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捷 編輯/白琳
失效地點和兌用地點應當“相同”應理解為“無需等同,但須匹配”。否則,極易使信用證的開證行在可能的爭議和糾紛中處于被動地位。
信用證的失效地點與兌用地點應當匹配,這是UCP600的基本原則,也是ICC的一貫立場。但在實務中仍有大量信用證存在效兌不匹配問題,而不少開立者對此卻置若罔聞。
在ICC意見TA.857的案例中,信用證失效地點為受益人所在國,兌用地點為任一銀行。對此,國際商會在案例分析中再次強調(diào),依據(jù)UCP600第6條的精神,失效地點和兌用地點應當相同。
對于此處的“相同”,筆者的理解是:無需等同,但須匹配。如不能匹配便屬于ICC定性的“開得不好”的信用證,并極易使信用證的開證行在可能的爭議和糾紛中處于被動地位。
筆者列舉以下四種情形來闡述自己對“無需等同、但須匹配”的理解(假設,開證行和受益人在不同國家而通知行和受益人在同一國家):
(1) 在通知行柜臺/開證行柜臺失效+在通知行/開證行兌用,屬于等同一致;
(2) 在受益人所在國/開證行所在國失效+在通知行/開證行兌用,或在受益人所在國/開證行所在國失效+在受益人所在國任一銀行/開證行所在國任一銀行兌用,屬于匹配;
(3) 在開證行所在國/受益人所在國失效+在任一銀行兌用,屬于不匹配;
(4) 在開證行所在國/受益人所在國失效+在通知行/開證行兌用,屬于前后矛盾。
基于上述四種情形,在開證時,應該避免出現(xiàn)(3)和(4)的情形。但實務中的信用證卻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3)和(4)的情形。
筆者在實務中曾遇到一個信用證,開證行在中國,受益人在美國,失效地規(guī)定為美國,兌用銀行為任一銀行。這樣的安排是為了方便受益人通過其當?shù)劂y行交單。但開證行實際收到單據(jù)時,卻發(fā)現(xiàn)交單行是中國的一家銀行,而此時已過交單期,這讓開證行為難。一方面,按照信用證安排的本意,受益人應通過美國的指定銀行交單,但實際卻是通過美國以外的非指定銀行交單,那么依據(jù)慣例,交單地點就轉(zhuǎn)移至了開證行,交單則構成遲交單不符;但另一方面,由于失效地點和兌用地點的組合設置屬于上文情形(3),受益人完全可以以“信用證規(guī)定在任一銀行兌用,因此單據(jù)在期限內(nèi)提交至任一銀行即算作及時交單”為由抗辯。按照TA.857對效兌匹配的分析結論以及ICC對開證瑕疵的一貫立場,在這種情況下,開證行很難在糾紛中自圓其說,很可能需要為自己的無心之失買單。
其實,在不違背申請人意圖的前提下,開證行在開證時只需在“任一銀行”前加上美國一詞(美國任一銀行),就可使失效地和兌用地完全匹配,輕松跨過效兌不匹配的“陷阱”。
筆者還遇到過以下情形,申請人在開證時要求失效地在對方,而兌用地在己方。其目的可能是既想便利對手交單(交到當?shù)劂y行即算完成交單),又不愿意給對方當?shù)劂y行以指定銀行的身份(擔心對方濫用指定銀行的權利)。
開證行由此陷入了遵循慣例和滿足客戶難以兩全的境地。此類安排屬上文(4)所述情形,其潛在的矛盾條款很可能導致受益人及其銀行舉動失措,并不能實現(xiàn)客戶設置此條款的初衷,還會給開證行帶來風險。
對此,筆者建議,開證行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守住風險底線,不能將自身至于險境。具體到條款設置上,31和41應始終做到匹配,“在開證行柜臺失效”必須搭配“在開證行兌用”,將交單地點牢牢控制在己方柜臺;同時,在47中補充規(guī)定,“如交單行在交單面函中聲明單據(jù)系在交單期限及信用證效期內(nèi)提交至其柜臺,遲交單及過效期的不符點將被接受”。通過這種有條件接受不符點的條款設置,既可滿足受益人在當?shù)劂y行完成交單的需求,也使開證行能避開失效地點和兌用地點不匹配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