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過,人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最難處理的關系并不是人與自身或者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人與他人的關系。如果我們把每個人的自由度看成一個圓圈,這個圓圈包含著所有你能夠自由去做的事情,那么,我們擁有的生活資料(金錢、權利、時間等)越多,我們的圓圈就會越大,擁有的自由度也會越大。但是無論我們的圓圈大小如何,始終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圓圈與他人的圓圈碰撞、沖突時,該怎么辦?在德育實踐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教育行為實施的過程中,到底應當遵循哪一方的自由?是教育者一方的,還是被教育者一方的?
在嘗試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應當對“自由”進行深入解讀。在中文里,“自由”一詞看似簡單,其實并不好理解,而如果我們用英文來解釋就一目了然了,它有兩層意思:freedom from和freedom to。第一層意思,freedom from,我把它稱為形而下的自由,就是說我們從某種束縛中擺脫,從而獲得自由。比如我們從封建統(tǒng)治中擺脫,從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中擺脫,從父母的約束中擺脫,都屬于形而下的自由。因為這些自由的得到只意味著一點:我不用再去做某事。第二層意思,freedom to。我把它稱為形而上的自由,就是說當我不用去被迫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我要去做什么。這就是我對自由的理解,而且我認為freedom to才是自由的本質,它也是我們當下最缺乏的東西。在我們的德育實踐中,教育者應當知道,我們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讓他們知道什么事情是不道德、不應當去做的,而更應當讓他們知道,自己應當去做什么。
什么是“自己應當去做什么”呢?這可以用馬克思的話來解釋,他曾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彼^自律,就是根據(jù)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和道德思維,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去行動。要做到馬克思筆下的自律,就需要調動我們形而上的自由。
道德依賴于理性的“善良意志”,而不是個人的隨心所欲。教育者應當讓學生明白,自由并不是隨心所欲,而是一種責任。如前文中提到,自由并不是上帝給予人類的禮物,而是一種負擔,如果我們希望從自由中獲取益處,就必須學會自律。自律使人自覺選擇道德行為,糾正不道德動機,在道德法庭上,自己充當起訴人和審判官,檢查和審判自己的言行。
概括地說,自律就是自立、自行、自控。自立即自我“立法”,也即自我要求,它涉及道德認識、道德理想諸方面;自行即自我“行政”,也即自我鍛煉、自覺踐行,并養(yǎng)成道德行為習慣;自控即自我“司法”,也即自我評價、自我調控,通俗地說,就是我們做人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具體地說,自律就是自主思考、自我勸告、自我選擇、自我修養(yǎng)、自我踐行、自我克制、自我防御、自我督促、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自我塑造、自我判斷、自我負責,以及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和交往協(xié)作等能力。
可見,在馬克思看來,道德、自由、自律的內涵在某種意義上是相通的。道德的本質是自由,沒有自由就沒有道德,那么,違反人的自由本質的東西顯然是不道德的。從這種理解出發(fā)審視當代德育,我們必須首先明確這樣一個理念:德育的前提是人的精神自由,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必須是精神自由的個體,才能成為德育關系中的主體或客體。更要強調的是,對于受教育者,教育者不能對其實行精神專制,因為精神專制的實質是人類精神的他律,這是違背道德本質的德育。從這個前提出發(fā),以促進人的道德進步為基本職責的德育,要實現(xiàn)這個任務,其根本途徑只能是促進人的精神自由的發(fā)展。而伴隨著人的精神自由的,必然是精神的多樣性。在馬克思看來,精神的豐富多彩,同大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一樣,也是自然而然的、值得贊美的。
目前,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大背景下,德育實踐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道德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從作為人的本質上來看,首先,學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存在,還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這是學生群體不同于其他群體的顯著特征之一。其次,每一位學生都是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和現(xiàn)實可塑性的個體,學生的身心都具有極大的發(fā)展?jié)摿?,換句話說,每個學生都是處于發(fā)展中的個體,學生作為教育對象的根本源于其潛在的發(fā)展可能性。最后,在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時,教會他們如何處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便成為了德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
所以,在德育實踐中,教育者必須讓學生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自由,但自由并不是沒有邊界的隨心所欲,當你的自由妨礙到他人的自由的時候,就應該進行一些權衡和妥協(xié),在這樣不斷與他人沖突、妥協(xié)、平衡的過程中,最終形成自身的道德自律和規(guī)范。這樣的德育才能使學生在相對自由和寬松的環(huán)境中去理解道德,最終實現(xiàn)道德自律。這同時也是對學生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從而最終實現(xiàn)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易然,海南師范大學學校德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 詩
讀者熱線:010-62027510
投稿郵箱:zgdy_guanch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