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蘭州分校 劉瑢菲
【教材簡析】
《貝殼之歌》是荷蘭的一首三拍子二部合唱兒歌。歌曲旋律優(yōu)美流暢,充滿童趣。第一樂句旋律跳躍,交代了大海邊有可愛的貝殼。第二、三樂句加入了合唱的部分,兩個樂句是同頭異尾的結構,和聲簡單和諧,展現(xiàn)了活潑可愛的小貝殼形象。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音樂常規(guī),對音樂的興趣很強,尤其是對貼近生活的歌曲更加喜愛。學生的發(fā)展很不平衡,大部分學生音樂感覺較好,音準也不錯,也有少數(shù)學生音準、表現(xiàn)力不是很好。部分孩子已在外發(fā)展自己的音樂特長,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能用流暢優(yōu)美的聲音演唱歌曲《貝殼之歌》。能感受三拍子樂曲的韻律。
【教學重難點】
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貝殼之歌》
【教學準備】
教學用琴、多媒體課件、打擊樂器。
【教學過程】
精彩兩分鐘,組織學生進行課前精彩兩分鐘表演,并進行適當?shù)脑u價。
【設計意圖: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激發(fā)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興趣。】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小練習
1.音階發(fā)聲練習。
2.隨師手勢做三度音程練習。
3.師做手勢生唱出相應的旋律。
1=F 3/4
4-4|3-3|2-2|3 - -|
4-4|3-3|2-2|1- 0||
【設計意圖:課前熱身,音階的音準練習?!?/p>
三、學唱歌曲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地方,考考大家的耳朵,你能聽出這是在哪里?(播放大海的音樂)
同學們,你們喜歡大海嗎?你去過海邊嗎?海灘上都有什么?在海邊你都能做些什么?(撿貝殼、捉小螃蟹等)
生自由發(fā)言。
師:知道我們要到海邊來玩,海娃們和小貝殼特地用歌聲來迎接我們了!讓我們也隨著這段旋律去沙灘邊漫步吧!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回憶生活經(jīng)驗,主動參與學習。質疑、解疑、探究式學習?!?/p>
2.感受與體驗
板書課題:《貝殼之歌》,出示歌譜,復聽音樂,感受三拍子歌曲的旋律特點,引導學生聽著歌曲劃出三角拍。(師邊放錄音范唱邊引導學生按強弱規(guī)律打節(jié)奏)
【設計意圖:主動參與,探究式學習?!?/p>
3.學唱歌曲
多好聽的一首歌呀!好,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它吧!出示譜面,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引導學生觀察出歌曲有幾個樂句?有齊唱和合唱兩部分。)
(1)學唱低聲部。教師運用柯達伊手勢,引導學習識讀歌曲低聲部旋律(注意發(fā)聲指導)。
4-4|3-3|2-2|3 - -|4-4|3-3|2-2|1- 0|
啦 啦啦 啦啦 啦啦 啦 啦啦 啦啦 啦啦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兩樂句的相同處與不同處。
(2)熟悉旋律,學唱高聲部。①觀察高聲部旋律,請小老師范唱,其他學生跟唱(教師同時引導學生跟節(jié)奏打拍子)。②按節(jié)奏朗讀歌詞,師進行相應指導。③聽音樂,默唱歌曲。④兩聲部對比,感受不同。⑤教師演奏歌曲領學生反復練唱歌曲。
【設計意圖:對合唱有初步認識,能從樂譜中分辨齊唱與合唱的不同?!?/p>
(3)合唱歌曲。①初次演唱二聲部。教師分組訓練兩個聲部,首先讓孩子們觀察兩聲部樂譜,找到其中特點。②再次演唱二聲部
【設計意圖:讓學生來當小老師,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也很容易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再次強調出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理念?!?/p>
同學們,當我們學會歌曲后,相信你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大海邊的美麗!現(xiàn)在請你們隨老師再去看一組圖片,看后請告訴我你的感受。(播放圖片)
生自由回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展開環(huán)保話題,提高孩子們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反思】
《貝殼之歌》是一首具有三拍子韻律感的荷蘭兒歌,歌曲旋律優(yōu)美流暢,充滿童趣,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歌曲由簡單的三個樂句組成,第一樂句旋律跳躍,交代了大海邊有可愛的小貝殼,第二、三樂句加入了簡單的合唱,兩個樂句是一個變化重復的體現(xiàn),第二聲部基本是第一聲部把中間的兩個音符省略了的首音再現(xiàn),和聲簡單和諧,展現(xiàn)了活潑可愛的小貝殼形象。
本課設計時運用了“三段式”教學模式,并運用到了“情境教學法”?!叭问健苯虒W模式即課前參與、課中研討、課后延伸。課前參與:在上課前給孩子們安排了預習任務;課后延伸:在教學尾聲引出環(huán)保主題,并要求學生在課后嘗試用口風琴吹奏歌曲。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情境教學法,以幫助孩子們感受歌曲特點。特別在導入中,邊讓孩子們聽著海灘邊的聲音,邊哼唱歌曲低聲部,孩子們很自然地理解感受到了低聲部的旋律特點。以他們的實踐體驗為教學起點,把抽象的音樂具體化、形象化,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音樂、參與音樂、認識音樂、喜愛音樂、理解和表現(xiàn)音樂,體會音樂豐富的內涵。
本節(jié)音樂課中的小練習,除了音階發(fā)聲練習以外,還設計讓孩子們根據(jù)老師的柯達伊手勢唱出旋律,這兩句旋律實際就是歌曲的低聲部旋律。導入部分一改平時上課的慣例(播放圖片引出課題),而是只播放海灘邊的音頻,給孩子們留有足夠空間去想象和表達。并隨著想象哼唱低聲部旋律,很有意境,孩子們也同時感受到了低聲部旋律那如海浪的特點。在出示了樂譜后,啟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譜面上的奧秘。孩子們的回答各式各樣,令人欣慰的是從孩子們回答中可以看到孩子們已經(jīng)學會了從一些較為專業(yè)的角度去觀察譜面。如:有孩子說到這首歌是一首荷蘭兒歌,有孩子關注到了歌曲的情緒標記,還有孩子提出“1=F”是什么意思?……孩子們充分地參與到學習中。接下來進入到高聲部的學習,分三句學習,第一句老師帶著孩子們學唱,第二、三句交給“小老師”,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更高了,小老師教得認真,其他孩子還會對小老師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糾正,甚至還有人向小老師提問,而小老師應對自如。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充分地“退”了下來,將課堂交給了學生。學生在學會歌曲后,根據(jù)歌曲的內容,引導學生在愉快優(yōu)美的情緒中,輕松自然地參與簡單的二聲部合唱,體驗合作演唱的快樂,感受二聲部歌曲和諧的音響效果。最后為了更深刻地感受歌曲,孩子們運用打擊樂器參與到歌曲伴奏中。本節(jié)就在這樣主動參與,樂于學習的氛圍下結束了。這節(jié)課雖然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但是在一些環(huán)節(jié)中也留下了不少遺憾:歌曲學唱的環(huán)節(jié),老師退的度還不夠大,孩子們有點拘謹;對于孩子們課前參與后的預習效果估計不夠,低估了孩子們學習能力,如對歌曲三拍子的強弱的理解和把握。對于孩子們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教師應大膽退下來,把課堂交還給孩子們,不需課堂中占用更多的時間.要繼續(xù)貫徹學校的課堂文化——“生本、對話、求真、累加”,努力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