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鮑康寧的《英華合璧》50年內修訂、再版達14次,包含著鮑康寧重要的漢語教學和學習理念。其中通過比較學習的思路尤為突出,既有漢語和其他語言的比較,也有漢語內部的比較,后者既包括語音的比較,也包括詞語和語法的對比,還有語用的對比?!队⑷A合璧》的體系對西方人來說“自然且簡便”,至今仍有較高的借鑒價值。
[ 關鍵詞 ] 鮑康寧;《英華合璧》;比較;教學理念
[ 中圖分類號 ] G459 [ 文獻標識碼 ] A [ 文章編號 ] 1005-4634(2018)04-0045-06
0 引言
英籍傳教士鮑康寧(F W Baller,1852-1922)編寫的《英華合璧》(Mandarin Primary)分為4卷:elementary(初階)、advanced(進益)、supplementary(增補)、miscellaneous(大全)。第一卷解釋和說明簡單的習語,第二卷處理復雜一些的內容,第三卷通過增加詞匯和短語進行擴展,第四卷給出涉及各種主題的詞匯并有3篇課文?!队⑷A合璧》于1878年出版后廣受歡迎,經作者多次修訂擴充,一共出了14版。其中,第8版做了重大的修訂,基本奠定了以后幾版的基礎。本文的描寫分析以第8版為主,同時也參考了12版。作為一本100多年前的教材,《英華合璧》在當時獨樹一幟,鮑康寧在語音教學中對比送氣/不送氣音,并和英語做了很多比較,聲調練習的設計也非常巧妙[ 1 ]。
呂叔湘強調:要認識漢語的特點,就要跟非漢語比較;要認識現代漢語的特點,就要跟古代漢語比較;要認識普通話的特點,就要跟方言比較。無論語音、詞匯、語法,都可以通過對比來研究……語言學院的主要任務是教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就在中外對比上多講點,主要是講漢語和英語比較[ 2 ]。陸儉明、王黎也指出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需要作漢外對比研究[ 3 ]。
語音的比較[ 1 ]已有較詳細的說明。本文主要分析和考察詞匯、語法和語用的比較,既包括英漢比較,也包括漢語內部方言或具體用法的比較。
1 詞語的比較及其網絡構建
1.1 詞語的比較
鮑康寧的母語是英語。同時,他也精通漢語,既是漢語教師,又是成功的漢語學習者。因此,他比較的角度、內容對英語為母語背景的人來說針對性非常強。
“難度等級模式”是對比分析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難點集中在難度等級為3、4、5級的項目:3級是目的語雖有某項目,但形式、分布、使用和母語不同;4級是目的語的某個項目在母語中沒有,如“把”字句等;5級是母語中的一個項目在目的語中分成兩個或更多的項目。對比分析雖然后期受到很多詬病,但在教材編寫和語言對比上的作用不容置疑。鮑康寧在《英華合璧》中成功使用了對比分析。屬于3級的如:(1) “隔”怎么用:隔一般相當于英文的interval,既可用于時間也可用于距離。次要的意思是屬于不同的東西,當說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時這樣用,如:這個藥隔一天吃一回。|隔兩條街,有個姓許的住家。|我們隔著教。(2)正南正北的位置順序相反,東北指N.E.,西北指N.W.等[ 4 ]。(3)“打”的用法:英語中同樣詞語的意思在不同句中意義各異。因此,strike的使用可表人們打人,或者人們想出一個主意,或者人們走對路了,而樂隊則是“開始演奏”或工人“罷工”。這些不同的用法會讓外國人感到非常費解,只能通過觀察和練習理解。如:打(拉)洋火|打勝或打勝仗|打敗或打敗仗|打一仗勝一仗|打一仗敗一仗|打點|打魚|打量|打傘|打仗或打架|打呵欠|打辮子|打算|打水|打攪|打坐|打草稿|打聽|打濕了|打清江走[ 4 ]。
屬于5級的,即英語中沒有區(qū)別,而漢語有區(qū)別的如:(1)old與“老/舊”:old能修飾帽子和人,但是漢語有不同的說法,一般來說,舊用于無生命的物體,老用于生物和年齡。人老了,他的帽子“舊”了。一棵腐爛的樹一般說“老”。如:這雙舊鞋子我穿不上腳。他的衣裳是舊的[ 4 ]。(2)two與“二/兩”:單用常說“二”,數量結構一般用“兩”(兩一般接量詞)。如:四十二,兩張桌子[ 4 ]。(3)contain、hold和“裝/坐”:英語contain、hold適用于任何可以盛物的東西。如,大廳、座位、杯子等。漢語則根據所說東西的特性用特定的動詞,“坐/裝”是這類動詞,“下/了”做助詞,如:一口箱子裝不了/下。|那個房子坐得下九十個人。|坐不下五十個人[ 4 ]。(4)“買”的各種說法:漢語中買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說法。各個地區(qū)可能各不相同,以下清單至少可以作為指導:扯/截/挖/糴/稱|扯/截三尺布。|他去糴糧。|挖一斗米。|叫他割三斤羊肉來。|他才稱兩斤饅頭來。|我可以打多少錢的醋來,可以打十個錢的來。|打四兩油來。|我要裝六兩酒[ 4 ]。
鮑康寧并不滿足于發(fā)現詞語的內部規(guī)律。就近義詞而言,他不僅把這些詞放在一起,而且嘗試區(qū)分和辨析它們。因為詞語之間的細微差異或不同用法是學習者天然的難點。鮑康寧有些分析非常精準。(1)自己/親、本:“自己”這個詞在漢語中可跟在代詞后,像英語中的self,作用也一樣。也就是說,都是強調,如:我自己;或者表明行為轉向施事者本人,如:我傷了自己?!坝H”和“本”也有同樣的意義,但和“自己”不同,它們沒有所有格形式,如:這是我親自寫的。他親眼看見。我親手打他。我本身也害病。我你他我你他自己/自己的[ 4 ]。(2)多少/幾:小數目是“幾”跟量詞(numerary adjuncts,下文簡稱N.A.)一起說,如第二課第一部分。大點兒的數目在問句中,“多少”替代“幾”,不過不帶N.A.[ 4 ]。(3)幫忙/幫補/幫助:以額外工作相助,伸出援手lend a hand是幫忙,錢財、食物或衣物的相助,是幫補,總體上的協助assist則是“幫助”[ 4 ]。(4)吃/喝:“吃”既可用于吃,也可用于喝,“喝”只能用于喝[ 4 ]。(5)所/間:“所”做量詞指一片建筑物,由很多“間”組成[ 4 ]。
1.2 鮑康寧對詞語網絡的建構
鮑康寧特別注意把握詞語的內部規(guī)律,利用各種方式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同時盡量減輕記憶負擔。常敬宇認為詞語的網絡性主要體現在詞形結構的網絡性和詞義聯想的網絡性,前者主要以同素詞族為代表,后者分類義聯想網絡、關系聯想網絡和聯用關系聯想網絡三類[ 5 ]。這其實是更大范圍內的比較?!队⑷A合璧》對詞形結構網絡性的建構如下。(1)“將”和它的用法:“將”是常用于書面的詞,相當于“把”,標記賓語。此外,它還表示近將來,此時后面通常跟“要”,不過“將來”既適用于即將到來的未來也指遙遠的未來,如:他將近四十歲。|將來各國都要拜上帝。|將要進城[ 4 ]。(2)“看”適用于閱讀,思考,如:他在那里看書。|我看他是個清官。讀作第一聲,表看守,如:剃頭的在家里看門。在習語用法中“看”還有“根據環(huán)境要求as circumstance require”,或“視情況而定”或表示方向,如:看事行事。|看人說話。|看價錢高低。|應該看哪一方|看西方[ 4 ]。(3)“到”和說、講、論、談構成這些介詞短語的一部分,如談及with reference to ,至于as regards,關于as to等,如:論到他兒子的病我怕治不了。|我沒有說到李家的事。|這件事我可以給你說到了[ 4 ]。
類義聯想網絡的建構中,同義關系網絡如下所示。(1)漢語有些詞用來表達“可能”的概念,就如英語用most likely、seemingly、in all likelihood等表示一樣,最常見的有:想、許,也許,想必,恐怕,多半?!霸S”“也許”在北方用得比南方廣泛得多,“恐怕”則南北均用。北方“恐怕”通常還帶有其起始義“恐懼”,很大程度上沒有“可能”的意義?!跋搿焙汀跋氡亍蹦壳霸诖蟛糠值貐^(qū)使用。如:我想他識字。|許他不來。|他也許來,也許不來。|海先生今天沒有來,想必家里有事|恐怕他在碼頭上。|多半是他自己的錯[ 4 ]。(2)表總結的詞:“到底”和英語短語to come to the end of意思一樣,即,最終說并做了,達到了特定的結論或最終階段——英語是到了“最后(end)”,漢語是到了“底部(bottom)”。漢字和短語——究,竟,歸,期,終久,始,末和“到底”意思一樣。以下組合都來源于這些詞:finally、after all、in the end等:究竟,歸期,終久,始終,歸根,末了,末末了,末后[ 4 ]。(3)“若”和“要”是用來表達假設的最常見的詞語,還有其他一些詞常用于書面和受教育的人的口語中,如何翻譯取決于語境和用法:倘,倘若,設若,假若[ 4 ]。(4)“差”可組成很多表達概數的詞,以下是最常用的一些詞:差一點|差不多/差不離|差得多/差得遠|差也差不多[ 4 ]。(5)其他和“大概”“上下”等意思類似的短語有“大約”“約有”“光景”“將近”“前后”,如:早三年的光景。|約有六千人。|他將近五十歲[ 4 ]。
對聯用關系網絡的建構如:除了第九課的詞語,以下和錢有關的詞語經常使用:值、賺、折、賒、欠、利、押、搭、扣?!白 弊鲋~不能跟所有動詞結合,不過可以和以下出現過的動詞結合:守、釘、吃、騎、坐、站、靠、管、對、拿、貼、忍、閑、定、止、記、保、點、受[ 4 ]。
2 語法的比較
2.1 英漢比較
1) 代詞。人稱代詞:歐洲詞匯和漢語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是后者沒有單復數、時態(tài)和語態(tài)的區(qū)別。漢語通過助詞或詞序表達英文通過屈折和詞形變化表達的意思。(第1頁)“們”做復數標記:英語的them和they用于人和物沒有區(qū)別,漢語沒有中性的第三人稱代詞,them用于事物或者包括在動詞中,或者必須給出所談事物的名稱。上文給出的復數標記“們”用于談論人,即可和代詞一起用,也可和專有名詞一起用,如:先生們[ 4 ]。
2) 量詞(numerary adjuncts)的描寫和比較。(1)英語的有些名詞,短語需要使用特定的詞語,像 a piece of music, a plot of ground等,但英語的這種特例在漢語中則是規(guī)則,因此幾乎每個名詞都要帶上相當于piece和plet的詞語。這些詞語通常要跟數詞結合。比如,如果要說“一段音樂”,指的是一段,如果說一塊地,指的是一塊,如果說這塊地,或者那塊地,就理解為這“一”塊地。如果要說明大于一的數量,這一點就很清楚。因為不能說兩音樂,而必須說兩段音樂。因此,在問句中會問“多少段音樂”而不是“多少音樂”,或者問“哪一段音樂”而不是“哪一音樂”。因此,這些詞和數詞以及這、那一起使用,也和多少,哪一起用,在書中叫做數量修飾語,用N.A.表示,因為它們和數詞連在一起且跟名詞一起用。有兩種數量修飾語,一種可以說無意義,無需翻譯,另一種是有意義的,需要翻譯?!按蟾庞?0個常用的數量修飾語,所有的都附在課后并編了號?!盵 4 ]用給定名詞的專用量詞更好,也更準確,因為正確的量詞N.A.對口語和聽力不好的人很有幫助。(2)說重量、尺寸和距離時,如磅,盎司,尺,英寸,米等,如:買三兩。(3)有些東西填充或部分填充,覆蓋或部分覆蓋另一些東西時,這種情況下第一個名詞變成量詞,如:一桌子書,一碗茶。和量詞一起使用的名詞常??梢岳斫?。特別是在回答問題時,這種情況下它已經說過了。英語回答問題時,你有多少椅子?可以回答八。但漢語不能只說八,而是要加上量詞“把”,說“八把”。如:他有幾張桌子?五張。|他要幾支筆?他要三枝。
英語問“哪個人(which person)”“哪件事(which thing)”時,省略“一”不影響理解問的是“哪(一)個人”“哪(一)件事”,不過“一”以外的數詞則不能省略,如“哪四本書”,相應的漢語短語無論“一”還是其他數詞均不能省略,后面跟著所問人或事的量詞。如:你要哪兩本?[ 4 ]
3) “的”表施事。英語中,很多詞通過添加or、er等后綴表施事,如:hatter、professor。有定名稱用來指從事特定行業(yè)的人,這些名稱通常有指出所談論行業(yè)的特別之處,如:paper hanger(造假幣的人),漢語也是這樣來區(qū)別的?!暗摹庇脕碇甘┦抡咛娲鷈r、or等。因此,其作用相當于he who,或they who,如挑水的。some的構成類似,如有挑箱子的,有挑桌子的,即有些人挑箱子,有些人挑桌子。有時“有的”就在名詞前,如:有的挑箱子,有的挑桌子。|有賣肉的,有賣魚的。|他們是洗衣裳的。|叫做鞋的明天早晨來。|他是個念書的[ 4 ]。
4) 語序的比較。漢語和英語短語有區(qū)別。漢語說“張、把、碗這三個字”而不是“這三個字張、把、碗?!绷信e名字時順序相同,不說“三個紳士Brown、Jones和Robinson”,而說“Brown、Jones和Robinson三個紳士”[ 4 ]。
時間的順序中,英語一般從最小的說起,鐘點、天、星期等;漢語相反,從最大的說起,年月日。年不加量詞除非前面有形容詞,低一級單位跟著高一級單位要用“零”。那些年他沒有錢。如:五六年|二年零六個月|早四年。月加“個”表示一個月兩個月,如果表順序不用“第”也不用“個”。他來了三個月。|他說三月來。|三個半月。
“天”跟“年”一樣,也不加量詞。1~10號的日子用“初”,肯定否定形式都要用。三五天。|十幾天。|他這月初八去。|去年三月初九。|今天初幾。|今天十幾。|今天二十幾。今天初六[ 4 ]。
5) 結果補語。英語常用through、by來表示動作的結果,漢語通過動詞后接形容詞或其他詞,即,動詞表示原因,后面的詞表示結果。如:他的眼睛哭壞了。我的衣裳掛臟了。這雙鞋子穿壞了[ 4 ]。
6) “了”的用法。過去時標記“了”:漢語中過去時的定義比英語寬松得多。如果行為是過去的,常常省略時態(tài)標記。另一方面,有些特定形式和組合需要“了”??谡Z中“了”在句尾經常簡化為la/loh。如:寫了沒有,寫了。|買了碗么,買了[ 4 ]。
7) 程度表示法。“很”可用于助詞“有”和“要”前,也可用于大部分動詞前,形容詞和否定詞前也可以?!八馈痹诳谡Z中通常用來說那種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大致相當于英語口語中dead tired、worried to death等類似用法。如:他至少要四十個錢。|他至多二十歲。|他很會騎馬。|他們很有錢。|這樣辦事很不可以。|我今天冷死了[ 4 ]。
8) 表示英語的each、every、each、every,different等意義,有3種方式:(1)通過在名詞前用“各”?!案鳌敝丿B時,可以用own來翻譯,如:各樣石頭都有。各人有各人的意思。(2)部分名詞重疊,如:人人都愛他。家家都有燈。(3)重疊正在談論的量詞,比如:這些衣裳件件都要洗。這十張錢票張張都是假的[ 4 ]。
9) 如何表示假設(supposition)。表示假設或條件的句子由“若”或“若是”,“要”或“要是”構成,也可通過“不是……就是……”后面跟著“就、也、還”和其他詞?!叭簟笔欠駟斡萌Q于音韻是否和諧,加“是”并不影響意義。
假設經常是隱含的而不表達出來。在句子第二部分開頭用“就”或“也”就足以表示假設了。就像在“若”和“要”之間口語中用“要”而非“若”,“若”多少有點兒書面化,如:我若看見他就告訴你。你若要我就給你。若不是你說的我就不信。你若要去也可以。若是他不罵我,我還能打他么?不是李先生就是張先生[ 4 ]。
10) 如何表達同時發(fā)生。序數在數詞前用“第”,表事件的次序不用“第”,而用跟英語in the first place、the next place、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both……and……等相當的詞,如“一層”“一面”“一邊”“一來”“二來”“又……又”“隨……隨”“一不”“二不”。如:我一層沒有工夫,二層沒有錢。|他一不肯,二不能。|一來醫(yī)生沒有本事,二來藥不靈。|那個孩子隨走隨哭。|他一面走,一面?zhèn)鹘?。|李先生有錢有地[ 4 ]。
此外,有讀數法、比較范疇等的比較等,還有大量對英語中某一表達方式漢語如何表達的說明,如:怎么說either……or……;neither……nor……等。除了漢英對比,鮑康寧對漢語中近義副詞的辨析也值得重視。
2.2 漢語內部近義詞辨析
都/攏總:表示all;all在漢語中用得比英語自由得多。“都”在名詞后有總括之前所有事物的特殊功能。如果在之前提起的兩個東西后,可以翻譯成both,前面有否定詞時句子意義會轉變,意思是“不是任何……都……”。
另一方面,“攏總”或類似詞語位于名詞前,如果后面跟著“都”,兩個詞都大致對應于英語中的in all、the whole of等。在這里攏總有三千人。|我家里一個大錢都沒有。|那些衣裳都洗了。|他們都不來。|念書,寫字,打算盤,他都會。|男人女兒孩子攏總都才走了[ 4 ]。
非/不:“非”表否定時否定意味比“不”強,用于書面語。不過已經進入口語,有些組合中使用很自由。如:惹出是非來、非錢不行、非請他不可[ 4 ]。
才/就:“才”用來介紹條件句的第二部分,表示做了一定的事情后,就會有一定的結果。此時和“就”差不多,不同之處在于,“就”表現自然順序或者和“才”一起表示:(1)在時間次序上“然后”“不早于”;(2)在情態(tài)(moral)順序上,表“然后”和“只有”,如:等他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去吃喝。
轉折連詞“倒”:在“他是個好人,但他不被尊重”這句話中,“但”的結果和期望相反。從第一句話中自然而然得出的結論是人們會尊重他,但在此情況下并不能得出自然的結論。這就是“倒”的功用。它因而帶有其原始義“上下翻轉”,它的用法使可以得出的想法或結論被翻轉。因此,教師可以用but、yet、nevertheless、on the other hand、at the same time翻譯,或者任何可以把第二個句子或分句置于和前面句子相反意義的詞或短語。當這種反義是一種有利的特性時,“也”通常跟隨其后。比如:雖然他有本事,這件事他倒做得不好[ 4 ]。
3 語用的比較
3.1 稱呼
稱呼用于人名后,不像英語用于稱呼前,比如:錢先生[ 4 ]。列舉人或者物時,人們很少使用“和”,在會話中會有短暫停頓,作用相當于“和”[ 4 ]。
3.2 否定句的使用
漢語對否定式有很大偏好,比如,英語一般說“人很多”,漢語更常說“人不少”。雙重否定英漢都一樣,都是表肯定。比如“狗什么都吃”和“沒有狗不吃的”意思一樣,不過后者在漢語中更有力。又如:狗沒有不吃的。|沒有不要錢的[ 4 ]。
3.3 姓名和年齡
1) 在問句和答句中“你”“我”通常都省略,用“貴”“敝”來替代。有些地區(qū)沒有特定方式,“貴”“敝”都省掉,不過外國人最好還是用上它們。談及一個不在場的人時,會說“姓什么什么”,不用“貴”。問孩子的年齡時用幾不用多少。問小孩時說“幾歲”[ 4 ]。
2) “老先生”的“老”不一定指年齡老,常常是表尊敬,類似于英語中的old fellow[ 4 ]。
3) “中國人計算年齡的方式跟我們非常不同。我們在孩子出生一周年時算孩子一歲,中國人則是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年就算一歲。第二年(從新年那一天算起)孩子就兩歲了,因此孩子可能跟英語足一歲才算一歲的算法相比大兩歲??梢姼鶕袊乃惴?,一個人的年齡比用英文的算法至少要大一歲,有時大兩歲。中國新年的開始不同,在一月的第21天和二月的第十九天之間。從新年到我們下一個生日,中國人算的年齡比我們自己算的要大兩歲。而從我們的生日到下一個中國新年,中國人算的年齡比我們自己算的大一歲?!盵 4 ]
3.4 “是”的用法
“是”在漢語中用得比英語中少得多。名詞、代詞和動詞間常常不用,處所介詞和副詞前也不用,如:他寫字。|我的東西在那里。|在這里[ 4 ]。
3.5 “豈”的用法
“豈”加強疑問句的力度,構成的一些書面短語有些已經進入了口語用法,如:“豈敢”表示說話者擔當不起賦予他的光榮或表揚;“豈有此理”是沒有這樣的道理。通常傳達驚訝或意外的意思,如can it be……?Is it possible……?如:我豈不知道他的意思么[ 4 ]。
3.6 副詞和介詞的用法
英語和漢語同一個詞可能同時是副詞或介詞,他在門外頭。|他在外頭。講地方時,單用“在”即可,說別的時,“在、上”都需要。他有個兒子在中國。|碗在桌子上[ 4 ]。
3.7 “寧可”及其關聯詞
英語一般說It is better to die than to sin.(死了比有罪更好)。漢語則說“死了更好,而不是有罪更好?!蓖ㄟ^否定詞not來表達than的意思,“寧可/肯”相當于it is better to……或rather than,后面用“不”“也不”“不可”“不肯”,如:寧可死不做賊。|寧可報恩不可忘恩負義。|寧可挨罵受打,不可撒謊,|寧可受逼迫不可行邪路[ 4 ]。
又如:“給”可對應于to或for,“給”在動詞前可以翻譯成for,如:給我買兩條毛巾。|給我寫兩個字。在動詞后翻譯成to,如:把這本書帶給他。|我先講給你聽,你后來可以講給我聽[ 4 ]。
4 鮑康寧比較法的得失
上文所述詞語、語法、語用的比較無論是思路還是具體的分析都值得借鑒,之所以做各種角度的比較,目的只有一個,即讓學生盡快掌握漢語。鮑康寧對第一語言學校和第二語言習得的差異有著清醒的認識,在“漢語教師須知:教法須知”中指出教中國人和外國人不同,二語須教五音。首先,教五音:上下平,上去入。其次,教唇齒喉舌。三教送氣不送氣。
李曉琪認為產生語法偏誤的原因很多,但有兩點特別值得引起注意:第一是語法和詞匯分家。語法規(guī)則的應用范圍要由可能出現在這一結構中某一位置的詞來劃定。如果只講語法規(guī)則,不講語法規(guī)則的使用范圍,容易使學習者誤以為語法規(guī)則是普遍規(guī)律,從而使語法規(guī)則擴大化。第二點是語法和語境脫離。知道哪些詞可以出現在哪個語法規(guī)則中也還是不夠的,因為有些語法格式孤立地看是正確的,而在具體的語境中就文不達意。在“動詞+得/不+補語”這一格式里,“慣”充任補語,一般出現在談論“習慣不習慣”的語境里,“起”則與談論錢的話題分不開。鮑康寧非常重視語用,通過各種比較幫助學習者掌握詞匯、語法,且重視語言的各種變體,如書面語/口語、官話/方言、使用場合等[ 6 ]。
Casey Keck與YouJin Kim認為:使用和習得語言的能力受有限的注意資源的限制。學習者是否可能同時顧及語法形式和意義?用正在學習的語言交際涉及控制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而用人們熟悉的語言交際則牽涉自動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 7 ]。
鮑康寧對于英漢差別非常大的,都特別強調,甚至做了標記。比如,50個常用量詞附在了書后。有些則語焉不詳,如:“把”的位置和用法,“還/也/再”的區(qū)別。有些例子有偏誤,如:把兩碗中國茶拿來。我再不要甚么[ 4 ]。又如,在比較英漢數量短語中“一”能否省略時,認為英文中“一”可以省略,漢語中則不能省略,不符合語言事實。有些解釋明顯是套用西方語法框架來觀察漢語的。如:“是”表示被動:這個錢是他出的。這也是當時西方人描寫漢語普遍的局限所在。如,瓦羅也認為“是”“所”“為”“被”置于動詞前表被動。對性、數、格、時、體、態(tài)的描寫同樣是套用英語語法的結果。
5 結束語
鮑康寧的《英華合璧》是針對西方人的漢語教材,有明顯套用英語語法體系的痕跡,但是其英漢對比的視角獨特,有些分析非常精準,今天仍然適用于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其體系對西方人來說“自然且簡便”,是親切易學的東西。19 世紀的西方人編寫的教材本來就是為教學服務的,因此其“實用語法”的痕跡明顯,而這方面正是漢語國際教育亟需加強的。
參考文獻
[ 1 ] 郭利霞.漢語國際教育史視野下的鮑康寧和《英華合璧》[ J ].國際漢學,2017:87-93.
[ 2 ] 呂叔湘.通過對比研究語法[ J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 2):4-18.
[ 3 ] 陸儉明,王黎.開展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詞匯語法研究[ 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 2):7-13.
[ 4 ] F W Baller.Mandarin Primary[ M ].Shanghai:Shanghai China Inland Mission and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11:1-448。
[ 5 ] 常敬宇.漢語詞匯的網絡性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J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3( 3):13-18.
[ 6 ] 李曉琪.關于建立詞匯——語法教學模式的思考[ 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 1):23-29.
[ 7 ] Casey K, You J K. Pedagogical Grammar [ 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4:163.
Abstract F W Baller′s Mandarin Primary was revised and reprinted as more as 14 versions within fifty years. It is an overall embodiment of Baller′s ideas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Chinese.The most prominent part is studying Chinese by comparison, which including not only comparing Chinese and other languages but also comparing within Chinese,such as comparison of pronunciation,expression,grammar and pragmatic. Mandarin Primary′s grammar system is "natural and simple" to western and has high reference value so far.
Keywords F W Baller;Mandarin Primary;comparison;teaching 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