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寶
摘 要:寫作能力不僅是考試的重點考查內容,更是學生思維水平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直接體現(xiàn)。寫作作為運用語言傳遞書面信息的手段,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難點。本文結合教學活動,分析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探索支架式教學模式,化解學生寫作難的問題。
關鍵詞:問題呈現(xiàn);課例分析;搭建支架
一、問題的提出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寫作作為語言輸出的活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和語言能力,是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體現(xiàn)。寫作作為運用語言傳遞書面信息的手段,要求文字準確通順、結構嚴謹、格式正確、問題得當,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它既包含知識形態(tài)的特點,又有學習手段的特征,自然成為學生學習語言時的最大難點。
在實際的教學任務中,由于教材容量大、課時有限、學情有別等多方面原因,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重視聽、說、讀教學,寫作教學經常被排擠在課堂之外。為了完成話題作文的寫作,教師通常只是布置任務,缺乏過程指導和作文后評價。學生在聽、說、讀課堂得到了知識的呈現(xiàn)和輸入,卻在最重要的知識內化、輸出環(huán)節(jié)得不到有效指導,不能及時在知識輸入和輸出環(huán)節(jié)之間進行有效轉換,導致回家后寫作更多地依靠電子詞典或網絡工具,寫作效果差。此外,寫作缺乏有效的修改評講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問卷調查
基于學生寫作難的問題,筆者在一次學校統(tǒng)一組織的考試中,對參加考試的學生進行試卷分析,并對492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1. 試卷書面表達得分情況
分值15分,得分12+的學生數占15.3%;得分9+的占51.6%;其余約半數的學生得分在9分之下,其中不乏零分卷的學生。
2. 學生的寫作狀況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58%的學生感覺能掌握詞匯和目標語言,卻在寫作時感覺積累匱乏;60.6%的學生反映句中語法錯誤多,常出現(xiàn)中文式表達;84.4%的學生則表現(xiàn)為無法使用句間的連接成分,無法行文連貫,語篇自然。
學生來自全國各地,英語基礎參差不齊,這樣的英語課堂難于把握起點,教學活動更多局限于簡單的知識呈現(xiàn)和輸入,書面表達這種高階思維的學習任務,自然成了學生更大的學習障礙。
三、問題的解決措施
寫作是考查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一種有效題型。在歷年的英語中考試卷中,寫作分值在不斷提升。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讓學生能自如地運用寫作技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不僅是英語教學實現(xiàn)語用價值的體現(xiàn),還是學生學習成果的直接體現(xiàn),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xiàn)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轉化。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化解寫作難題,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迫在眉睫。
本文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著重探索支架教學模式在寫作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前蘇聯(lián)教育家維果茨基認為: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中,存在當前發(fā)展水平和潛在發(fā)展水平,介于之間的區(qū)域,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還無法單獨完成寫作任務,但在成人或同伴的幫助下,他們可以達到潛在的發(fā)展水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幫助學生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建構主義者提出并強調的支架式教學,就是實現(xiàn)這個教學目標的有效教學模式,教師引導著教學的進行,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使他們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
教師要積極優(yōu)化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語言輸入和輸出之間的橋梁。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任務,借助于教師搭建的支架,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逐步建構起整體概念,使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能力也得到提高。在這教學活動中搭建的“支架”,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情景、信息或知識。支架可以通過教師為學生搭建,也可以通過小組學習等合作方式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相互搭建。
1. 運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學習規(guī)律,為學生運用語言搭建知識支架
(1)案例分析。本文以初中英語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 4最后一節(jié)復習、寫作課的教學案例為例,具體步驟如下。第一,以“吹?!钡挠螒蛐问?,既活躍氣氛,又導出本單元的重點: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等級。第二,復習詞匯,對詞匯進行歸類,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詞匯,豐富的詞匯積累是寫作的前提條件。第三,以小組自主學習模式,完成短文填空,指導學生使用詞匯,并鞏固本單元的語法知識。第四,略讀31頁的語篇,搭建語篇支架,指導學生學會謀篇布局。第五,細讀31頁的語篇,探討語篇中的連接句,感受語篇之美。第六,以前面描寫電影院的段落為藍本,討論如何加入連接句,從而承接上下文,提升文采。
(2)寫作延伸。讓學生描述家鄉(xiāng)其他種類的設施或景點,描述自己的最愛及理由,該話題的寫作滲透愛國、愛鄉(xiāng)的情感教育。
(3)課后反思。本節(jié)課以減少學生的寫作前階段障礙為教學目的,力爭構建“過程指導,小步遞進”的教學模式,按照由簡到難的認知順序,實現(xiàn)螺旋式上升的語言學習規(guī)律,為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從輸入到輸出環(huán)節(jié)搭建有效支架。學生的習作過程相對輕松,習作效果良好。大部分學生能按作文要求表達清楚。
2. 運用小組學習模式,在學習過程中搭建情感支架
建構主義者提出并強調的支架式教學,除了教師的引導所搭建的知識支架外,還可以是同伴的合作和探究活動搭建的支架,這更多的是情感支架。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樂學”能成就學生的“多學”“學好”。對于寫作這項難度較高的學習任務,把“小組學習”“合作探究”的模式引入課堂,有利于學生在與同伴的合作和幫助下,更深層次地理解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性。在寫作課上,教師可以精心選擇范文,引導學生分析范文,小組學習討論范文的內容、寫作技巧和篇章結構,然后進行范文仿寫。在仿寫前,學生要在小組內輪流發(fā)言,然后各小組派代表陳述本組討論的內容要點,其他學生從內容的真實性和結構的邏輯性等方面對每位代表的發(fā)言做評述,最后各組成員分別完成一篇書面作文。各小組成員通過討論、向全班匯報、學生之間的評述、教師總結、完成初稿、小組內修改糾錯等環(huán)節(jié),最終完成習作。在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在情感上搭建了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支架。學生在完成書面表達任務后,教師要善于運用小組學習進行作文互批互改,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進行高階思考。
四、結束語
寫作是學生語言學習活動中較高階段的思維,是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表現(xiàn)。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加強對寫作教學的重視,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化解寫作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呂萌.人教版教材單元寫作任務與寫作模式的適切性探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2(5).
[2]徐美娜.“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及對教育的影響與啟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5).