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個體差異因素是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因素包括認知風格、個體智商、學習動機、學習風格和學習策略等。個體差異因素在二語習得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個體差異因素;二語習得
一、概述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從出生之始就存在著個體差異,而且表現(xiàn)出不同的明顯特征。這些差異體現(xiàn)在不同的方面,而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第二語言習得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其過程具有系統(tǒng)性、復雜性等特點,不僅被外界因素所影響,也與學習者本身具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二、影響二語習得的個體差異因素
(一)性格。性格因素一般分為內(nèi)向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所表現(xiàn)出的特征例如健談、開朗、善于交際等等更能促進學習者的交流與活動,在這些過程中可以有更多機會幫助學習者進行語言輸入及語言輸出,促進語言的交流與學習。內(nèi)向型性格學習者相較于外向型學習者而言,性格較為突出特征為內(nèi)向害羞靦腆,不太善于參與交際活動,因此在交流中會失去更多的語言學習機會。在課堂觀察中,發(fā)現(xiàn)泰國某學校小學生三年級一個班級中,外向型學生更傾向于主動與老師積極交流,大部分外向型學生的學習成績在班級中占據(jù)前列位置,在課堂學習及課堂活動中也積極參與,回答各種問題,并在課下與老師進行溝通。而成績靠前的兩個內(nèi)向型學生在人際交流時并不是十分突出,但是在書寫和記憶方面能力卻是十分顯著的。就目前研究而言,不管什么樣的性格對二語習得而言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阻礙的作用。
(二)動機。學習動機是相當復雜的,二語習得中的學習動機包括對待二語的態(tài)度、學習語言的愿望等等。關(guān)慧(2011)在研究中指出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Gardner和其他的教育人員提出的社會教學模式。他們將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融合型動機是指學習者受環(huán)境的熏陶,“對目標語有了特殊興趣,希望與之交往或親近,成為目標語社會的一員”;而工具性動機則強調(diào)學習是為了工具性的目的,例如學習為了通過考試。Harter又將動機分為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他指出內(nèi)部動機是指由對學習活動本身的興趣而引起的學習動機,它取決于二外習得者個體的內(nèi)在需要。而外部動機來源于外界,是指學習者受到外力推動而進行的學習活動,為了獲取外部獎勵。在觀察及訪談中發(fā)現(xiàn),該學校成績較好的學生中華裔比例占據(jù)了80%,這與自身身份認同感密不可分。大部分華裔學生都對中國文化持有強烈的興趣及受家庭的影響,對中文也是抱有很強烈的興趣,希望通過學習中文來了解中國文化知識或者高中畢業(yè)之后申請來到中國留學繼續(xù)學習中文或者相關(guān)專業(yè),他們對其所學的語言為母語的民族及其文化等懷有強烈的興趣而去學習其語言,目的是為了達到與其交往,甚至融入于該社會文化中。融入性動機的強弱將直接影響二語習得者的學習成績。具有融入性動機的學生們在課堂上較為積極主動,學習有韌勁,不容易放棄。當然,融入性動機并不是學習的內(nèi)部動因,自信心在中文的學習過程中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興趣的驅(qū)動及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下,促使他們在中文環(huán)境下相比較其他的學生而言,學習中文的動機就會更加強烈,在興趣和動機的驅(qū)使下,對學習中文始終保持著良好的興趣,華裔學生中文成績對比其他學生來說水平就會高出很多。
(三)年齡。對于年齡與二語習得的關(guān)系,蔣劍云和戴運財(2002)曾將目前的研究結(jié)果歸納如下:(1)成年人在最初的習得速度上存在優(yōu)勢,特別是在句法方面。(2)在正式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只有兒童學習者能習得本族語的語音,但是只有兒童接受大量的第二語言接觸,他們才能獲得本族語的口音。(3)兒童更有可能獲得本族語的語法能力,語法的關(guān)鍵期可能遲于發(fā)音的關(guān)鍵期(大約 15 歲)。某些成人學習者也能夠成功地獲得說和寫的語法準確性,達到本族語使用者的程度,甚至獲得完全的語言能力。(4)不管是否能夠達到本族語使用者的熟練程度,兒童在發(fā)音和語法方面習得的最終水平都要高于成年人。(5)習得第二語言語法的過程受年齡的影響不大,但語音習得的過程可能受到很大的影響。其次,關(guān)于年齡對而語言習得的影響,最為著名的是臨界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年紀越小的外語學習者越容易達到接近本族語言的語言水平。兒童往往在發(fā)音上要優(yōu)于成年人,在自然的交際環(huán)境下,他們更容易達到最準確的語音、語調(diào)。對于學習二語的最佳年齡,不同學者各自的觀點不同,但年齡因素對語言習得的重要性決不能被忽視。
(四)語言學能。習文(2010)在研究中指出語言學能是一般智力中負責語言學習的一個特殊部分,由幾個相互獨立的能力構(gòu)成,其中最主要的是;(1)語音編碼能力;(2)語法敏感性;(3)歸納能力;(4)機械記憶能力。語言學能不僅在人的一生中穩(wěn)定存在,而且較難用具體的方式改變,所以訓練和實踐不能提高一個人的語言學能。語言學能作為一種能力,對二語習得的學習速度和學習難度也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五)情感因素。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樣的,其中與語言學習最為緊密相關(guān)的是焦慮和自信心。焦慮是指二語習得者在學習及使用第二語言時所表現(xiàn)的害怕、擔憂、緊張等情緒狀態(tài)。適當?shù)慕箲]可以促進學習者的語言學習,激發(fā)學習者語言興趣,克服困難,從而取得進步;而過度的焦慮則會影響學習者身心健康,從而產(chǎn)生厭惡畏難情緒,造成學習效率下降,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最后阻礙語言學習的發(fā)展。
三、結(jié)語
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過程,其中的個體因素也是復雜且不盡相同的。作為對外漢語教師要理解并把握好個體因素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來進行不同的教學,善于在教學中挖掘?qū)W生的潛能,注重因材施教,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均衡增長。
參考文獻
[1] 蔣劍云,戴運財.年齡與第二語言習得[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04):96-99.
[2] 關(guān)慧.個體差異中的動機因素對而語習得的影響[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外語研究),2011(26):145-146.
[3] 習文.個體因素在而語習得過程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08):168.
作者簡介:朱米羅,女,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