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莉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是語文學科的核心能力,而語言文字運用題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題,也是高考試題中的重要板塊。《考試說明》對“語言文字應用”的總要求是:正確、熟練、有效地使用語言文字。筆者認真研究2018年三套全國卷的語言文字運用題,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和變化,并據(jù)此探索2019年高考語言文字運用題的備考策略。
一、考題分析
總體看,2018年三套全國卷的語言文字運用題,既緊扣《考試說明》要求,又吻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且符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精神。具體看,呈現(xiàn)以下特點。
1.考查方向穩(wěn)。2018年三套全國卷的語言文字運用題,考查方向總體是比較穩(wěn)定的。從形式上看,總共5個小題,其中3道客觀選擇題,2道主觀表達題,與前兩年保持一致。從賦分上看,總共20分。其中,客觀題每道3分,總共9分;主觀題一道5分,一道6分,共計11分,分值未變。從內(nèi)容上看,考查內(nèi)容主要有成語、語病、連貫、得體、圖文轉(zhuǎn)換、句子仿寫,應當說延續(xù)了前兩年的考點,也有細微變化。
2.選材范圍廣。三套全國卷的語言文字運用題,選擇的材料范圍廣,總體呈現(xiàn)三個特點。一是貼近校園生活。比如全國卷I第20題,聚焦學生宿舍下水道的整改問題,第21題展示了學校教師編寫個人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流程圖;全國卷Ⅲ第20題涉及參加文學院活動,第21題展示學生被拒絕后常見的四種反應及應對方式。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突出了語文的生活化,學生有親切感、代入感,做起題來相對輕松。二是聚焦時代主題。全國卷I第17—19題聚焦到“大洋一號”這艘遠洋科學考察船;全國卷Ⅱ第20題涉及報社啟事,第21題聚焦強國復興的時代主題;全國卷Ⅲ反映動物的遷移問題。這些材料充滿了時代氣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xiàn)實,關注國家大事,關注自然環(huán)境。三是突出文化傳承。全國卷Ⅱ以戲曲為材料,談創(chuàng)新對于戲曲發(fā)展的影響,目的是引導學生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從中獲得對當代文化問題的思考。總之,多樣性的語言材料,正凸顯了“新課標”在“命題思路”中闡釋的理念:“考試材料的選擇與組合要多角度多樣化,視野開闊,為學生的思考與拓展有足夠的機會和空間。”
3.題型設置活。三套全國卷除了語言得體、圖文轉(zhuǎn)換題保持不變之外,其余的題,在設題方式上有所變化。首先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病句、連貫、成語三大題型以片段為依托,放入了同一個語境中考查,充分彰顯了“新課標”精神:“考試、測試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減少針對單一知識點或能力點的簡單、碎片化的試題數(shù)量,應體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性、整體性”。
在同一語境中,每個考點的考法也與以往有別。前兩年的全國卷成語題,6個成語分布在不同句子中,選項以三三組合形式呈現(xiàn),分為四組,讓學生辨析正誤。今年的成語題,四個選項八組成語,成語兩兩意思相近,考查學生辨析近義成語的能力,縮減了題的容量。考查的“一應俱全、應有盡有、一覽無余、一目了然”等成語,都是學生平常訓練中常見、生活中常用的。學生需要仔細分辨它們的細微差別,放入語境中比較鑒別,作出選擇。病句題,以往給四個不同的句子讓學生選擇正誤,重點在《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六大基本類型,如語序不當、搭配不當、結構混亂、殘缺或贅余、語意不明、不合邏輯。而今年四個選項中給出同一個有語病的句子,判斷選擇“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棥?,對學生語言運用的精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補習語句題,以往是在相關語段中空出三個句子作填空補寫,今年是給出四個類似但不同語法結構的句子要求學生作選擇。全國卷Ⅱ的第21題,利用所給材料作句式仿寫,也是仿句設題的一大變化。有具體材料支撐,學生只需要將相應的詞組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組合在一起,可以說降低了仿句的難度,也算是本次語言文字題的第二大創(chuàng)新。
4.能力要求高。語言文字運用題,相較以往,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yǎng)。
三道選擇題,題干及備選項簡潔清晰,但是選項難以琢磨,需要調(diào)動積累,借助語感,運用嚴密的邏輯思維,在細微的比較中,把握語言規(guī)律,選擇精確的表達。
具體看來,成語題,需要一定的成語積累,還需要結合語境,抓住相異語素,分析其意義差異,推斷詞語意義及用法。全國卷I的成語題:第一空,前文是在列舉各種實驗室,自然是種類多,而不是說“全”,就應該填“應有盡有”;第二空,千里眼,自然可以看得很清楚,選“一覽無余”最適合,因為“一目了然”,強調(diào)“了然”,知道事情的原委。這樣就能選出答案B。這正是新課標“通過在語境中解讀詞匯、理解語義的過程,梳理語言和言語的相關性和差別性的觀念”的要求。
句子補寫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邏輯推斷能力。四句話意思差不多,哪個更恰當?全國卷I的句子補寫題,前一句為“對不熟悉的人而言”,往后承接的句子,只能是人會怎樣,就只能接C(走進“大洋一號”,猶如進入了一座迷宮)或者D(進入迷宮一樣的“大洋一號”,會分辨不出方向),于是排除A、B;根據(jù)后文內(nèi)容分析概括,主要說的是實驗室種類多,并沒有涉及“分辨不出方向”,所以,就只能選擇C。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不會聯(lián)系語境比較推斷,就很難選出正確的表達。
語病題,新課標要求“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結構的過程中,體會漢語句子的結構特點和虛詞的作用,進一步領悟語法規(guī)律”。全國卷Ⅱ的第19題語病修改:眼花繚亂是人感到眼花繚亂,事物本身是不會眼花繚亂的,因此應該加上“令人”二字,所以排除A、D;“令人眼花繚亂甚至任性妄為的創(chuàng)新”是作者否定的創(chuàng)新,是對前面“傳承中的創(chuàng)新”的補充說明,不能充當主語,因此前面需要加上“這樣”補足句子成分語意表達才更準確。所以答案選B(而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甚至任性妄為的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探索出一條能夠被大多數(shù)觀眾接受的創(chuàng)新之路來。)解決這道題,需要強烈的語感,更需要對句子進行成分劃分或找準句意間的邏輯聯(lián)系,也就考查了考生能否邏輯清晰、語言流暢地表達長句的能力。
語言表達題,既需要學生有深厚的積累,要能夠關注社會、體味人生,也需要學生用精確的語言去表達,對學生表達能力、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語言得體題今年以主觀題形式出現(xiàn),難度增加,而且力求答案的精確。新課標要求“在運用口語和書面語表達的過程中,對比兩種語體用詞和造句的差別,體會口語和書面語的風格差異”。以全國卷Ⅱ第20題某報社征集新聞線索的啟事為例,題干中明確指出“修改后語意準確,語體風格一致”,即本題考查詞語使用不當為語意表達不準確和語體不恰當兩方面。既然是報社啟事,就應以書面語為主。可知“等著您的支持”口語化了,應改為“期待您的支持”或“等待您的支持”。“關愛”一詞構成語素“愛”來看,含有愛護之意,社會熱點不需要愛護,因此“關愛”一詞使用不恰當,改為“關注”?!罢髟儭本褪钦髑笤儐柕囊馑迹瑐戎卦儐?;“征集”是征求收集的意思。欄目面向社會收集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故“征詢”改為“征集”。這些都說明,考生需要在語言文化知識豐富積累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語言運用中所遇到的問題。
句式仿寫題要求學生能夠仔細分析內(nèi)容間的邏輯聯(lián)系,仿寫的句子在內(nèi)容聯(lián)系和邏輯聯(lián)系上必須與前后語境保持一致,最終形成上下文語意連貫,前后照應,合理通順。以全國卷Ⅱ第21題為例,題干中包含三層信息:①仿照示例,②利用所給材料,③句式結構與示例相同。仔細觀察示例不難發(fā)現(xiàn),“諸子爭鳴、造紙印刷、筑長城開運河”三個并列的短語都是“創(chuàng)造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即選出三個短語表現(xiàn)同一種中國人民的精神品質(zhì)。材料第一行三個詞語均為精神品質(zhì),第二、三行則是能表現(xiàn)某種精神品質(zhì)的具體內(nèi)容。學生需要緊扣精神品質(zhì),選出表現(xiàn)相應品質(zhì)的內(nèi)容,再根據(jù)邏輯關系,進行恰當?shù)呐帕薪M合,最后就能得出相應的仿句。這當中既考查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考查了學生對時政的關注,也考查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圖文轉(zhuǎn)換題,解題的關鍵在于讀懂框架圖內(nèi)容,也就考查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組織答案要做到遣詞準確、簡明、概況性強,造句條理清楚、富于變化、語氣通暢,也就考查了學生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的能力。
二、備考策略
認識全國卷高考語言文字運用題的命題思想和任務要求,是為了更好地導向教學和服務備考。針對2018年高考語言文字運用題的發(fā)展與變化,2019年的語言文字運用題需要怎樣備考呢?新課標在學習任務群4“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中作的教學提示是:既有課內(nèi)活動,也應該有課外任務。
(一)立足課內(nèi),扎實訓練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備考語言文字運用題,首先就應該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1.巧用課前三分鐘,扎實語言基本功。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每天的課前三分鐘,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可以抽問成語,看學生對成語的積累情況;抽問語言得體的詞語,反復喚醒學生對得體詞的記憶;可以精選當今社會熱點的材料,將之改編為語言文字運用題,啟發(fā)學生對社會事件的思考,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課中落實考點,豐富題型訓練。教師應按照考綱,以專題推進,逐一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的每個考點,引導學生了解語言知識,明確答題思路,掌握解題技巧。在題型訓練上,首先要立足常規(guī)題,加強??键c、必考點和易錯點的復習,每個考點要講清講透,讓學生從訓練中找規(guī)律、找方法;其次要關注新題型、新變化,讓考生多見多做,這樣,學生在高考場上遇到新題型時就不會覺得陌生、感到慌亂;最后,要學會改編常規(guī)題型,通過變式訓練,讓學生舉一反三,真正掌握語言知識,學會運用語言。當然,教師也要注意知識點綜合化訓練。
3.課后整理歸納,強化自我構建。語言文字運用題的專題復習結束后,每張試卷評講完之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歸納各種語用題所涉及的語言知識點、關鍵答題技巧、思想認識和情感體悟,將它們分類整理,自我構建,記錄在筆記本上。隨后,督促學生利用早自習、晚自習,強化記憶、背誦,消化理解,真正將語言知識和答題技巧內(nèi)化于心。比如,病句方面,教師可指導學生梳理六大病句類型,總結六大易錯詞,如關聯(lián)詞、介詞、否定詞、數(shù)量詞、兩面詞、并列詞,甚至一次次記下那些習慣性的重復詞,讀一讀,強化積累,鞏固消化。
(二)放眼課外,拓展積累
1.加強積累感悟,豐富語言知識。積累是語文學習最基本的方法,是做好語言表達題的重要基礎。應該怎樣積累呢?新課標強調(diào)“積累和梳理要有系統(tǒng)、有計劃,要有步驟地、持續(xù)地進行”“要有布置,有鼓勵和督促,持之以恒”。積累時,要善于從宏觀著眼,梳理各個板塊知識點,建構知識樹;又要從微觀著手,對易錯、易混淆字詞句多加整理。如對于成語的辨析,平時進行歸類整理,可以從用錯對象、望文生義、褒貶誤用、不合語境、敬謙錯位、多義成語進行積累??记皩⒁郧白鲥e的、比較模糊的相關成語做重點記憶??荚嚂r就能根據(jù)平時積累,調(diào)動相關儲備,巧用排除法,輕松地完成。
2.持續(xù)關注熱點,拓寬眼界視野。語言文字運用題,大多話題都和社會現(xiàn)實緊密相關,因此備考時要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發(fā)生的事,觀察、體悟日常生活,關注、思考熱點時事,關心國家形勢發(fā)展。引導學生多閱讀報刊,在課余時間多與同學交流時事熱點新聞。教師也應該定時給學生講述時事,分析熱點,從而提高學生解答文字運用題的能力。通過語言交際實踐,讓學得的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真正習得言語表達的途徑。
3.強化經(jīng)典閱讀,培養(yǎng)自身語感。閱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法門。盡管高三學習任務繁重,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特別是經(jīng)典篇目,既包含豐富的知識,又具有深厚的內(nèi)涵,更富于審美的情趣,對于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讀得多,記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聞強記,厚積薄發(fā),應用起來才會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進而達到“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的境界。
總之,語言文字運用題是檢測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雖然每年題型命制難有定論,但是如果緊扣新課標要求,聚焦“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抓好課內(nèi)外,相信能給學生注入一支強心針。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水平,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考試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3]林坤,黃真金.高考語言運用素養(yǎng)考查發(fā)展狀況及改進策略[J].語文建設,2017.11:55—58.
[4]張開.回歸語言本體,重視語言運用——2017年高考語文試題評價[J].語文建設,2017.08:47—51.
[5]何傳躍,朱榮芳.濤聲可否依舊,客船如何搭乘——2018年高考“語言文字應用”命題趨勢預測[J].語文教學通訊,2018.04(A):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