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常勝小學 景國琴
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學好計算,對于提高學生運算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學好計算不是那么容易,因為計算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說,需要兩步口算的題目,在計算第二步的時候記錯第一步的得數;筆算的時候,學生容易把題目抄錯,或者,在列豎式時數位沒有對齊,有時進位、退位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等?;谏鲜霈F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提出了以下對策: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具有用時少、容量大、速度快的特點,是訓練思維敏捷的良好手段,在小學階段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我們在教學中發(fā)現,學生的計算通常反映出這幾個特點:正確率低、速度慢。其中,“20以內的加減法”和“多位數加減法”是每個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我們可以在比賽中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例如在每節(jié)上課前出10道口算,做完的小朋友就站起來,對前10名做完且做全對的小朋友進行物質獎勵和語言表揚。而對于低年段的學生來說,游戲形式的口算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更能有助于訓練學他們的口算能力。就以一年級中“20以內的加法”為例,學生可以在兩塊小正方體橡皮上分別寫上“4-9”“3-8”,求拋出后落在桌面上正面朝上的兩個數的和。這樣寓教于樂,事半功倍。
在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時,就強調了數位要對齊,一開始小朋友們可能不清楚為什么要數位對齊,其實在用小棒圖和計數器撥珠子的方法中就體現了幾個一要和幾個一相加,即個位和個位對齊,幾個十要和幾個十相加,即十位和十位對齊,而這就是列豎式的第一個要求:數位對齊。第二個要求是要從個位算起,有些學生對這個要求不是很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呢?其實在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的時候就能體現了,如果先算十位,那么個位相加滿10就要向十位進1,這時候就又要擦掉十位上的答案,重新算一遍,這樣很容易出錯,但是從個位算起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即滿10向十位進1后,原來兩個十位上的數相加再加上進過來的1就是十位最終的答案,這就是從個位算起的好處。類似的,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的筆算同樣按照上面的格式,不同的是個位不夠減的時候,就要給十位上的數戴上一頂小圓帽,表示已經借走了1,在最后計算十位時,切記十位上的數已經比原來的數小1了。第三個要求,就是個位相加滿10和個位不夠減的時候都要做好標記,通過對列豎式規(guī)范格式,可以為以后學習乘除法的筆算減少錯誤。由此可見,格式的規(guī)范性對運算能力的提高很重要。
簡便運算的關鍵是弄清算理,以理馭法。鼓勵學生使用學過的運算定律,合理、靈活地進行運算。小學生簡便運算,雖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把復雜的轉化為簡單的。轉換的方法有:改變運算的順序、改變運算的種類、改變參與運算的數據(改變數據的目的仍是為了創(chuàng)造條件運用有關的運算性質)等。在小學里絕大部分是圍繞“湊整”進行簡算的,第一次接觸“湊整”是在一年級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運用“湊十法”來進行簡便運算。例如:9+5,先把5分成1和4,1和9湊成10,再和4合起來就是14。簡便運算中的湊整法既可以為計算提速,也可以提高正確率,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101×27,先觀察式子的特點,發(fā)現可以把101拆成100和1,再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100+1)×27=100×27+1×27=2700+27=2727,同樣對于99×43,學生通過觀察得到99=100-1,然后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經常這樣分析題目,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減少計算的盲目性,也能使學生的計算方法合理、靈活、簡便。
估算并不能直接算出題目的答案,有些學生就會覺得估算形同虛設,其實不然,估算也是運算能力的組成部分,正確的估算可以省很多時間,而且很方便,因此估算是最快捷的檢查計算正確與否的手段。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估算是計算結果的末尾數是幾的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簡便的方法。也就是計算加、減、乘法時,只要個位加、減或乘得到的結果,和筆算所得末尾數的結果進行比較來判斷整個結果的正確性。例如:353-102時,有些學生就把減102看成減100以后再加2,這樣算出來的結果就是255,這時候個位上的數就是5,而估算個位上的數應該是3-2=1,這樣就與之前的答案不一樣了。又如:計算234×12,只要估算,看積的末尾是不是4×2=8,否則結果就是錯誤的。
通過筆算把題目算一遍,不一定就能得到正確的答案,這時通過驗算就能檢查答案是否正確。但驗算的方法學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呢?還是說他們只是照著書本上的檢驗方法去檢驗了呢?比如說,問學生加法怎么驗算,只會說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問減法怎么驗算,只會說差加減數,表達不清驗算的方法。首先要讓學生學會正確的表述驗算的方法,這是能正確驗算的前提,如加法的驗算可以表述成: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看它們的和是不是相等。減法的驗算方法可以表述成:差加減數,看他們的結果是不是等于被減數。在表述時后半句不能省略,前半句是說明算的方法,后半句是提出怎么驗的,兩者缺一不可。同時在驗算的過程中,格式一定要規(guī)范,發(fā)現驗算的結果和答案不同時要去比是哪一位不同,那么就是那一位出現了問題,找到錯誤原因后再訂正。要讓驗算成為一種習慣,而不是為了驗算而驗算,這就是提高運算能力的保障。
總之,在教學中每個老師對運算能力的理解不同,教法的側重點可能就會不同,但根本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教會學生運算的方法后,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前提下,就要開展科學有效的、長期的訓練。運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老師和學生一起通過長期的共同的努力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