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刑法知識體系中,移植借鑒蘇俄刑法理論的內容長期以來飽受詬病。刑法學界的許多學者紛紛表示贊成我國刑法知識體系去“蘇俄化”的主張?;蚴怯捎谔K俄理論體系的陳舊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或是由于使我國刑法知識體系徹底打破“蘇俄化”的束縛的要求和愿望,或是由于蘇俄理論自身天然具有的局限和缺陷因而不適合作為我國構建刑法理論體系的藍本和框架基礎。學界對于蘇俄刑法理論體系不看好的理由莫衷一是,可對于主張去“蘇俄化”所持的肯定與贊成的態(tài)度卻又是不約而同的。無論是我國刑法知識體系的革新或者是相關主流學說的廢與立應當堅持辯證的科學批判精神,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這是在筆者看來我國刑法知識體系之于去“蘇俄化”所應該抱持的態(tài)度。
關鍵詞:刑法知識;去“蘇俄化”;應然之道
中圖分類號:D9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6-0120-02
作者簡介:王楠(1993-),女,漢族,吉林人,同濟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在讀。
一、全面拋卻范疇性理論需要十分有說服力的論據(jù)支撐
許多學者在我國的刑事立法以及刑法知識體系中持贊成去“蘇俄化”的態(tài)度和主張?!叭ァ贝碇鴴亝s和剔除,在筆者看來“蘇俄化”又是一個被冠以特征性標簽的范疇性詞匯,在我國現(xiàn)行的刑事立法和刑法知識體系已經長期被運用和發(fā)展的情況下,如果被冠以特征性標簽的范疇性詞匯不是偽科學,或者不是有缺陷大到不可規(guī)避的情況下,用去“某某化”(這里的某某指代任一被冠以特征性標簽的范疇性或概括性詞匯)來概括和定義刑事立法與刑法知識體系的革新和調整架構都顯得并不那么可取,又或者可以說是剛性有余,彈性不足。筆者認為蘇俄的刑事立法和刑法知識架構有其可圈可點之處,而存在局限性和不足之處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國的刑法理論體系的改革不應只看到從蘇俄借鑒過來并適用的相關學說、理論、體系和方法等存在一些天然固有的或司法實踐中顯現(xiàn)出來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而是應立體地看待我國移植過來的蘇俄刑法知識理論的優(yōu)勢和不足。一方面,要看得到蘇俄刑法知識理論中始終值得沿用下去的好的部分予以更好的發(fā)揚并賦予其新的內涵和活力使之更切恰而有效率的為我國理論研究者和司法實踐者所用;另一方面,聚焦亟待完善和與時代、國情等不相適應的部分進行調整。當然,如果是缺陷很大,不具有改造的價值又或者改造的動作所耗費的司法成本遠高于以另外的理論學說替代之,這便是我們常言的“糟粕”,理應毫不猶豫的予以剔除和拋卻。
二、移植的蘇俄刑法理論中的“糟粕”應予以摒棄自不待言
在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論體系的研究中,比較法中的經驗不容忽視,正是由于比較法學的蓬勃發(fā)展以及比較法學在各國立法和法學研究工作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使得不同國家的立法模式與法學學說和理論相互滲透和相互豐富成為了可能。因此,我們也應當用比較法學的視角來看待刑事立法中與刑法知識體系中的各類問題。無論是前蘇聯(lián)時期還是當今的俄羅斯犯罪構成理論都深深地根植于革命前俄國的刑法理論中。在革命后前蘇聯(lián)學者對革命前的犯罪構成理論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進而形成了當今獨具特色的四要件的犯罪構成理論。同時,當今俄羅斯四要件的犯罪構成理論,無論是在犯罪客體還是在客觀方面以及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面均已經同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這種對中國和前蘇聯(lián)及俄羅斯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論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在我國的刑法知識體系中確實是有必要去掉那些陳舊的前蘇聯(lián)早期的刑法知識以及不合時宜的理論。[1]我國刑法學的蘇俄化承續(xù)的基本上是斯大林時代形成的刑法學說,其在政策上與學術理論上是一定會有相當程度的陳舊性的這點自是不言而喻。[2]以及我國今天的刑法理論本質上還處在20世紀80年代刑法學者的認識框架中,這個框架是以本身尚且處于摸索階段的、完全不成熟的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lián)刑法學理論為藍本和研究基礎的。[3]而該理論本身已經在前蘇聯(lián)20世紀60年代后期便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如果我們依舊將這一本身就不完善和成熟且在很早前就被他國破舊革新的理論奉為圭臬的話,那樣的確是有些不明智。
三、刑法知識體系的革新應堅持辯證的科學批判精神和循序漸進的原則
筆者認為,我國刑法知識體系需要不斷的革新和完善,但最終的目的是使之更為科學,更加符合我國國情??蛇x擇這樣一種完全的去“蘇俄化”的刑法知識體系破舊立新的方式是不是太過激進,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而導致矯枉過正呢?筆者對完全的去“蘇俄化”持不贊同的態(tài)度,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理由:
(一)“去”不同于轉型、改造或是移植的基礎上發(fā)展等等,“去蘇俄化”并不表示肯定大方向的前提下批判和質疑部分,而是全面的否定和主張徹底的拋卻剔除。在筆者看來,這并不是辯證的批判精神所應該秉持的“揚棄”的作風,去“蘇俄化”的主張無疑試圖否棄全部的我國刑法知識體系中所移植借鑒過來的蘇俄刑法理論。筆者在之前的部分也提到過,除非被冠以標簽的表義范疇的詞匯,其內涵和外延有足夠的論據(jù)被論證是偽科學或者具有邏輯上的漏洞或者是價值上存在悖論才應當考慮用這樣激進的革新方式來重塑這個刑法知識體系。
(二)長期以來,運用于我國刑法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中的移植借鑒蘇俄的那些理論學說已被我國刑法的理論工作者和司法審判者所熟練運用并形成相關領域的刑法思維,如此疾風暴雨似的推進去“蘇俄化”很有可能會陷入混亂的境況之中。然而,激進的去“蘇俄化”的刑法知識體系革新最終的前景如何不能知曉,而即便是最終可以使刑法知識體系再次歸于穩(wěn)定并趨于完善,可是在重新歸于穩(wěn)定之前的混亂狀態(tài)何以控制?以上的風險控制和損益計算的問題不能不納入刑法知識體系去“蘇俄化”的革新過程中所必須要考慮的要素。
(三)我國學者多數(shù)將矛頭直指移植蘇俄刑法理論中的犯罪論體系中的四要件。四要件因其平面化的犯罪構成體系不具備邏輯上的遞進性以及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在四要件體系中存在交叉和混淆而在我國刑法學界飽受詬病。也有學者認為大可不必諱言“拿來主義”直接移植德日刑法犯罪構成體系的三階層理論,即構成性、違法性和有責性。其理由在于三階層相比于四要件更具有邏輯性,更符合司法實踐中審理案件的推導過程。但同時,四要件也具有三階層所沒有的方便簡單和操作上的靈活性。至于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的平面化的特征正是與其方便易操作的優(yōu)點相輔相成的,只不過四要件的犯罪構成體系中不體現(xiàn)邏輯推導的過程,但這并不影響真實的司法實踐中司法審判者的分析和推理。筆者認為事實評價往往會夾雜著價值判斷,價值評價一樣不可能完全脫離事實,二者很難有明晰的界限將事實和價值截然分開。只要大體架構上是有將事實和價值做到區(qū)分,體系中的各個子系統(tǒng)概念明確、相互區(qū)別、層次分明、具有條理基本上就具備了理論體系的應有之義。兩種犯罪構成體系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供借鑒的價值,很難區(qū)分孰優(yōu)孰劣。
基于以上三點,筆者認為激進的去“蘇俄化”的刑法知識體系革新并不是那么可取。
四、結論
任何知識理論體系的改進與發(fā)展以及破舊與立新都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循序漸進、逐步革新方能實現(xiàn)刑法知識體系更加科學化的同時又能夠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不至造成刑法理論工作者以及司法審判者的無所適從,也能夠大概率的降低激進的知識革新所造成的混亂局面的風險性。筆者認為,使刑法知識體系的架構上、內容上、實用性以及價值層面上更加科學,更加符合時代和國情的需要當是刑法知識理論體系革新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任何在這之外的理論的廢立需求均應當讓位于上述要素。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抱持著辯證的科學批判精神以及堅持循序漸進的革新原則便是我國刑法知識體系之于“去蘇俄化”態(tài)度的應然之道。
[參考文獻]
[1]董玉庭,龍長海.也論我國刑法知識的去蘇俄化——兼論構建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原則[J].學術交流,2008(06):44-48.
[2]陳興良.刑法知識的去蘇俄化[J].政法論壇,2006(05):20-23.
[3]周光權.刑法學的西方經驗與中國現(xiàn)實[J].政法論壇,2006(02):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