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寶
(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浙江金華 321004)
時下,關于“連續(xù)性文本”教學的研討活動可以說是轟轟烈烈,然而以“非連續(xù)性文本”為閱讀對象的“跨文本閱讀”教學研討活動卻寥寥無幾。大多數教師已經習慣了“連續(xù)性文本”的教學,已經形成了一套訓練指導策略體系,而對于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卻感到茫然,甚至認為“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在本質上沒有區(qū)別。雖然“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試題已經出現在近兩年的高考語文卷中,但學生對此還是比較陌生,有些隔閡,缺乏有效的應對方法?!胺沁B續(xù)性文本”的閱讀,關鍵在提升學生的“跨文本閱讀”的能力。提升“跨文本閱讀”的能力,應當成為語文教師拓展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
研究一下近兩年全國卷和浙江卷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試題的選材,多個片段的文體多樣性特征相當明顯。文本特征的多樣化,決定了不同文本的閱讀方式和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學生的閱讀從一種文本“跨”入另一種文本,其主要任務有兩項:一是提取信息;二是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綜合處理,得出有意義的結論?!翱缥谋鹃喿x”的倡導可以說是彌補了“單一文本”閱讀的空白,把連續(xù)的線性思維和零散的點狀、碎片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更有利于學生在眾多跳躍的信息中提取關鍵、有效的信息,更能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凇翱缥谋鹃喿x”這種“跨”的特點,筆者認為,采用基于不同語體的語段(每則材料為一兩個語段)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能夠快速獲取文本信息是國際PISA測評閱讀能力的指標之一,它主要指學生能夠通過文本內容的特征、時間、背景等基本元素,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包括字面信息和隱藏信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連續(xù)性文本”更注重學生為獲得文學體驗而閱讀,與其不同的是“跨文本閱讀”的特點決定了閱讀是為了提取有意義信息。因而,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迅速準確地獲得所需的信息,是“跨文本閱讀”教學的關鍵。發(fā)展和提高學生定位信息的能力,諸如尋找關鍵數據、搜尋核心詞語、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分類等,這不僅是信息時代現代公民必備能力之一,也對學生終身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下,學生對于“跨文本”的文本信息不夠敏感,在看到相關信息時無法立刻在腦海中作出及時的反應,這和我們一以貫之的教學模式即注重對“連續(xù)性文本”的教學而忽視對“跨文本”的教學有關,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系統(tǒng)指導。不同文本不同語段的閱讀方式與思維是有所不同的,比較2017年、2018年的全國卷和2018年浙江卷的“跨文本閱讀”試題的選材,我們會發(fā)現,這7套試卷中有5套試卷里有統(tǒng)計圖表。據此,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統(tǒng)計圖表,讀懂圖表中需要特別注意的那些數據,并能夠將圖表信息轉化成文字信息。
對于不同文本采用不同的語段教學顯得尤其重要。俗話說“教無定法,而教有常法”,而這常法常常就是從選材的實際出發(fā),緊扣文體來進行教學,指導學生快速準確地掌握提取新聞報道、新聞評論、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統(tǒng)計圖表等文本信息的閱讀規(guī)律和基本方法。這些都是我們在語段分析時不容忽視的內容,雖說現行的教材在“跨文本閱讀”上不盡如人意,但在語段教學方面仍不失為一方沃土,如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的《圖片兩組》等常常被我們忽視的文章,教材中出現的各種插圖,如沈從文《邊城》(節(jié)選)中的“大魚咬你”插圖等都是我們可以耕耘的沃土。
雖說“跨文本閱讀”在高考中已經出現了一段日子,但是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還是以連續(xù)性文本為主,雖然“跨文本閱讀”的文本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但很多教師對“跨文本閱讀”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沒有特意教學。相比較于“連續(xù)性”文本,“跨文本閱讀”的文本邏輯性沒有那么緊密,前后順序的對調,或是缺少了某一行內容都不會影響整篇文章的閱讀。因此,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更要重視單則材料的語段教學,語段內部句子關系的分析、語段的主要內容、寫作技巧及其意圖的分析都應該是我們指導學生閱讀的重點。
語段是選材中相對獨立的一部分,它能獨立地表達一個完整意思,把握好單個語段的內容有助于從宏觀上整體把握“跨文本”的幾個語段的主要內容,例如2018年全國卷Ⅰ第9題:以上三則材料中,《人民日報》《自然》《讀賣新聞》報道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要讓學生準確歸納新聞報道的側重點,就要引導學生去歸納每則材料的段意、文意,需要引導學生抓住語段中的關鍵詞語和重復性詞語。而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和考試,我們對語段教學不很重視,如語段基本的總分式、歸總式、綜合敘述式、時序式、位序式等形式學生也不甚了解。2018年的全國卷Ⅱ和全國卷Ⅲ的第9題都注重語段段意、文意方面的考查,對于語段段意和文意的考查能讓我們整體上了解語段的內容。
除了概括各語段的主要內容之外,還要注重分析語段內部的句子關系,仔細品味句子之間、詞語之間的邏輯關系,2017年全國卷Ⅱ第7題的D選項提到“我國以往垃圾分類工作難以有效推進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研讀語段,我們會發(fā)現此問題的呈現在語段一,而答案在語段二。語段二提到:“分類投放的參與率和準確率較低,會影響垃圾分類制度的實施效果;而分類的目標和途徑不十分清晰,后端分類處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響前端居民分類的積極性?!边@幾句話中包含兩層意思,這兩層意思不是包含關系,而是并列關系,“分類投放的參與率和準確率”主要是居民的行為,“后端分類處理”是政府的行為,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無所謂孰主孰次,因而能準確判斷該選項中的“主要原因”是錯誤的。
“跨文本”信息的處理與整合能力在閱讀中是非常重要的,面對多則材料,學生能從多角度多方面獲得有效信息,能根據多個信息來源對文本呈現的事實和價值作出判斷,這能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接受各種類型的閱讀文本,也能夠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的含義甚至在更深的層面有所領悟。“跨文本閱讀”要從“主要陳述對象”出發(fā)找到各個文本間的信息關聯?!翱缥谋鹃喿x”不要求學生對每個文本內容作深入的內容講解,因為它們在文本語言、文本內容或是表達手法方面存在著某種特定的關系,宜有共同、相異、相反之處,只要根據“主要陳述對象”進行比較和整合,就可以找到文本間的聯系。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在這方面作出積極的努力,傳授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整合的規(guī)律和方法。
2018年全國卷Ⅱ的材料一用社論介紹創(chuàng)新和知識產權之間的關系,材料二用統(tǒng)計圖表呈現2011至2016年企業(yè)、高校、科研單位和個人遭遇過專利侵權的比例,材料三用新聞報道講述高??蒲修D化案例,材料四用論文著作說明高校科研轉化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把握了這些語段的基本內容后,我們就可以嘗試著用魚骨圖(如圖1)呈現出各個語段的關系。
圖1 2018年全國卷Ⅱ語段魚骨圖
我們在“非連續(xù)性文本”中列出魚骨圖,目的不僅是為了檢測我們是否有快速搜集、提煉和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是為了檢測我們是否有根據這個圖推導出新的“有意義結論”的能力。根據魚骨圖,我們比較容易發(fā)現,語段二也是科研轉化的障礙,語段三剛好和語段四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語段三案例成功的原因正是主觀題第9題的一個答案,這就意味著“跨文本閱讀”的各個語段看似不連貫,實際上卻是命題者精心挑選組織的。學生要能理解“跨文本”的各個語段在其整體性抑或是完整性上都是不能分割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些語段間的區(qū)別和聯系,那么答題常常會不得要領。
對“跨文本閱讀”釆用語段教學法來解釋文本內容,其教學實質是對材料或圖表中所提供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比較,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內在聯系或變化規(guī)律,從而發(fā)現規(guī)律、得出結論,進而促進學生準確地提取信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