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濱??h教師發(fā)展中心 於紅中
小學生在做數(shù)學作業(yè)時很容易產(chǎn)生錯誤,特別是在低段學生的解題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錯誤。本文就教學二年級上冊的筆算兩位數(shù)加減法中的“連續(xù)兩問”的解決問題時,學生易出現(xiàn)的錯誤展開初步探究。
一次,練習課上筆者出現(xiàn)這樣連續(xù)兩問的解決問題:一捆電線長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一共用去了多少米?二班需要40米,剩下的電線夠不夠?
這是一道拓展題,題的設計突出綜合性、應用性和開放性,在學生掌握解決連續(xù)兩問的問題基礎上設計的,對學生的學情是一個很好的檢測。課后批閱學生的練習并對該題做了如下統(tǒng)計:
由于一年級學生識字不多,做練習都是在老師讀題后才進行的,所以到二年級時,還有好多學生沒有養(yǎng)成讀題的習慣,拿到題目提筆就做,而不是認真地讀題、理解題意,即使在做最基本的題目時也會出現(xiàn)差錯。
第一種:全錯。不認真讀題,沒理解第一問:一共用去多少米?見到“用去”就減,出現(xiàn)“又用去”繼續(xù)減,沒有理解一共用去是“求和”的意思,導致第二問也錯。
第二種:錯第一問。不認真審題,學生剛開始學習兩步應用題時,易受表面特征的影響,往往根據(jù)題目中信息的多少來區(qū)分一步與兩步,認為題目中有三個信息就屬于兩步,然后根據(jù)信息分配的空間鄰近性來確定運算順序。
第三種:第二問回答錯誤。第二問是先計算再判斷回答的類型,例如“夠”“不夠”“能”“不能”。實際練習中,學生對此類解決問題的掌握還不是很好。本例中,對于二班要用的40米和一班剩下的42米,比較后應得出“夠了”,但有些學生理解得不透徹,算式寫對了,最后比較時又錯了或漏了。
1.培養(yǎng)學生審題習慣。在分析時,強調(diào)學生先標出問題一號和二號,知道解決問題的先后次序,并圈點出關鍵詞,以幫助理解和注意。
2.分清問題的類型,形成策略意識。讓學生認真讀題,理解“夠不夠”“可以么”“行么”這類問題,要堅持一算、二比、三回答這樣“三步走”。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和過程,體驗了“三步走”的方法與技巧,學生在之后解決同類問題時,正確率有了較大的提升。然而在臨近期末復習的一次綜合試卷上又出現(xiàn)了這類題,改了其中的第一問,把“一共用去了多少米”變?yōu)椤耙还捕塘硕嗌倜住?。如下題:一捆電線長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這捆電線短了多少米?二班需要用40米,剩下的夠不夠?
批閱中發(fā)現(xiàn),將近一半的學生沒有解決第一問,大多是因為不理解何為“短了多少米?”,也有學生糊里糊涂地把100連續(xù)減了一班用的兩次:100-20-38=42(米),硬生生地算成了剩下多少米的問題,更有甚者,列式為一班兩次用的相減:38-20=18(米)。這樣的狀況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為何又錯了呢?
二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知識結構尚未形成,思維還沒有成熟,在數(shù)學學習中容易出現(xiàn)許多錯誤。如:未完全掌握知識點,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學習習慣較差,容易粗心,等等。怎樣減少學生作業(yè)錯誤率,尋找相應的對策,是我們迫切需要研究的一個問題。
低年級學生由于識字量太少阻礙了順利讀題,也阻礙了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培養(yǎng)。所以教師首先必須重視字、詞教學。對于實際應用題中常見的名詞術語要加以指導,如“多、少、一共、還剩、原來、同樣多、相差”。我的做法是先讓學生圈出不認識的字,老師就在黑板旁白處寫出并標上拼音,并留上幾天,平時練習可以抬頭找到該字。久而久之,這些常見的詞語就變成孩子們的老朋友了,對順利且正確解題做了前期鋪墊。
一年級是解決問題教學的起始階段,開個好頭是至關重要的,而知識的回憶與恰當?shù)膹褪隹梢宰屗麄冇行У匕盐疹}干,為進一步審題打下良好的基礎。教材中的問題解決大多都是采用有趣的情境圖方式展示,讓學生從熟悉的情境圖中把看到的信息有條理地一個一個講出來。復述題意能準確地反映出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很好地把握“題干”。
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引導學生從題目中找出和問題有關的信息,指導學生用不同顏色筆和統(tǒng)一的符號來表示,如“——”表示已知信息“……”表示關鍵詞等,強化學生的有意注意。在劃線記點的同時,要求學生對題目中的已知信息、關鍵詞語做必要的解釋,這樣有助于學生對題目進行分析。當老師看到他們畫的重點詞和標注,就知道他們是怎樣想的,即使題做錯了,也知道他們到底錯在哪里,是不是認真分析了,之后老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把題目“畫”出來,讓數(shù)與形結合,用線段圖把題目數(shù)量關系直觀地顯示出來,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關系明朗化,為正確解題創(chuàng)造條件。把題中的骨架“畫”出來,就是把抽象復雜的問題變得形象直觀,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所有的應用題都可以用“畫”來幫助解決,然后啟發(fā)學生全面地分析問題,巧妙地解決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預設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差錯”,將教學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適當改變教學順序:將一些教學內(nèi)容提前,一些教學內(nèi)容延后,適度增減一些內(nèi)容;將一些簡單的、學生不教也會的內(nèi)容減少,增加一些與例題相關的、有一定思維含量的變式訓練,讓“錯誤”未雨綢繆。
1.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格式規(guī)范,督促學生把數(shù)字寫端正,寫清楚,保證自己能看清運算的符號和數(shù)字,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運算的正確率。
2.養(yǎng)成認真的審題習慣。讓學生養(yǎng)成看清楚題目的習慣,速度不要過快,要整體記憶,看清運算符號和數(shù)字,寫好后可以迅速與原題目比照一下,等等,從而減少誤看誤讀而帶來的錯誤。
3.養(yǎng)成良好的檢查習慣。檢查的習慣不能說說而已,要教會學生檢查的方法,督促他們養(yǎng)成檢查的習慣。也可通過恰當?shù)臅r機讓檢查出錯誤而獲得好成績的學生進行現(xiàn)身說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由于認真檢查所帶來的成功,自覺養(yǎng)成主動檢查的習慣。
作為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允許自由小議與“插嘴”,讓學生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習,體會學習的樂趣。這盞“綠燈”,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實的保護,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