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利權評價報告制度作為專利檢索報告制度的改進,在平衡專利權人與利益相關人對專利權的合理行使界限等方面有著很高的價值。當然,該制度也存在定性模糊、缺少配套的程序給予救濟及主體范圍過于狹窄等問題。為此,我國應當在之后相關立法中首先明確評價報告的性質,并通過增設當事人參與環(huán)節(jié),擴大專利權評價報告申請主體范圍等方式對其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專利權評價報告;專利檢索報告;專利法修訂;申請主體
中圖分類號:D923.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6-0094-02
作者簡介:田華(1973-),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專利復審委員會,審查員,研究方向:專利法。
專利權評價報告制度是我國2008年修改《專利法》時所增設的內容,其前身為專利檢索報告制度。該制度目的在于促進提升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專利的穩(wěn)定性,進而平衡專利權人以及社會公眾的程序利益。
一、評價報告制度的源起與發(fā)展:從檢索報告到評價報告
(一)我國專利糾紛解決程序存在復雜性
根據我國專利法的規(guī)定,申請發(fā)明、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專利的,均需經過有關專利主管部門審查后方可獲得授權。他人認為在公開后或授權后的專利存在不符合專利法規(guī)定的相關實質要件的,可以向有關專利審查機構提出意見或請求。上述步驟由于主要由有關專利審查和管理的行政機構負責,故而屬于行政程序。當事人還可以進一步向法院提出相關行政訴訟。由此導致我國有關專利糾紛的解決分布在行政確權與司法侵權的二元體系中,專利有效性與否的判斷以及專利相關糾紛的妥當解決,一直被廣泛關注,程序拖沓的現實逐漸催生出多種制度與措施。
(二)專利檢索報告制度及發(fā)展
相對于經過實質審查的發(fā)明專利而言,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僅經過初步審查,其獲得權利成本低、權利穩(wěn)定性差,現實中往往給民事訴訟程序造成困擾。為了彌補這類專利權缺乏穩(wěn)定性之缺點,基于二元體系下初步審查制度所導致的具備權利外觀但權利狀態(tài)卻不穩(wěn)定所帶來的諸多問題,為了追求現實中的權利行使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平衡,設立檢索報告制度。應當肯定的是,專利檢索報告制度自建立以來,在減少提高司法和行政二元體系的運行效率,在縮短侵權案件的審理期限、阻擋一些不具備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的專利權濫用訴權,減當事人的訴累、節(jié)約行政和司法資源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積極作用。[1]
但是,對檢索報告制度及個案中的檢索報告存在多種認識與爭議,在實踐個案中的定位與作用也參差不齊。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征詢專利法修改意見的過程中,也發(fā)現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通常會出現如下的問題:請求人范圍僅限于專利權人、請求人在檢索報告作出前缺乏意見陳述的機會、檢索報告作出后沒有向社會公開等問題?;诖?,我國2008年修訂《專利法》時,將原來的專利檢索報告制度修改為專利權評價報告制度。
(三)專利權評價報告制度改進與定位
與既往專利檢索報告相比,專利權評價報告主要存在三點改進:其一是對象方面,相比于專利檢索報告僅針對實用新型,專利權評價報告的對象還包括外觀設計;其二是內容方面,檢索報告僅是對專利的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行分析,而評價報告還包括對專利的其他實質要件的分析;其三是時效方面,專利權評價報告強調了出具報告的時效性。
我國《專利法》第61條第2款規(guī)定:“專利侵權糾紛涉及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外觀設計專利的,人民法院或者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可以要求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出具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對相關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進行檢索、分析和評價后作出的專利權評價報告,作為審理、處理專利侵權糾紛的證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56條和第57條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同時,為了配合新專利法和實施細則,國家知識產權局將2006年版的《專利審查指南》中的“檢索報告”制度修改并擴充為2010年版《專利審查指南》獨立的第五部分第十章的專利權評價報告。這些系統(tǒng)化的改變使得這一制度在法律屬性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從上述規(guī)定可見,我國專利法將評價報告的法律地位規(guī)定為可作為法院審理專利侵權案件或者管理相關專利工作部門處理糾紛時的證據。換言之,專利權評價報告的主要作用在于供法院和專利主管部門根據其內容對專利權的穩(wěn)定與否作出判斷,以決定是否由于被控侵權人提起專利權無效宣告的請求而中止相關程序。[2]例如在“宏采訴鄭國棟實用新型糾紛案”中,法院便指出專利權評價報告只能作為初步結論,必須還有其他證據進行相互印證才能予以最終確認,但不能直接援用專利權評價報告的結論認定專利權屬于現有技術。[3]專利權評價報告可以作為審理專利侵權糾紛的直接或間接證據,但卻并非立案的必要條件。同時,實踐中評價報告對自己的定位為并非行政決定、請求人不能提起行政訴訟或者行政復議。
二、專利權評價報告制度的現狀與問題
(一)相對于檢索報告制度的優(yōu)點
檢索報告只分析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而評價報告制度全面分析權利穩(wěn)定性,這有利于在侵權糾紛中提高對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權利穩(wěn)定性分析與評估的確定性。無論是專利權人還是研發(fā)人等利益相關人,都可以通過評價報告制度及時有效的了解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的實際情況,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投資損失或潛在訴訟費用損耗。此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專利權人的權利行使行為,防止其過度濫用權利。
雖然專利權評價報告并非是對專利有效性的正式判定;但是請求人一方面可以根據評價報告的結論初步對專利權的穩(wěn)定性做出判斷,進而做出是否提出專利無效宣告申請的決定;另一方面,在專利糾紛解決程序中,評價報告中的結論可以作為諸多證明涉案專利權利效力的證據之一,對其中所引用的事實或其他部分,有關部門可予以參考或援引。
然而,從前述法律規(guī)定及現實狀況也可看出,專利權評價報告并非正式的行政行為,權利人或者其他利益相關人也便不能對其提其訴訟。
(二)評價報告制度的先天不足
按照現行法律規(guī)定,專利權評價報告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出具的有關專利權穩(wěn)定性的證據。但專利權的效力又只能通過無效宣告程序來確定。這一制度的先天不足之處在于,專利權評價報告并不能直接成為判斷專利權有效性依據;換言之,他人并不能根據已經得到的評價報告之結論直接要求無效宣告的請求成立。這就導致實際上個案中的評價報告僅僅淪為一種無處安置的參考意見。此外,這一制度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定性模糊。專利法將評價報告制度定義為“證據”,而實際上評價報告是一種權利是否應該存在的法律適用意見,其解決的不是事實問題,這與證據本質相矛盾。因此,在專利法最初修改并征求社會意見之時,便有相關單位指出: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應當只出具相關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檢索報告,不應對該項專利權作出評價。對專利權有效性的評價應由當事人或法院根據檢索報告等證據作出。[4]
二是缺少配套的程序規(guī)定,沒有任何救濟程序。雖然現行《專利審查指南》中規(guī)定了復核制度,但是專利權人或其他利益相關人并無實質上的詳細陳述機會。與其他確權程序相比,評價報告在程序設計上的不足顯而易見。此外,對于評價報告,當事人沒有任何可尋求的救濟程序;侵權訴訟中的其他當事人如果對評價報告有不同意見,更無任何異議路徑。從實質上講,與專利確權機關的審查意見一樣,評價報告同樣也涉及評價專利有效以及穩(wěn)定與否。但是相比于專利審查決定允許當事人提起司法救濟不同的是,專利權評價報告并未賦予當事人相關的事后“糾偏”手段。
(三)評價報告制度的現實困境
正因為在制度設計上存在天然缺陷,導致其實際法律地位尷尬。一方面在申請評價報告的主體方面,按照專利法相關規(guī)定與專利權無直接關系的普通主體暫時不在可以申請專利權評價報告的范圍內,這對于那些企圖與專利權人簽訂專利許可合同的當事人或希望確定專利實質上的保護范圍及穩(wěn)定性強弱的其他潛在競爭個體或企業(yè)來說,似乎是一種不公平的結果。而專利權評價報告的申請主體范圍能否得以擴大,也在司法實踐中發(fā)生了一定的爭議,亟待相關立法踐給予明確的指示和解決。另一方面,在專利侵權糾紛中,如何使用這一證據并無定論,實際上由于制度設計的上述缺陷,導致評價報告不能作為是否立案的依據,也不能作為判斷專利權是否有效的依據,僅僅像檢索報告那樣,淪為是否中止侵權程序的參考意見。
三、對專利權評價報告制度的建議
(一)明確專利權評價報告的性質與地位
正如前述,個案中的專利權評價報告往往淪為一種無處安放的參考意見;實際上如何參考既無規(guī)定也無法統(tǒng)一操作實踐。究其原因,這一制度的相關法律或事實地位之尷尬,恰來自對于評價報告性質的模糊或偏頗認識。證據應是展示客觀事實的材料。從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區(qū)分的角度來看,專利權評價報告雖然是一種書面意見,但其內容卻包含著對于權利要求解釋、專利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其他實質要件的法律判斷,與審查決定或行政決定并無實質性區(qū)分。其經過將法律規(guī)定適用于事實之上這樣的邏輯過程,得出的“意見”實質系法律適用之結論;將這一過程及其結論認定為“證據”,這本身違背了法律的基本概念及邏輯。因此,將評價報告制度的價值最大化的前提,必然是對其性質進行準確認定。
(二)設置當事人的陳述環(huán)節(jié)
評價報告作為行政機關作出的具有證明效力的法律文件,同時評價報告作為專利侵權糾紛的重要證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訴訟程序是否中止,理應給予當事人一定參與權利。如果僅是由專利行政部門單方作出,缺少實質上的聽證難免使得結論信賴度降低,也有損相關主管機關在適用法律上的權威性。采取準許當事人參加的聽證程序或者向當事人公開作出評價報告的記錄等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增進當事人對于評價報告的信服度,同時也符合行政行為公開化、透明化之趨勢。
(三)將請求人范圍進一步擴大
由于目前申請專利權評價報告的主體范圍仍十分有限,使得與專利無利害關系方無法獲得。因此,為了最大化程度促進專利權人對專利的正當行使以及保障他人對專利權的合理利用,應當允許任何主體均有獲得專利權評價報告的權利,這也符合專利權評價報告制度以及專利法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曾曉波,孫杰,蔡靜,李龍.透過最新司法解釋看專利權評價報告[P].2015年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xié)會年會第六屆知識產權論壇會議論文集,45-52.
[2]歐陽石文,曲淑君.解讀專利權評價報告制度[J].專利法研究,2009:330-338.
[3]上海市高級人民發(fā)院(2014)滬高民三(知)終字第15號民事判決書.
[4]北大法寶.一些單位和專家對專利法修正案(草案)的意見.http: // www. pkulaw. cn/ fulltext_ form. aspx? Db=protocol & Gid=97955 f2122 fb68115511 ebeb44d31 a95 bdfb & key word = 專利評價報告 & Encoding Name = & Search_ Mode= accurate & Search_Is Titl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