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分校 吳 晶
建模思想在數學教學中已是家常便飯,但由于不同實施主體和對象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導致實施效果參差不齊。為了使建模思想更加高效地運用到數學中,教師一定要理清“建模”的定義,明確構建方法。
建模思想是指運用數學思維建立數學模型的學習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轉化為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現實媒介。
小學數學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知識運用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聯系前后所學知識。教師運用建模思想能夠將教材知識通過各種情景體現出來,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但建模需要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使用不同建模方法對教學的推動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學會運用好建模思想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一些相關的建模方法。
數學模型是新課程背景下的產物,都是為了滿足解決某種實際問題的需要。所以,數學模型的構造需要以特定的教材知識為準,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抽象化,進而轉變?yōu)橄嚓P數學問題,接著將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教師需正確地對教材知識進行整合,重新規(guī)劃,構建相對應的數學模型。
比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角”時,教師可設置相關情景,如:有15°、40°、60°、75°四個角,采用哪個作為滑梯與地面的夾角最適合?這屬于一種概念模型,是通過一定情景將所要教學的知識點具體化,使學生對“角”的概念有一個本質上的了解。
教材知識是通過前人實踐并整理所得,目的是將知識傳遞給后人。其實,數學建模思想的應用本質上也和教材知識大同小異,其目的之一都是便于學習者認識所學知識。教師應抓住該特征,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方便學生學習數學,與數學“交往”。在引導學生正確應用數學建模思想時,教師切不可本末倒置,要注意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所有的教學工作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從而更好地去進行社會實踐。教師務必抓住教材知識的重點,將實際問題與教材知識有機結合,讓學生學會將所學知識與建模進行實質性地關聯。
比如,教師在進行“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授課時,可引導學生自主探討本課教材知識的實質,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提問相關問題,讓學生利用卡紙、三角板、直尺、圓規(guī)等工具建立數學模型,使學生理解圖形的平移與旋轉本質上是行動對象的大小、形狀不變,只是觀察該對象的角度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而圖形的對稱軸實際上也只是將圖形劃分成能折疊的兩部分的一條線。在這個建模過程中,學生懂得在深入探究教材知識本質的基礎上,運用一些數學工具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建立模型,這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地對教材知識進行解讀和運用。
在當前社會,小學學生是打罵不得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現在的小學生與過去的變化,那便是——以前是教師追著學生,現在是教師捧著學生。也正因這種社會現狀,才滋生了學生的惰性,越來越不把教師當作教授他們知識的人,更有甚者還將教師視為“仇人”。教師倘若墨守成規(guī),在教學上一成不變,必然會加劇這種趨勢。因此,教師必須經常變動教學形式,也就是說在構建數學模型時教師也必須創(chuàng)新,才能引導學生更有興致地進行建模。
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時,教師可讓各個小組采用不同的方式或利用不同的工具對某一物品進行估量,如:教師讓學生對水杯里的水進行估量,可根據小組數量準備對應的水杯。教師提前準備相關工具,比如一本重量為0.4千克的課本、一個智能體重秤、一組天秤器材。A組可對課本進行估量,一本課本的重量約為0.4千克;B組利用體重秤進行估量;C組利用天秤估量。三組成員建模的方式各不相同,不趨于單一,利用這種方式,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到一定程度,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深入。
實踐是提高認識能力的最佳方法,對于小學生而言,實踐也是能夠穩(wěn)固其知識根基的捷徑。教師可多給予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建模,提高建模水平。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悄然而至,小學數學需要延伸的方面逐漸增多,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需要接受的知識遠比可接受的要多得多。倘若師生能夠將建模思想運用好,必然能夠推進小學數學教學進程,使小學數學教學有質的飛躍,促進學生對小學數學的理解,使學生提高數學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力。教師在建模上與引導小學生建模上要發(fā)揮特有作用,合理規(guī)劃教學進程,利用建模實質,讓學生對數學建模有更完善的理解,更好地將數學建模思想應用到小學數學學習中,與學生共同打造創(chuàng)新與活力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