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劉 舟 劉石志
【命題背景】
河流水文特征相關知識點一直是高考的重點,也是難點,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Ⅰ涉及“河流水文”的題目超過16分,卷Ⅱ達到8分,而絕大多數同學大多能夠接受一般河流特征的描述、成因分析,這些分析的內容基本也是在自然地理范圍內進行,而相關人類與河流水文的關系處理類就相對較少,筆者在帶領學生進行河流水文特征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理論與實際的差異,例如下文第1題,理論狀態(tài)下的結果呈現(xiàn)應該是東岸含沙量高于西岸,結果發(fā)現(xiàn)得出的結果是西岸多于東岸,這就是人類修建護堤對河流的影響,使得泥沙的來源減少。筆者由此設計了2道有關河流兩岸水文差異的小題。
河流水情,是指河流的水位、流量等隨時間的變化情勢。水位和流量有日、月、季、年和多年變化,它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也是河流分類和水文區(qū)劃的重要依據之一。由于受河流形態(tài)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河流兩岸的水情也會存在差異。
對于一般直流(適用于北半球),如下圖:
河流左岸由于流速變緩,泥沙沉積,左岸一般也是沙洲、洲灘的形成地,右側由于侵蝕增強,河道較深成為了碼頭航道的首選地。
【試題設計】
圖中河流為我國南方某省最大河流。圖1為該河段東西向剖面示意圖,河流流向為自南向北,河中沙洲為該河最大的沙洲;圖2為該市某中學學生在A,B兩處取得水樣蒸干后的物質;表1為長沙某學校的地理實踐小組在2018年5月上旬進行的一次考察記錄表。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圖1 河流東西向剖面示意圖
A處水樣蒸干后的物質 B處水樣蒸干后的物質
圖2
1.根據材料比較河流兩岸含沙量特點,并解釋形成的原因。
2.綠道是為步行和騎行提供的安全、連續(xù)、生態(tài)的線形綠色開敞空間。2017年該市將建共計3 000千米綠道,其中1 000千米為自行車道,請問上述河流兩岸的綠道應該設置在圖中哪一側并解釋原因。
【試題分析】
第1題,考查學生的讀圖和分析能力,水樣蒸干后的物質放置在蒸發(fā)皿內,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顆粒大小以及數量的多少。如果不考慮植被覆蓋率和河流兩岸的巖石性質,則河流流速越快,含沙量越大。因為流速越快侵蝕能力越強,且流速越快,搬運能力也越強,徑流中的泥沙含量越多,并且顆粒會越多。從圖中可以看出,右岸有水泥護堤,導致河水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岸靠近的時候,流速會加快,攜帶的物質顆粒比較粗,但是水泥護堤使得泥沙的來源減少。本題要跳出一般自然因素對河流的影響的思維,從圖示材料中找出人類活動(護堤)對河流水文環(huán)境的影響。
第2題,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顯示綠道是為步行和騎行提供的安全、連續(xù)、生態(tài)的線形綠色開敞空間,也就意味著綠道對綠化、平穩(wěn)度有要求,根據第一題的結論右岸為侵蝕岸,左岸為沉積岸,學生調查表的情況也顯示堆積岸符合綠道的要求。本題既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
【參考答案】
1.特點:右岸含沙量較少,顆粒較粗。
原因: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右岸流速較快,搬運能力強,顆粒較粗,但是有水泥護堤的存在使得泥沙來源減少,故含沙量較少;左岸由于流速較慢,搬運能力較弱,顆粒較細,邊灘發(fā)育,泥沙來源豐富,故沉積物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