交流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互動平臺與“微視頻”、“微公益”等新穎手段,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毫無阻礙地推送各種學習與教育資源,快捷便利地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時代方法與手段的不足。與此同時,學生黨組織名義下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的開通、學生黨員QQ群、微信群的建立,讓學生黨組織的通知傳達、信息發(fā)布、相互溝通變得更加快捷方便。
(二)“微文化”時代高校黨建工作的運行與開展更加公開透明
傳統(tǒng)時代下對某個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歷程、學習經歷、日常言行、思想動態(tài)等情況的了解比較困難,特別是對其不熟悉的老師和同學很難對其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而對其熟悉的老師和同學受限于傳統(tǒng)的交流方式又無法有效表達對其的意見與看法,導致某些情況下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與管理變成了“看表面”、“靠私交”與“走形式”,從而引起師生的不滿,繼而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產生懷疑。而“微文化”時代“微博”、“微信”的開通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更為頻繁,了解學生的日常言行、學習經歷、思想動態(tài)變得更加方便,黨組織名義下的微博與微信公眾號的開通、信息的公開發(fā)布、實時的溝通交流讓黨建工作的運行開展變得更加公開透明,也讓有意見和看法的師生有了發(fā)表意見、雙向溝通、獲取反饋的途徑。
(三)“微文化”時代高校黨建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zhàn)
首先,“微文化”時代下信息傳播的快捷便利固然是其優(yōu)勢,但也給高校黨建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與影響。現(xiàn)有條件下很難對所有的網絡信息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審查監(jiān)控,一些別有用心的個人和組織借助“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散布反動言論或不良信息,夸大炒作負面新聞,擾亂視聽,而大學生群體甚至包括大學生黨員因經驗不足、立場不穩(wěn)或偏信偏聽極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亂。其次,“微文化”時代下大學生群體容易出現(xiàn)上網成癮現(xiàn)象,產生手機依賴癥,導致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發(fā)生偏離,性格發(fā)生扭曲,極大地損害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進而導致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發(fā)展受到影響。最后,“微文化”時代下對高校黨建工作者的思想觀念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黨建部門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QQ群或專題網站平臺等開展學生黨建工作,這就需要黨務工作者具備一定的網絡知識與技術能力來設計或維護各類平臺。并且,黨務工作者還應有效地利用各類平臺與學生黨員進行定期的互動交流,及時反饋或解決學生黨員的意見與問題,而不是片面追求黨建工作的形式效果。
三、“微文化”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策略
(一)“微文化”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理念創(chuàng)新
首先是牢固樹立“大黨建”的思想?!按簏h建”思想是一種全新的黨建工作理念,“大黨建”是將整個高校的黨建工作統(tǒng)一起來,黨建工作不再僅僅是高校黨務工作者或黨務部門的事,而是高校從上至下、從領導到普通教師,從輔導員到學生,從黨務部門到各級行政部門、各級教學單位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構建成為一個涵蓋全校的黨建組織機構并形成一套完善的黨建工作制度。其次是黨務工作者的工作觀念要與時俱進。作為工作在黨建第一線的黨務工作者,不能排斥“微文化”時代下各種新興事物的出現(xiàn),不能死守著以往陳舊的工作習慣與思維模式,不能以各種理由拒絕對于“微文化”時代下各種新技術的學習,而是應當迎難而上,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興平臺與技術與學生進行互動與溝通。
(二)“微文化”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內容與模式創(chuàng)新
從內容創(chuàng)新來講,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內容不應該僅僅是傳統(tǒng)的書本知識,而應當將單一的黨建知識與高校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校園文化等相互融合,把黨建和高校發(fā)展與教育教學有機結合,把黨建理論與學習實踐統(tǒng)一起來,形成全新的知識體系。從模式創(chuàng)新來講,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應該在現(xiàn)場授課、集中宣講、紙質資料傳達的傳統(tǒng)模式基礎上,結合“微文化”時代下各種“微應用”廣泛深入使用的特點,實現(xiàn)網絡教學、在線討論、微博發(fā)布、微信推送、手機視頻等多維模式。
(三)“微文化”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保障機制創(chuàng)新
“微文化”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順利展開離不開各種保障機制的執(zhí)行與完善,結合“微文化”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發(fā)展的特點,應健全保障硬件與軟件資源的合理、完善并創(chuàng)新日常教育管理機制;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黨建工作考核體系,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標準細則并進行量化;建立健全網絡行為準則與網絡信息監(jiān)督制度,由專門的部門和負責人負責信息甄別與技術處理,系統(tǒng)監(jiān)管網上資源與言論。
(四)“微文化”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平臺創(chuàng)新
構建并完善黨建工作平臺是保證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高效展開的有效手段,結合當前高校黨建工作的實際,高校學生黨建部門可以逐構建并完善以下各級各類平臺:建設并完善網上黨支部與網上黨校;建設并完善高校BBS黨建論壇;建設并完善博客宣講平臺;建設并完善黨建部門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QQ交流群;開發(fā)手機黨建工作APP程序,構建高校智慧黨建系統(tǒng);加入并有效發(fā)揮“全國黨建云平臺”作用。
參考文獻
[1] 唐平秋,耿卓.微文化背景下高校輿情管理的機遇與挑戰(zhàn)[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2):99-104.
[2] 喬丹,汪振友.“互聯(lián)網+”模式下高校黨建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10):95-100.
[3] 柏華,柏嬙.新媒體時代高校黨建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8):33-34.
[4] 蔡錦山.高校黨建工作科學化的問題及突破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4):29-31.
[5] 高艷青.新時代進一步加強高校黨建工作的若干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05):58-63.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微文化”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6B17。
作者簡介:李葉葉(1984- ),女,滿族,吉林通化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