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作為一個岳陽人,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甚合我胃口。秋水漸漲,幾與岸平,水天混沌一片。云夢大澤水汽蒸騰,波濤洶涌似乎要撼動岳陽城——岳陽這片充盈著浩渺詩意的地方,在本地人眼里,不過是家園故土,而在外地人眼里,則是理想與遠方。
這首詩的標題為《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里的“張丞相”有兩種說法,是張說還是張九齡,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一般的觀點認為,此詩為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所作,當時張九齡為相,孟浩然用此詩投贈張九齡,希望得到引薦。但有人說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在家鄉(xiāng)韶關丁母憂,直到年底才進京。另一種觀點就是李景白在《孟浩然詩集校注》中說的,本詩當作于開元四年(716年)張說任岳州刺史期間。
且不說它是贈予誰的,總之它就是一首干謁詩。干謁詩,相當于自薦信,就像現(xiàn)在的大學畢業(yè)生,想得到一份好工作,把自己的簡歷呈遞給用人單位。在古代,文人們?yōu)榱饲蟮眠M身的機會,往往會寫一些十分含蓄的干謁詩,呈獻給達官貴人,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求得到引薦。
讀這首詩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孟浩然的另一首詩: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新唐書·文藝傳》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王)維私邀(孟浩然)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
這個故事是說,某日王維邀請孟浩然去皇室內署玩耍,不料唐玄宗突然到來。孟浩然匆忙之間躲到床下。王維坦然告知玄宗。玄宗大喜。他早已聽說過孟浩然的詩名,便要孟浩然露一手。孟浩然吟出了這首詩。當念到“不才明主棄”的時候,玄宗很不高興,說:“你自己不求取功名,我也沒有棄用過你,為什么要怪到我頭上呢?”然后就讓孟浩然回去了。
唐玄宗本是愛才之人,孟浩然卻說“不才明主棄”,這擺明了是給皇帝難堪??!
面圣的大好機會,旁邊還有王維幫襯著,就這樣被孟浩然白白糟蹋了。想當年李白面圣的時候,就給唐玄宗寫過拍馬屁的詩:“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保ā洞喝招小罚├畎撞粌H拍唐玄宗的馬屁,還拍楊貴妃的馬屁:“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保ā肚迤秸{·其一》)以此贊美楊貴妃的風姿綽約。孟浩然呢,面對這么好的機會,吐露的卻是滿腹牢騷幽怨——“不才”在這里是謙詞,也兼含有才不被賞識、未遇伯樂的感慨。這整首詩自嘆年華虛度、壯志難酬,言下之意就是怪皇帝沒有重用他。唐玄宗聽了自然就不開心了。
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孟浩然顯然是屬于情商不高的人,處處語帶機鋒,得罪別人的同時,也沒給自己留條后路——事實上,孟浩然一生都未能出仕,空有一腔報國志向。
在古代,懷才不遇這種事,確實是常見的。孟浩然的才華毋庸置疑。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李白就對他頗為欽佩,曾寫下《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彼€贈詩給孟浩然,贊賞他的高潔品性:“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維對孟浩然也是推崇有加,曾把孟浩然的肖像畫在郢州亭子里,題曰“浩然亭”——后人稱之為“孟亭”,是為了表達對孟浩然的尊敬,不直呼其名。
古人講究含蓄,尤其是像孟浩然這種清高自持的文人,即便是自薦,也不愿說得明明白白。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從寫景入手,先寫洞庭之浩渺,大氣磅礴。開篇“八月湖水平”,平直切入,指出時令是仲秋,這時的洞庭湖正是漲水季節(jié),水波浩瀚,幾乎要與湖岸平齊了?!昂摗敝械摹昂?,有包含之意;“虛”,空也?!昂摗倍挚梢岳斫鉃樗程炜铡!疤濉敝柑炜?。“混”字展現(xiàn)了水天相接的景象。三百多年后,范仲淹在這里寫下“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同樣是水天一色——何者是水,何者是天,已然分辨不清。只是,范文中的水天是“一碧萬頃”,澄明透亮,孟浩然筆下的一個“混”字,寫出的卻是一幅白茫茫的混沌之境。一個居廟堂之高,一個處江湖之遠,所見所思所感,自是迥異。
接下來,“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成了千古名句,也成了岳陽人最常引用的詩句。今人多認為洞庭湖屬古云夢澤的南部。一個“蒸”字,寫出了水汽升騰、渺渺茫茫的景象;一個“撼”字,寫出了驚濤拍岸、雷霆萬鈞的氣勢。雖寫的是湖泊,卻并非寧靜安詳,而是雄渾浩大。這一句里,孟浩然寫出了洞庭湖汪洋恣肆、吐納百川的氣魄,從而間接體現(xiàn)了自己胸懷天下的凌云壯志。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是說,我想要渡過洞庭,卻苦于沒有船只來載我過去。這里一語雙關,表面上是說自己想要渡湖,實際是自己想要入仕為官,想要在一個大的舞臺上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華,可惜沒有人賞識,只好“端居”(指安居、閑居)在民間?!皭u圣明”,道出了詩人躬逢盛世卻隱居無為、倍感慚愧的心情。
詩人在尾聯(lián)繼續(xù)表明心跡:“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边@里化用典故“臨淵而羨魚,不若歸而結網(wǎng)”(《淮南子·說林訓》),卻另翻新意,暗含自嘲、無奈之情:面對垂釣的人,我只能羨慕而不能成為其中一員——我想要做官,卻苦于無人引薦。
全詩寫水、天、舟楫、垂釣者,皆與洞庭湖有關,其實卻都另有所指。作者既有心求取功名,施展政治抱負,卻又清高自持,難以啟齒,只好借景抒懷,含蓄委婉地表明心跡。
那么,張丞相有沒有回應孟浩然呢?從現(xiàn)在所見的資料來看,這首詩是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的?!拔⒃频訚h,疏雨滴梧桐?!保ā稊嗑洹罚┟虾迫灰簧歼^著隱逸的生活,恣情山水。他在《夜歸鹿門山歌》中寫道:“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边@時的他,滿腔惆悵已然消解,只留給世人一個蕭索孤寂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