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鵬
《閑情偶寄》是清初文學家李漁敘述自己的戲曲理論和美學觀點的專著,但在它的“居室部”和“飲饌部”中有一部分養(yǎng)生的內容。尤其它專設“頤養(yǎng)部”,分為“行樂”、“止憂”、“調飲啜”、“節(jié)色欲”、“卻病”、“療病”六個部分,專門論述養(yǎng)生治病之理。
李漁與醫(yī)學素有淵源,其父李如松、伯父李如椿皆在如皋從醫(yī)。李漁少時亦熟讀《本草》,后來雖未從醫(yī),但他在《閑情偶寄》中闡述的養(yǎng)生思想卻深受傳統(tǒng)中醫(yī)整體觀的影響。李漁的養(yǎng)生思想是以儒家的“理”作為指導思想,“術士所言者術,儒家所憑者理”。但其“理”非宋明理學家所強調的與“人欲”相對的“天理”,而是回歸到儒學的本來面目。李漁的“儒家之理”既講入世之道,又講養(yǎng)生之學,關鍵是如何在兩者中達到平衡,具體方法也是在入世的前提下,調養(yǎng)身心,來達到平和的狀態(tài)。李漁認為老子的養(yǎng)生法為“避世無為之學”,不可能人人盡行,其“不可見欲,使心不亂”之說更是荒謬;而自己的養(yǎng)生法為“家居有事之學”,更有普遍性和可行性,也更能在其中體會生活的樂趣。
《閑情偶寄》中記述了許多日常養(yǎng)生的方法,其中,以卻病法、心樂法、心藥法、睡眠法、飲食法最具特色。
《閑情偶記》“頤養(yǎng)部”的第五章叫“卻病三法”,講述了“病未至而防之,病將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這三種“卻病法”。
“病未至而防之”。疾病雖然沒有發(fā)作,但是已經有了生病的可能和生病的征兆,就要預防它,使它想發(fā)作而不能發(fā)作。“在病之自視如人事,機才動而勢未成,原在可行可止之界,人或止之,則竟止矣?!边@是說對待病情就像對待人和事一樣,剛剛出現不好的苗頭但是還沒有釀成大勢,還在可能發(fā)展和可能停止之間,人如果去制止,就能使它停止發(fā)展。
“病將至而止之”。在疾病即將出現但還沒有出現之時,就要認真對待,不可大意?!皩嬍辰鋰?,務作深溝高壘之計,刀圭畢備,時為出奇制勝之謀,以全副精神,料理奸謀未遂之賊,使不得揭竿而起?!边@是說睡覺吃飯(飲食起居)要小心謹慎,嚴加防范,預先籌劃出奇制勝的應對策略,用全部的精力來對付奸計尚未得以施展的病毒,使病毒不能得逞,阻止疾病發(fā)生。
“病已至而退之”。在疾病到來之后就打退它。李漁強調用一個“靜”字,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鎮(zhèn)靜、不恐懼,來打退疾病?!皵骋阎烈?,恐怖何益?”如果在疾病面前慌亂、心悸,就會急火攻身,體質變弱,容易病上加病。
李漁認為所有疾病都是由于身心不和諧造成的,“病之起也有因,病之伏也有在。絕其因而破其在,只在一字之和?!边@就是說,疾病的產生是有原因的,疾病的潛伏是有其所在的。要斷絕疾病產生的原因、破壞疾病潛伏的所在,關鍵在一個“和”字,這里的“和”強調的是心理上的和諧,“有務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心和則百體皆和?!币馑际钦f,內心和諧就能使整個身心都和諧。而如何做到內心和諧,李漁給出了極具生活化的調和內心的口訣——“略帶三分拙,兼存一線癡;微聾與暫啞,均是壽身資。”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出了養(yǎng)身當以養(yǎng)心為先的養(yǎng)生方法。李漁主張樂觀地看待人生,不論是富貴或是貧窮,也不論是春夏或是秋冬,只要將樂存于心中,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之法。他說:“樂不在外而在心,心以為樂,則是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边@句話的意思是說,快樂不是外部環(huán)境給予的,而是來自自己的內心。如果能夠樂觀地對待人生,那么,生活中就到處是快樂;假如悲觀地看待人生,那么,就感覺生活中全是凄苦。
在講述窮人如何能夠心樂時,李漁說:“窮人行樂之方,無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為貧,更有貧于我者;我以為賤,更有賤于我者……以此居心,則苦海盡成樂地?!辈⑴e例說明:有一富人夜宿旅店。時值盛夏,帳內多蚊,驅之不去。他回想起往日在家中的舒適生活,十分心煩,徹夜未眠。此刻,恰好有一位亭長寄居在旅店的臺階邊,也被許多蚊子叮咬,不得已,只好起來不停地在院子里手舞足蹈,并哼小調取樂。富人對此不能理解,便問亭長:“你的處境比我差多了,而我還感到苦惱,你這么快樂是為什么呢?”亭長說:“想當年我被人陷害,身系獄中。當時也是盛夏,獄卒為防止我逃逸,將我的手足捆綁,令我動彈不得。那時的蚊子比今天還多,我欲避不能,只能任其叮咬,那才真叫痛苦??唇裉?,我能自由地驅趕蚊蟲,何苦之有呢?”富人聽后大悟,煩惱瞬間消散。對此,李漁說:“以不如己者視己,則日見可樂;以勝于己者視己,則時覺可憂?!辈⒌贸鲞@樣的結論:“故善行樂者,必先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薄安蝗璨淮?,至樂在其中矣。”
李漁的心樂法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精神養(yǎng)生法和心理疏導法。其中的“退一步法”與人們現在說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樂”,“退一步天地寬”等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其蘊含的養(yǎng)生哲理,至今對我們仍具有借鑒價值。(未完待續(xù))
編輯/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