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灃
我曾經(jīng)問過朋友,有沒有過屬于自己的儀式感。
有人告訴我,他習(xí)慣每天將車子在停車位上停穩(wěn)后,打開車載音響,閉上眼睛靜靜地聽上10分鐘。有時聽音樂,有時聽交通廣播節(jié)目。只聽10分鐘,時間一到準(zhǔn)時提包下車,然后在夜色中快步走回家。
有位全職媽媽,她大大的手提包里,除了孩子的奶瓶和紙尿布,還有一套簡單的水彩畫具,這樣,她就可以在緊張的生活中忙里偷閑地畫上幾筆。每次翻開畫冊,在一頁頁五彩斑斕的圖畫世界里,仿佛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之上的烏托邦。她還會在周五下午把孩子們送到爺爺奶奶家,自己穿上好看的衣服,化淡淡的妝,不開車也不打車,而是坐著公交車在城市里轉(zhuǎn)悠。一個人吃飯喝茶看電影,就像沒結(jié)婚沒生孩子時那樣,不疾不徐,享受屬于自己的自由時光。她說,進入為自己設(shè)計的特定儀式,你會發(fā)現(xiàn),你因為愛自己,心地變得柔軟,生命變得與眾不同。
于丹在《人間有味是清歡》一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一次在朋友王先生家做客,晚餐后和朋友夫婦一起欣賞斜陽。突然,王先生問她:“一個月前的今天,這個時候,你在干什么?”于丹拼命回憶,但她確乎想不起來一個月前的這一天傍晚自己是不是在家里,甚至都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在北京。于是王先生就又問:“那么,十天前的這個時候,你在干什么?”于丹再努力回憶,似乎當(dāng)時自己不在北京,做了什么也都忘記了。王先生只好再問:“那么三天前呢?還記得嗎?”于丹告訴他,三天前的傍晚自己應(yīng)該是在準(zhǔn)備行李,那只是平淡無奇的一個尋常黃昏。王先生笑了,他說:“你要記得今天這個傍晚,是在我家陽臺上看落日?!?/p>
就在這個落日之前,于丹剛剛在王先生家吃過一碗牛肉面。為了這碗面,王先生提前兩天炒好酸菜,用冰糖細(xì)細(xì)地燜。于丹到的前一天晚上,他開始熬牛骨湯,用小火燉牛筋。等到于丹進門前一個小時,他才開始燉牛肉。在于丹喝第二杯咖啡的時候,他的太太開始往滾開的水里下面。簡單的一碗牛肉面,他們夫婦用兩天的時間來準(zhǔn)備,用心得讓人動容。無疑,這是一個美麗而難忘的下午。
攝影師濱田英明為自己的孩子制作了一本網(wǎng)絡(luò)相冊,從妻子懷孕開始這個相冊就不間斷地更新,他們的生活慢慢由兩個人變成三個人,孩子在成長,他們在慢慢變老,日子一直在繼續(xù),相冊更新也一直沒有停止。濱田英明給自己的這個相冊取名為《我懷著對未來的憧憬,捕捉過去》。他說,假如我能活到70歲或者更久,那個時候回頭看我拍過的這些東西,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一定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dá)的吧!
林清玄在一篇文章里說:生活品質(zhì)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這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再進一步,生活品質(zhì)是因長久培養(yǎng)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靈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nèi),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chuàng)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古人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尚且會沐浴焚香,撫琴賞菊,營造生活的儀式感。而擁有便利生活條件的現(xiàn)代的我們,就更應(yīng)該保持對生活深深的熱愛。買菜時順便買一束花,在花香彌漫間,工作的辛苦、生活的煩惱就會一掃而光;在洗手間鄭重其事地放一臺香薰機,這狹小的空間會瞬間充滿文藝氣息。我們的大腦會自動記憶這些小確幸。這些小確幸,既是小小的儀式感,也是疲憊生活里的詩和遠(yuǎn)方。
(七百摘自《城市金融報》2018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