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很擅長概括經(jīng)濟發(fā)展的秘密。他們運用了很多針對當?shù)氐目疾煊涗浖皩嶒?,探尋貧窮國家的窮人是怎樣應付貧窮的。顯然,兩位作者通過個人行動和公共行動贏得了多次富有意義的小勝利,為全球窮人帶來了巨大的收益,而且這些收益還可能會像滾雪球似的繼續(xù)下去。這本書令我非常著迷,讓我對窮人擺脫貧困充滿了信心。
——羅伯特·默頓·索洛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貧窮的本質(zhì): 我們?yōu)槭裁磾[脫不了貧窮》修訂版
作者:(印度)阿比吉特·班納吉、
(法)埃斯特·迪弗洛
譯者:景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18年9月
作者簡介:
阿比吉特·班納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jīng)濟學教授。曾就讀于印度加爾各答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獲2009年度印孚瑟斯獎等多個獎項,曾任世界銀行和印度政府等多家組織機構榮譽顧問。
埃斯特·迪弗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jīng)濟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扶貧與發(fā)展經(jīng)濟學教授;曾就讀于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獲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自打貧窮一出現(xiàn),我們就產(chǎn)生了某種以約定俗成的方式來貶低窮人的沖動。窮人的出場通常只是作為某種勵志劇或悲劇的主人公,或令人欽佩,或惹人憐憫,而不是某種知識的傳播者,人們不會向他們咨詢想法或計劃。
遺憾的是,這種誤解嚴重影響了消滅全球貧窮之戰(zhàn)。扶貧政策方面充斥著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的泡沫。要想取得進展,我們必須摒棄將窮人貶低為固定形象的習慣,花點兒時間真正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包括這種生活中的復雜與多彩。
我們是學者,與大多數(shù)學者一樣,我們構建理論,研究數(shù)據(jù)。我們來到街頭巷尾,村前屋后,與住在那里的窮人交談,向他們提出問題,搜尋數(shù)據(jù)信息。
回到辦公室后,我們一邊回顧那些故事,一邊研究數(shù)據(jù),感到有些不可思議,甚至迷惑不解。我們難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與那種(西方或受過西方教育的)專業(yè)發(fā)展經(jīng)濟學家及政策制定者對于窮人生活的看法聯(lián)系起來。有時,強有力的證據(jù)迫使我們重新評估甚至放棄我們所堅持的理論。然而,我們會盡量先搞清楚,我們的理論為什么行不通,怎樣利用該理論更好地描述世界。本書就產(chǎn)生于這一思想交叉點上,展現(xiàn)了我們所編織的一個關于窮人生活的完整故事。
“窮人”基本被定義為吃不飽飯的人。因此我們對窮人的大力援助勢必基于這樣一種想法,即窮人迫切地需要食物。因而食品補貼在中東司空見慣。
然而窮人需要的真的是這些嗎?他們除了手里沒有多少錢之外,在生活上同其他人都是一樣的嗎?他們極度貧困的生活與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質(zhì)上又有哪些不同呢?
在摩洛哥的一個偏遠山村,我們遇見了一個叫歐查·姆巴克的人。在我們坐著的房間里,我們注意到了一臺電視機、拋物面天線及DVD播放機。我們問他,如果他覺得一家人都吃不飽的話,為什么還要買這些東西呢?他笑著回答道:“哦,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
在摩洛哥的這個村子待了一陣子之后,我們很快明白,為什么歐查會那樣想。村子里的生活十分乏味,沒有劇院,也沒有音樂廳,甚至沒有可以坐下來看看行人的地方。而且,村里也沒有多少活兒可干。歐查和他的兩個鄰居一年只干了約70天的農(nóng)活,還有約30天的建筑活。一年中,他們除了照顧自家牲畜,就是等著拿到干活兒掙的錢,這使他們有大量的時間看電視。這三個男人都住在小房子里,沒有可用水,衛(wèi)生條件也不好。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他們拼命地找工作。不過,他們家里都有電視機、拋物面天線及DVD播放機,還有移動電話。
這些“嗜好”并非那些行為不慎重之人的沖動消費,而是他們經(jīng)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選擇。歐查·姆巴克的電視機并不是賒賬買的——他為此攢了幾個月的錢。
窮人在營養(yǎng)問題或許并不在于食物的數(shù)量,而在于食物的質(zhì)量,特別是微量營養(yǎng)素的缺失。
營養(yǎng)充足可能會為兩類人帶來更多的好處,即未出生的嬰兒和幼兒,如果孩子在子宮內(nèi)或童年早期吸收了充足的營養(yǎng),這個孩子就會受益匪淺。
大多數(shù)母親肯定都買得起加碘鹽,這種鹽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非常普遍;或者每兩年服用一次碘藥劑(每劑藥花費51美分),然而在印度卻幾乎所有懷孕的婦女都不吃加碘鹽。
人們并不完全了解微量營養(yǎng)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窮人在選擇食品時,主要考慮的并不是價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無營養(yǎng)價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樣。
對于窮人,他們的食物主要有白面包、人造黃油、罐裝牛肉、加糖茶和土豆——這些食物都很糟糕。如果他們多花點兒錢,去買一些健康食品,如橘子和全麥面包,那樣不是更好嗎?是的,那樣當然會更好,但問題是,沒有人會這樣做。而且,特別遺憾的一點是,你手里的錢越少,你就越不愿意購買健康食品。一位百萬富翁可能喜歡以橘子汁和薄脆餅干當早餐,但一位失業(yè)人員是不會喜歡的……當你陷入失業(yè)狀態(tài),你并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點兒味道不錯的東西,總會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誘惑著你。
本書中事例告訴我們,各國政府及國際機構需要就食品政策進行徹底反思。解決辦法并非提供更多糧食那么簡單,僅僅靠給予窮人更多的錢,可能也不足以解決問題。即使收入增加,短期內(nèi)他們可能也不會達到更好的營養(yǎng)狀態(tài)。
總體來說,窮人的首要選擇顯然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兒乏味。這可以是一臺電視機,也可以是一點兒特別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
我們眼中的窮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機遇的土地。我們會好奇,為什么他們不把買那些東西的錢攢下來,將錢投入到真正能使他們過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象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chǎn)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他們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時間。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他們只關注當前,盡可能把日子過得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是指出了希望與知識的重要性,告訴我們即使在任務看上去無比艱難的情況下,我們依然要敢于堅持,成功并不總像看上去那樣遙遠。
(本文選自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貧窮的本質(zhì):我們?yōu)槭裁磾[脫不了貧窮》一書,內(nèi)容略有刪節(jié),標題為編輯所加。)
見習編輯:鄒松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