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
摘 要:漢字是漢語的一個重要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記錄的載體,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一直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對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而言。對外漢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的教學,還包含了文化的傳播,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教學中不應該忽視漢字的文化因素,根據(jù)漢字的文化因素可以激發(fā)留學生對漢字新的認知和興趣。
關鍵詞:漢字;文化;傳播;對外漢語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不僅是留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傳播也會伴隨著文化的傳播,語言文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途徑。漢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留學生通過對漢字音、形、義的掌握,可以了解漢字的構(gòu)造,并體會到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加深對漢語的理解。對漢字文化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是從漢字的起源、內(nèi)涵、文化意義、研究方法等方面著手,王立軍主張漢字文化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宏觀的漢字文化是指漢字的起源、演變、構(gòu)形等基本規(guī)律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微觀的漢字文化是指漢字自身所攜帶的、通過構(gòu)意體現(xiàn)出來的各種文化信息。漢字本身便是一個文化體系,同時又承擔著承載文化的使命。
一、漢字是文化的傳承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淵源流長的漢字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漢字文化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應運而生并不斷變化。從早期的圖畫、象形符號到統(tǒng)一文字再到現(xiàn)在的簡體字,每一次的革新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漢字像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讓我們可以追根溯源,也可以書寫未來。漢字的產(chǎn)生和存在不是孤立的,他是漢文化的一個子系統(tǒng),他既是文化的產(chǎn)物,又是文明社會的標志。
漢字蘊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思想形態(tài)。如“仁”、“義”、“禮”、“智”、“信”,包含了儒家思想,“仁”從人從二,會意字,右邊二指的是重文,就是“二人”,本義就是指博愛,孔子把“仁”作為他最高的道德標準,提出了“殺身以成仁”;“義”從我從羊,會意字,本義指的是合宜的行為、道理等,相關的成語有“舍生取義”、“義薄云天”等;“禮”從示從豊,會意字,豊是古代祭祀時用的禮器,本義是行禮祭神求福,“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中國也被稱為“禮儀之邦”;“智”從日從知,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指聰明,有智慧;“信”從人從言,會意字,本義指人說出的話應該是真實的,中國人常說“人無信則不立”。這些是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也是個人素質(zhì)的表現(xiàn)。
二、漢字教學是文化傳播的途徑
學習漢字的過程可以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中國人喜歡謙虛,把自己的文章作品稱為“拙作”,把自己的房子稱為“寒舍”,把自己的孩子稱為“犬子”,這些詞語都表現(xiàn)了中國人不愛張揚,喜歡謙虛的特點。還有比如房屋的幾個字:“堂”是入戶們正對著的明亮的廳堂,是屋子里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有成語“登堂入室,”并且稱呼父母為“高堂”;“室”是“堂”正后方的屋子,是面南背北的正朝向的屋子,所以“正室”指的是古代家庭中的正妻;“房”指“堂”兩側(cè)的廂房位置的房間,所以古人稱家庭中的妾為“偏房”。中國古代一夫多妻的婚姻文化和建筑文化相互融合,這些在漢字教學中,教師都可以穿插講解,把漢字的文化內(nèi)涵發(fā)掘出來,激發(fā)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澳小睆奶飶牧?,指的是男子就是在田地工作的勞動力;在《說文解字》中“婦”,服也。從女持帚,指的是拿掃帚的女人?!胺病本褪侵冈诠糯右哪凶?。從這兩個字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關系,因此也有“男主外女主內(nèi)”這樣的說法。
每個漢字都蘊含了不同的文化含義,比如形聲字,在現(xiàn)代漢字中形聲字占主體地位,如果學生掌握了根據(jù)形旁和聲旁記憶漢字,會方便留學生識記,加深對漢字的理解?!绊摗钡谋玖x是人的頭部,臉部,因此帶有“頁”的形聲字的意義大都和頭部有關。例如,“項”指脖子后面,常見詞語有“望其項背”;“頸”指脖子前面,常見詞語有“脖頸”;“領”指整個脖子,常見詞語有“衣領”、“首領”;“顆”本義是掛在樹枝上的圓實,有“小頭”之意,一般形容小而圓的事物,如一顆珍珠;“碩”本義是大頭的意思,如“碩大”?!柏悺笔枪糯呢泿?,帶有“貝”的形聲字其意義都和錢財有關,例如“財”、“貨”、“賒”、“貴”、“賤”、“賄”等。在講“璧”的時候,教師可以配合和氏璧的故事,這樣學生就容易記得這個字是和“玉”有關,順便可以引出成語“完璧歸趙”。除了形聲字,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都體現(xiàn)了各自的文化特征,現(xiàn)代漢字追根溯源,都代表了造字法的文化。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漢字不僅承擔了語言的交際功能,還蘊藏了豐富的歷史文化。
三、結(jié)語
文字是文化的一種載體,記載了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軌跡。漢字有著獨特的形體特征和豐富的內(nèi)涵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漢字的文化角度出發(fā),根據(jù)漢字特有的文化旁征博引,引入相應的歷史故事,增加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充分展示漢字的魅力。教師引入文化時應該堅持適應性和得體性的原則,提前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避免觸碰到學生的文化禁忌,尊重不同的文化。以學生的漢語水平為出發(fā)點,減少留學生學習漢字的心理障礙,培養(yǎng)留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也使得中華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播。
參考文獻
[1] 何九盈.漢字文化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159.
[2] 李旭中,孟斌斌,譚英.留學生漢字教學與中國文化的傳播[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134-135.
[3] 王立軍.有關漢字文化研究的幾個基本理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1(05):123-125.
[4] 閆慧穎.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文化教學[J].文學教育(上),2017(0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